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兰
(安徽省淮北市双龙实验小学 安徽淮北 235047)
如何打造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王秀兰
(安徽省淮北市双龙实验小学 安徽淮北 235047)
最近外出学习,听取了几位特级教师精彩的示范课,感触很深,现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际,谈一下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几点看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老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巨大的潜能。同时,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认知、轻情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觉得语文令人厌烦,以致于有些学生称语文为最无聊的学科。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知道并懂得想方设法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注意中学习和思考,把思考视为一种享受,而不是看成一种苦差事毫无疑问,我们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我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中,切切实实地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1.重语言运用,训练学生思维。
语言的训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不同年段的学生侧重点和训练方法不同,低年级着重说话的训练,孩子年龄小,一开始找不到说话的主题,就会出现孩子们“张口难”的尴尬局面,这时教师要解决孩子“说什么”的难题,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道具”为孩子创设说话的主题,一个水果、一个游戏、一片树叶,可以成为说话的对象,鼓励孩子围绕这一主题,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外形、说颜色、说味道。。。教师要及时给与肯定,孩子尝到了说话的乐趣。到了中、高年级,孩子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掌握了一些语言表达方法,学生要完成说话到写话的过渡。从中年级开始,每学期我都让学生坚持天天写日记,让孩子们记录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真话,写实话,写心里话,表达童心、童真、童趣,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写真话,表真情,即我手写我心。长期的坚持和积累,心智活动会畅通无阻,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高,语言就会流水般的自然,思维流畅性也就得到了锻炼。孩子们的笔下 出现了《贪吃的我》、《我的日记得“优”了》、《多想有个温馨的家》等佳作。
2.活用课程资源,开拓学生视野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对于学生学习语言来说都有示范性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课程资源,深挖课文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其一,抓住教材中空白点大做文章。比如文中的省略号,结尾留下悬念等等。引导学生在空白点通过写话的方式补白,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在强化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二,课本剧也是一种难度极高的思维创作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文章改编成剧本形式,将相关情节重组,使剧本符合生活真实。学生表演时揣摩角色,使所演角色既符合剧本中心的要求,又能渗入学生的个性。我在本学期指导学生学了《女蜗补天》这一课后,设计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我最喜欢的神话故事》,其活动环节为:趣味引入主题、欣赏故事片段、确定心中神话人物。在准备过程中,学生读了许多神话故事:《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哪咤闹海》……他们还挑选自己喜欢的神话角色,制作道具,进行表演,在汇报展示活动中,有的学生讲故事,有的学生进行小品表演……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阅读了大量神话故事,而且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语文学习,学生喜欢,学有收获。
提问是课堂互动最经常使用的形式之一,在有效教学实施的的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提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获得发展。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的提问应该目标明确。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使教学环节得以有效和顺利地进行。所以,每一个问题都有精心准备,要为教学目的、重难点的突破服务,做到有的放矢。
2.教师的提问应该具有开放性。提问就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和探索机会。寻求多元化的答案。在一次外出学习观摩课上,我听执教老师在教学《南辕北辙》这个寓言故事时,设计的问题让我很受启发。为了研究那个人能不能到楚国,执教老师没有直接问“这个人能到楚国吗?为什么?”而是启发学生;“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假如有足够大盘缠,照这样走下去,会有什么结果?”这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拾。有的说:“到不了就会被冻死,因为会经过南北极。”有的说:“即使到楚国,也是多走很多弯路,多此一举。”有的说:“地球是圆的,走到最后又会回到原点。”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引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有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3.教师的提问应该难以适度。问题过易,答案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这样的问题会导致教学的低效。问题过难,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有难度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例如,我在教学《想别人想不到的》时,我课前设计两个问题。问题一:画师是如何评价三个徒弟的画的?问题二:画师是如何评价三个徒弟的画的,如果你是画师,你会怎样评价?思考之后,我认为问题一,只要学生认真读文,答案很容易找到,但学生容易做出简单判断:认为小徒弟的画画的好,同时否定大徒弟、二徒弟的画,认为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画的不好,这容易偏离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问题二具体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一方面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在交流中体会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也是符合画师的要求,但因为想法保守,画风老师,缺乏创新。相比之下,小徒弟画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创新,学生感受创新带给人们胜利的喜悦;另一方面又能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上课时教师采用第二个问题,课堂效果特别好,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