文 / 周其星(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
作为一名教师,在属于他(她)和孩子们的教室里,可以有哪些作为?
在我看来,老师和孩子,总是一次次相遇在教室里。已无新鲜感的桌椅,好奇心渐失的孩子,没有创造性的课程建构,闭着眼就能上着重复着昨天故事的课……这就是传统的教室的模样。这样的教室是封闭、单调、没有生气的。因此,我是多么迫切希望能够重建我的教室。在这个教室里,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安全,享受到爱,体验到婆婆妈妈之外的大气;在这个教室里,有形形色色的书,童话或者其他文学、数学、科学和历史乃至哲学都不可少;在这个教室里,有精彩的活动,有向上的热情,有约定好的规则,还有好玩的课堂……我把它称为“彩色的阅读教室”。本文就笔者近些年的实践,浅谈如何打造彩色的教室的八个办法。
童年如彩虹的缤纷,孩子天生喜欢明亮的色彩。在我们班上,增添了红、黄、蓝、橙、绿五种颜色的书柜,还有一个可以转动的红色小沙发,以及几个小鱼、小足球坐椅。只需小小的努力,教室便不再板着面孔,而是多了一丝温馨的童话气息,也多了一处留恋之地。不同的书柜里,放着不同类别的书,每一本书的书脊上,贴着不同颜色的小圆点,正好对应着相应颜色的书柜。小圆点下面还会有一个大写字母,是这本书书名的第一个字的首写字母。整个书柜里的书按照字母表的顺序依次摆放,孩子可以根据彩色圆点和大写字母让这本书准确而迅速地抵达手中,又物归其所。
彩色的书柜里,一定会摆放着丰富多彩的优质童书。孩子的时间毕竟有限,我不建议他们把时间花在粗制滥造、花里胡哨的流行读物上。经过努力,一个学年下来,彩色书柜里的藏书量达到了人均30本左右,可谓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对于刚刚踏入阅读世界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藏书量,基本上能够满足他们一年的自由借阅了。随着年级升高,以及各种新书的不断出版,书柜里的藏书需要逐学期更新,从图画书到桥梁书再到文字书,童话、散文、诗歌、成长小说,还有数学、科学、军事、历史和哲学,确保每个孩子拥有更多的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我不建议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书来放进班级书柜里,这样很容易良莠不齐。作为阅读教师,需要把控书的品质,不妨定期地拟出一份优质书单,然后可以让爱心家长根据书单认捐部分书籍,这样可以确保彩色的书柜里全是高品质的好书。
当书柜里有了足够丰富的好书之后,接下来就该引导孩子把书读起来。每个小朋友可以配备一个小书袋,这是一种很普通的帆布书袋,然后自己在上面尽情涂鸦——画上飞翔的书,涂上飞舞的蝴蝶,还有一些花鸟树木,再写上自己的班级和姓名。每天放学时,从班上借一本心仪的好书,装进小书袋,乐滋滋地背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共读。当书流动起来,不断被打开,它的价值才会被充分激发。
为了规范和完善借阅机制,我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张比一本书稍大一些的借书卡,上面贴有自己的照片,每次从书柜里借书时,要把借书卡插放在该书的位置上,还书时再抽出来,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去借阅下一本书。借阅卡的使用,确保班级图书有借有还,解决了曾经让我苦恼很久的频繁丢书的问题,而平素繁琐的书柜整理工作也因之变得更加轻松。
为了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孩子的阅读状况,帮助孩子建设一份完善的阅读档案和阅读地图,我为每个孩子准备一本阅读存折。每读完一本书,需要简单记录该书的相关信息,如书名、作者、出版社、页数等基本信息,其中还有一些简单的阅读反馈。例如对本书的评价,认识了书中哪个主要人物,想为书中的哪一点点赞,家长对孩子本次阅读的评价等。阅读量的统计不是根据字数或册数来衡量,而是根据书的页数来计算,我们把它称为“经验值”。经验值可以累积,不断相加,不知不觉变成一个庞大的数字。我们参照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行模式,每读完五百页即可升级一个行星。让孩子知道,好书读得越多,离太阳越近;海量阅读会使我们远离黑暗,接近光明。这样的升级机制,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为他们从小就建立起一份完备的阅读档案。这些构成了阅读教室里自由自主的阅读生态。
