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倾听中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2016-03-03 11:13:11陈青云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蝉儿黄雀螳螂

·陈青云

在倾听中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陈青云

本文以教学案例为出发点,通过倾听聋生“我生长”“我选择”“我困惑”“我体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倾听;课堂;生成

生成性课堂,是以尊重生命的未完成性、发展的无限性和创造性为指向的课堂。倾听聋生,则是对聋生无限可能性的尊重,是对他们自由与和谐发展的尊重。立足课堂实践,充分发挥教师倾听聋生的智慧,及时捕捉具有生长性的聋生课堂教学细节,有利于滋养师生言语的生命精彩,实现倾听与表达在流变中交互辉映,促进师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

一、倾听到“我生长”,促进生成

教学《养花》一课,有聋生提问:“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怎么会特别喜欢呢?”的确,从一般意义上讲,这是矛盾的说法,教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问题背后存在的课堂生长点。怎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人分享是一种快乐”这一深层次的内涵呢?就问题来讲问题,效果一般。如果调动聋生的生活体验,让聋生回味所经历过的活动,谈谈体会,就能使聋生顺其自然领悟出其中的真谛。

于是,教师让聋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喜欢”。起初,聋生们是静默的,教师没有焦急,而是微笑地注视着孩子们,等待着。终于有一个孩子提到自己为父母第一次做饭,看到父母品尝自己并不成功的饭菜时的欣慰,他的内心更加快乐,比享用现成的美食更加快乐,印象也更加深刻。

“儿童现在的经验绝不是自明的。它不是终极的,而是转化的。它本身不是完成了的东西,而只是某些生长倾向的一种信号或标志。只要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仅仅限于儿童此时此地的表现,我们就处于混乱和被引入歧途。我们就不能理解儿童经验的意义。”[1]聋生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不可能“自明”,需要借助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加以转化。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读懂学生的情感经历,理解学生的现实处境,运用“生长”的慧眼,跳出现象看现象,跳出生活看生活,捕捉到聋生的“生长点”,聋生的生活体验就会转化成生命教育的资源,聋生的“生长可能性”就会转化成面向个体的有质量的内涵型成长。

二、倾听到“我选择”,放大生成

《三袋麦子》编者的主旨,是让聋生认识小猴的勤劳、聪明,体会劳动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蹲下身子,用心倾听孩子们的“表达”,发现聋生不仅喜欢上了小猴的这些优点,还喜欢上了小猪的憨厚可爱和小牛的节俭。这些理解符合聋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学生纯真童心的流露。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就像意大利教育家罗里斯·马拉古奇写的一首诗《不,一百种是在那里》: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梦想/孩子有/一百种语文……[2]孩子,意味着无限的可能。阅读是聋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建立在聋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个性化解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对教师来说,不懂聋生的童真童趣,便意味着无法有效地教育聋生,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甚至会和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教师的倾听意味着不断宽容他人,接纳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自以为是的语言去强迫学生接受标准答案。聆听一颗童心,意味着教师首先清空自己,进而向学生完全敞开,接受儿童世界的童心童趣。在倾听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真正领会孩子的童真童趣,孩子才会把你看成是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的人。儿童的精神世界、审美情趣浸润着多彩的课堂,师生共享着“我选择”的课堂归宿和幸福成长。

三、倾听到“我困惑”,引导生成

《赵州桥》一课,个别聋生因受视觉形象呈现的限制和词语字面意义的影响,对“设计”一词的理解停留在“边想边划”这种宽泛粗浅的层面上。倾听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聋生思维受阻,教师要敢于及时介入:“请同学们想一想,李春造这样的桥,事先要做哪些工作?”聋生受到启发,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回答说:“他要考虑用什么材料,多少时间,造成什么样子……”“他要把想造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画好图造出模型。”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演绎,让他们明白“设计”一词的含义,而李春的睿智形象也跃然纸上,清晰可感。

现实生活中,聋生的困惑太多了:为什么客套话只是客套话,如果当真就犯傻了;手语这么美,为什么长大后与听人交流却要笔谈?古文那么难懂,平时也用不到,为什么学业考试中不取消?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对语境的关注,离不开对生活的理解。上述困惑,说到底是聋生所处的交际语境、现实窘境、传统文化背景之间的冲突。个别化的聋生生活,私藏着无限的朝向个体生命勃发的成长期望。因为想不到,所以希望想到;因为想不通,所以希望想通;因为做不好,所以希望做好。现状与希望的差异中,是聋生的困惑,是教育教学的存在价值,更可以演化成特教课堂的灵动自然。

倾听是一份情怀,是教师对聋生生存境遇的关怀,是教师对聋生精神生活的温暖,是教师对聋生思维意识的点亮。倾听并不局限于“耳朵”或听觉,而是弥漫于人的整个身心,包括我们“倾听的眼睛”“倾听的身体”,包括师生潜意识中已经“准备好了”的状态。怀着一份已经“准备好了”的心情,在“我困惑”处停下,靠船下篙,一路向前,没有固定路线和路标,美丽的风景和意外的通道却无处不在。课堂是通往未来的小路,是教师带着孩子一次次愉悦的旅程。

四、倾听到“我体验”,深化生成

执教《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教师放了一段精彩视频,并请聋生边看边思考:如果你是蝉、螳螂、黄雀,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学生们津津有味地看着,看完后说:“如果我是蝉,我想大自然多美好呀,我蝉儿每天都能喝到甜甜的露水,日子过得真舒服!”“如果我是螳螂,我想对蝉儿说:蝉儿蝉儿,你真是个小傻瓜,你都快变成我的美食了,还‘知了知了’地唱着,你知道什么呀!”“如果我是黄雀,我想对螳螂说:螳螂啊螳螂,你只想着到嘴的美食,却不知道等你吃饱了喝足了就该上路了,嘿嘿,到时候就休怪我无情了!”教师继续引导,当蝉、螳螂、黄雀分别被身后的敌人捕捉时,又会怎样想呢?学生身临其境,表示出自己的害怕和懊悔,明白了只顾眼前利益可能会后患无穷,对文章所要表现的主旨体悟得更加深刻。

“如果我是——”,聋生用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走近自己内心的深处。聋生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表达出独特的体验。想不到螳螂,想不到黄雀,蝉儿的生活本来是悠闲的。而一旦加进了螳螂这个角色,“知了知了”唱着的蝉儿变成了“小傻瓜”。准备进攻的黄雀视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还强调“到时候就休怪我无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聋生演绎,一点也不乏深度。这深度是什么?起于体验,源于品行,美在人性,趣在环节。

[1]杜威.儿童与课程[M]赵祥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0.

[2]孙建锋.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与反思[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226000)

G762

猜你喜欢
蝉儿黄雀螳螂
蝉儿找家
蝉儿的话
蝉儿的话
螳螂
不听劝告的黄雀
快乐语文(2019年30期)2020-01-04 02:33:32
不听劝告的黄雀
快乐语文(2019年36期)2020-01-04 02:33:32
第一只蝉儿叫醒了夏天
螳螂
螳螂
小黄雀的改变
小主人报(2015年19期)2015-02-28 20: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