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子怡
中年级盲聋学生语文教学策略的个案研究
·卢子怡
综合运用教育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对个案进行了观察、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行动干预、阶段总结、反思、修改教学策略、再干预的循环研究。结合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总结出一套语文教学策略,对其他中年级盲聋学生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盲聋多重障碍;语文教学策略;个案研究
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中单一的轻中度残疾学生数量逐渐减少,聋校、盲校中多重残疾的学生比例却在逐年提高。
盲聋多重障碍是指“同时具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状况。由于两个主要感官的障碍,使得盲聋障碍者存在严重的交流、发展和教育问题,而无法适应专为聋童或盲童设置的教育计划。”[1]笔者执教的班级中有一名盲聋学生。在征得该名同学母亲同意后,笔者对该个案语文教学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教育行动研究。
(一)基本情况
小芙(化名),女,2003年2月出生于海南省,单亲家庭,独生女。出生后便发现双眼视神经传导严重异常,视神经萎缩,中心视野缺失;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双耳105分贝未引出反应。
3岁时右侧单耳开始佩戴人工耳蜗,并在上海某康复中心进行过良好的学前语言康复,后在某省特殊教育学校盲部学习两年多的时间,于2013年9月转到我校聋部就读三年级。言语语言、盲文都有着一定的基础。
(二)现有语文能力
通过与个案母亲的交流,以及为期一个月的教学观察,笔者发现个案入校时语文能力存在以下问题。
1.听
由于个案只佩戴了右侧单耳的人工耳蜗,难以感知到声音的方向,交流时还需站在个案右后侧、压低嗓音、放慢语速、屡次重复方可听清楚。在听到陌生或复杂的词汇时,个案能听清楚,但不能听明白。
由于听力、视力等限制,严重影响到个案集体课堂的接受能力,在日常课堂中常听不清教师指令。
2.说
个案在朗读文章时,存在着朗读较为生硬、语音不清、语调偏差、随意断句等问题。在个别字音上存在严重混淆,已经影响到盲文书写。
个案可以和健听人较为流畅地沟通交流,但与其他聋生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交流困难,加之个案尚未认识汉字等原因,在入学的一个月内与同学交流极为有限。
3.读
个案在阅读上,更多的是以盲文课本为主,但对二年级的语文课文还是有很多不理解的内容。
课外阅读更多为个案的母亲强制安排,不能主动阅读,阅读内容浅显,阅读量也较少。且盲文阅读速度慢,基本为每分钟50方左右,准确率低。尚未涉及汉字书籍的阅读。
4.写
个案可以用盲文简单写话,但语句书写还是存在表达不清、用词不当、重复等语法问题。尚不会书写日记,更不能主动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在盲文写作时常出现字音问题,盲文书写速度极慢,基本为每分钟30方左右。
书写自己姓名时出现难以辨识、笔画过多、笔顺颠倒、字形过大等问题。像横折一类的笔画会自行拆分成两笔甚至是三笔;撇捺一类的笔画会书写得僵硬甚至像歪斜的横或竖;书写一个简单的常用独体字,竖或横也因不到位而再添加一笔,一笔被分成好几笔,而全包围的字经常会因为没有包上,再添加一笔。
(一)实施时间
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
(二)教学策略设计
语文教学重点不外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然而盲聋学生在“听”与“读”上有困难,进而影响了“说”与“写”。为此设计了几条教学策略来弥补“听”“读”的障碍,从而提高“说”与“写”的能力。
1.手语汉字并学,拓展课外阅读量
“语文能力或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语料积累,即足够的识字量、丰富的词汇量以及句段篇章的阅读和背诵。”[2]聋校课内外阅读总量尚浅,难以达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的阅读要求。因此,根据聋教育“双语”教学的要求,笔者着重要求该个案通过学习触摸手语、汉字等,培养个案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
(1)手语矫正字音,提高交流准确性
笔者以触摸手语的形式,结合中国手语、汉语手指语方案,尝试教授个案触摸手语,弥补听的不足,提高日常交流时的准确性。通过触摸手指语矫正朗读时混淆字词的读音,加强朗读的精准性。
(2)认读试写汉字,拓展课外阅读量
现实社会环境中,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并不理想,尤其在个案生活的县、乡镇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盲人无障碍设施不健全,盲文普及性更加不足,盲文书籍无论是种类、数量与购买的方便程度都不如汉字书籍。为提高个案未来生活的质量,笔者开始教授个案认读汉字。
结合个案实际的残余视野,笔者在实施之初,将韵律感极强的儿歌、古诗词如《声韵启蒙》《弟子规》等,通过盲文点显仪等辅具让个案朗读、背诵。待个案熟悉后,开始尝试阅读《弟子规》注音版、《声韵启蒙》注音版,广泛认识汉字,进而可以通过汉字书籍拓展阅读量。
2.激发说话兴趣,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由于在聋校学习,其他同学绝大部分未能接受良好的语言康复,言语能力较差,使得个案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同学之间缺乏倾听与诉说的机会。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3]同样对盲聋学生是一个教学的重难点,通过课堂发言、演讲等方式加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从而促进口语交际能力。
(1)鼓励积极发言,培养语言组织能力
鼓励个案课堂积极发言,一则可以检验个案在单纯依靠“微弱”的听力的情况下,在集体课堂中是否集中精力、是否听明白教师的问题与讲解;二则通过回答问题,提高个案的言语组织能力。