对于孩子们来说,走进阅读教室,每日的阅读是从晨诵开始的。宝贵的早读时间,是不会去读语文教材的。在一年级时,我们会读有趣的童谣,进入二年级以后朗读金子美铃的《向着明亮那方》,三年级朗读顾城的诗,到四年级以后开始读泰戈尔和纪伯伦……这些优美的诗句让孩子滋养浸泡,让眼神明亮,让心灵澄澈。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在一到三年级读民国的语文教科书《新国文》,在四年级以后开始学习钟叔河先生编撰的《念楼学短》,让孩子们尽快地接触小古文,亲近古典文化。我们诵读的内容,必定是贴近孩子当下生命成长节奏的文字,是为孩子语言生命的发展奠定根基。
现行的语文教材具有强工具、弱人文的“先天不足”,在没有更合适的语言训练材料的情况下,用来做工具性训练也无大碍。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在教材之外去寻找,教材的教学完全可以进行重组,一个学期精读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篇,紧扣该文的语言训练点展开学习,淡化内容分析,淡化思想教育。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灵活地重构教材。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时,我根据书中呈现的八个单元,提炼出八个主题,并将相近主题进行整合,每个主题精读一篇课文,其余时间大量泛读。我把这些主题所罗列的近百本图画书作为教材之外的文学阅读补充,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极大地拓宽了孩子的阅读视野。这就是课程建构意义上的“阅读课程”,可以由阅读教师利用阅读课时间,以及故事妈妈进课堂的机会进行实施。
阅读教室的课表上,每周至少有一节阅读课,由阅读教师带着孩子分享故事,共读一本书,这是发生在文学课堂上的精读活动——围绕一本书,师生进行文学的欣赏与讨论,或关注人物性格,或探讨主题要义,或研究阅读策略,或赏析写作特点,或连接生活,或回到语言本身……在我们教室的外墙上,布置了一个“自由阅读交流区”,分设了“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板块,孩子们围绕每个月的共读书,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写在便笺贴上,贴在相应区域,供相互阅读,自由交流。作为一名阅读教师,要让教室里充满浓郁的读书氛围,远离功利化阅读,度一段美好的文学时光。
阅读教室里面还要有故事妈妈。故事妈妈与阅读教师,恰好构成了人文教育的一体两面。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牵着他们的小手的,一边是老师,一边是家长。故事妈妈是孩子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是校园里最时尚的风景线。在我的教室里,每位故事妈妈或故事爸爸,都要穿上美丽的故事衣,在固定的时间来到教室,给孩子们带来生动活泼或者温暖动人的故事,也给孩子的童年种下爱与公益的种子。从一年级到现在,两年半来,我们一共围绕近四十个主题,举行了四十次“故事妈妈进课堂”活动,每隔两周的故事妈妈进课堂,就像一次隆重的仪式,让孩子们充满期待和向往,也让家长们深度卷入其中,体验“花婆婆”和“点灯人”的欢乐。而孩子们也终将明白,原来我们像花婆婆一样,可以为世界做一件美丽的事,给别人带来快乐,将来他们长大了,也会效仿这样的行为,试着去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美好的事。这是一个社会可能变得更好的希望所在。
阅读教室里,自然需要各类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读书大王”PK、“书香家庭”评选、寻找“一本最老的书”、“最美的书”展览、读书小报展示、我与作家面对面……通过活动唤起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吸引家长参与到阅读中来,一起打造良好的班级阅读书香生态,构建彩色的阅读教室。
行文至此,我们自然会明白,阅读教室的全部意义:在于代表着另一种可能——自由而开放,丰富而生动。它是自由的——用阅读促进个体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它是开放的——向家长开放,向活泼泼的童年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