(2)加强朗读训练,培养个案思想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加强朗读教学。个案作为盲聋学生需要额外的关注,加之特殊教育领域多年提倡教康结合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诵,发现语音中的误读,并通过触摸手指语矫正字音、指读提高朗读节律、比划加强朗读语调的抑扬轻重等。
逐步培养个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个案的主观感情加入到课文之中,有助于个案理解课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个案的表达能力。
(3)强化故事复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课外阅读中的各种童话故事以及自己生活趣闻,鼓励个案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既可以检验个案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又能通过讲述锻炼个案的言语表达的积极性,为下一步写作做好准备。
3.加强汉字练习,培养书写能力
在个案认读的基础之上,开始从基本汉字笔画着手,教授个案汉字硬笔楷书的规范书写,包括规范字形、正确笔顺、明确笔画、书写范围、笔画位置、纸张整洁等。
4.坚持写话训练,培养写作兴趣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盲聋多重障碍使得个案在写作上存在着极大的困难,笔者降低写作目标,从学习“写话”开始,用日记的形式让个案“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重点培养个案对写作的兴趣与优良习惯。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手机短信、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上所使用的语言实际上就是便条、书信的一种演变形式。便条、书信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写作类型应用性极强。让个案掌握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便于个案与笔者或其他人沟通,在玩中练习,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让个案喜爱上写作,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到2015年6月底,在近两年的语文教学策略实施中,笔者与个案母亲发现个案在语文学习的各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并对语文学科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以下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简单谈一谈实施的效果。
(一)听
个案通过学习触摸手语弥补了听力上的不足,结合广泛的阅读增加词汇量。在认真听到教师提问后可以明白、清晰地回答问题。
(二)说
通过课外的阅读以及坚持写作的练习,个案可以将一件复杂的事情或问题有条理地说出来,将时间、地点、人物、前因、经过、结果表达清晰。
在校期间愿意主动讲故事给低年级的学生听,在家中会主动讲述校园事情给母亲听。结合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个案已经可以将《皇帝的新装》从生硬的背诵到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整理、完整地讲述出来,并且知道适当地删减与添加一些词汇。
个案在校内主动和非执教的教师交流,学校内很多教师较喜欢个案。她还用口语和手语与聋生交流、玩乐、结交朋友。学会使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后,个案自主与教师、朋友、家人开始用微信交流,有时嘘寒问暖,有时询问问题。
(三)读
到2015年6月,个案盲文摸读速度最快可以达到每分钟120方。摸读的准确性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个案到2015年6月阅读量已经达到10万字左右。不仅有故事类图书、作文类图书,同时还有科普类丛书、国学类图书等。从阅读面上看,个案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以及与人交流的迫切愿望。
在与个案母亲交流中得知,个案在家中开始主动阅读。阅读也已经从广泛提高阅读数量转移到提升阅读兴趣与质量上。
(四)写
在汉字书写上,个案已经可以跟上集体教学的节奏,书写常用的汉字。笔者在阅览其汉字作业时可以辨识出绝大多数的内容,汉字书写大小已经可以从毛笔大字格缩小至正常田字格内,笔画分解现象减少,倒笔顺现象消失。
经过写话训练后,个案主动尝试书写句子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词语造句、句式转换等都可以做到信手拈来。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常常使用课内学习到的成语、佳句。
个案已经在家中开始主动用汉字给母亲留便条,告知去向。语句通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清楚,已经变成一种常态的习惯。在使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时,和我们用语音或汉字交流无障碍。
个案日记内容从单纯的流水账转变为记录一件难忘的事情并加以个人想法,日记从被动的要求到养成每周必写一至二篇的习惯。
[1]朴永馨,顾定倩.特殊教育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431—432.
[2]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课题组.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
(作者单位:海南省儋州市特殊教育学校,571700)
G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