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聋校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2016-03-03 11:13:11李升全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聋校学校课程

·李升全

深化聋校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李升全

为了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升育人质量,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立足听障学生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深度开发校本课程,并以课程为载体,落实立德树人,学校发展实现质的突破。

聋校;课程改革;立德树人

一、以生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基石

(一)以生为本,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无歧视。学生人格平等,发展机会均等,学校要为每一名听障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无歧视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活动过程中。二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推行扬长教育,最大限度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这是聋校对学生最大的公平。在聋校,部分学生存在多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巨大,不仅表现在外表功能上,更体现在智能上,这种差异要求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优势,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扬长教育是对听障孩子最好的尊重和最大的公平。落实扬长教育必须对原有的聋校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对聋校课程改革的认识

一是课程是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学校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实现主要靠课程。课程改革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聋教育课程改革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现在的聋校课程标准是2007年国家修订的,教材是1997年版的。课程和当前的时代发展要求严重脱节。另外,国家目前还未制订特殊教育学前康复和高中(中职)学段的课程标准。

三是学生个体差异大。年龄跨度大,从2岁半的孩子到20多岁的青年不等,学生少,学制长;就是同一年龄段的同学残疾程度差异也大,有的多重残疾,有的有残余听力,有的重度耳聋,有的还有智力问题、自闭倾向等,单一的国家聋教育课程标准难以满足需求,要求学校基于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开发多样的课程体系来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进行个性化培养,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

四是特殊教育基本没有升学压力,对于绝大部分听障学生来说学校教育主要是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使他们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为聋校课改留下了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

二、深度开发课程,取得初步成果

近年来,潍坊聋哑学校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个性、年龄、残疾状况等开发了六大课程体系,分别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素养课程、活动课程、送教课程、家校课程。这六大课程体系主要解决听障学生的思想教育、文化知识、特长发展、专业发展等问题。

(一)基础课程基本实现了分层分类

2013年下半年,针对基础课程严重滞后这一问题,学校启动了国家课程校本化进程,主要采用“拿来主义”,对课程进行了改造升级,以普通学校课程为蓝本,结合聋校国家课程标准进行了课程开发,到2015年基本实现了基础课程的校本化。

由于学生文化知识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在班级教学中又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个别化培养。

(二)专业课程强调适合学生实际

2014年,学校成为“山东省康教结合项目实验学校”,加大投入,建立了听觉康复、言语治疗、个训等康复功能室,为语训康复课程开发提供了物质条件,学校开发的《语音训练》等专业语言康复训练课程,填补了这一领域的课程空白。

职业教育根据社会就业需要和学生的个体就业需求,开发了木工与装饰、烹饪面点、服装设计、电气焊等职业技能课程。通过技能学习,使学生至少能熟练掌握一门技术,拿到一个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就业提供最大的方便。

(三)素养课程有效支撑学生特长发展

素养课程可以开发学生优势智能,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展现学生个性特点,是扬长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开发了传统技艺、特长课程、自主创业等三大类20余门课程,现已正式编印了12门课程的教材用于教学。传统手工技艺课程引进潍坊传统手工艺,与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联合,把潍坊的传统手工艺非物质遗产项目引进校园,共同开发了风筝扎制、红木雕刻、面塑、烙画艺术、刺绣基础、手工编织、剪纸艺术基础等课程;特长课程分别开发了听障学生书法、陶艺、刻瓷艺术、国画基础等;自主创业课程开发了美甲、中西式面点、葫芦烙画等。同时,我们开设了学生作品淘宝网店,让学生参与创业,网上售卖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生活学习信心。学校还以学生自然实践园为载体,结合耕作收获,开发了“我们的实践园”自然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以上课程全部采用选课走班制教学方式。通过素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品德修养、个性成长、实践融合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让每一位学生通过收获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和希望。在山东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潍坊聋校学生与社会专业残疾人同台竞技,取得了三个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美甲获全国第六名。刺绣、烙画、刻瓷等作品在省市各级工艺作品展评活动中大面积获奖,引起社会关注。

(四)活动课程旨在实现立德树人

学校将节日活动、社团活动等纳入到课程建设中,在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一是开展艺体活动。学校成立了潍坊市残疾人艺术团,成立了游泳、舞蹈、篮球、乒乓球等活动小组,定期开展训练,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在全国残疾人艺术展演中,我校艺术团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在全省残疾人运动会上,我校选手获四银四铜的好成绩。二是开展节假日主题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组织,在活动中培养爱心,培养感恩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开发自主活动课程。开设新生入学教育模块,由军训教育、校史教育、一日常规教育等课程组成,目的在于让学生尽快熟悉并融入学校;在高中阶段开设沟通与交往、职业生涯规划、成人仪式、社会考察等活动课程,通过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会、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认清自我,修正人生航向;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卫生知识等课程,与定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月、安全教育月等相配合。

(五)送教课程坚持不落下一个孩子

针对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听力障碍儿童少年,纳入学校学籍管理,建立评估档案,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服务。建立送教资源库,根据不同学生需求,学校开发了送教上门康复类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为送教上门的学生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家校合作课程充分发挥家长育人作用

对于残疾孩子的教育问题,受限于家长层次、教育理念和手段的匮乏,以及和孩子之间存在沟通问题,我们及时开设了手语、语训与康复、人的听力、健康与心理、安全与法等课程,定期培训家长;建立家校联系档案,实现家校共育。

三、四大工程,为立德树人提供保障

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实现课程改革价值的重要所在。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价值,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受益,学校进行了四大工程建设。

(一)理论创新工程

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对听力障碍学生的补偿教育,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健全学生,在补短上花费大量精力。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些听障学生的优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闪光点,扬长教育让他们的人生更精彩,为课程改革打下了理论基础。其次,我们过去强调公平,强调均衡,没有正确理解作为一个个体学生的真正公平。公平不是一刀切,而是站在适合学生的角度上,量身定制课程,通过课程促进学生特长发展,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公平。这为聋校课程改革找到了理论依据。

(二)硬件建设工程

为了课程的实施,学校提升了硬件水平。一是建设课程数字资源库,实现了师生数字化资源共享。二是强化硬件建设。两年来,学校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专业计算机房,升级了木工与装饰、烹饪、机电一体化、服装设计四大实训场地,满足了职业课程的教学需要;建设了高标准的舞蹈教室,多功能运动场,与校外企业建立游泳、乒乓球等训练基地,为活动课程、特长课程的开设创造了更优质的条件;建设了美甲、刺绣、剪纸、面塑等15个工作室,满足学生特长发展需要。

(三)创新师资工程

课程的实施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们采取挖潜、培养、联合等模式提升教师素质。一是根据教师爱好,挖掘教师潜能,我校的素养课程都由本校教师开设,如面塑、陶艺、葫芦刻画、舞蹈、装裱等。二是加强校本培训,让教师成为专业课程高手。培养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组织教师制订个人三年发展方案,两周一次定期组织教师培训,邀请名家来校开讲座多达三十余场次,先后组织一线教师到上海、南京等地特殊教育学校参观培训。2016年,我们又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济南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合作,利用节假日开展骨干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效果显著。三是联合模式,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与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潍坊书画家协会联合,将大师请进校园,面对面指导教师,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四)创新学校治理工程

为了适应新常态、新形势下的课程实施,我们进行了组织架构的重新调整,由管理型转型为服务型组织。成立了课程建设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集中课程深化改革。重新建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管理、发展评价、多元评价、综合评价。

四、以课程为载体,实现学校发展质的突破

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明晰办学理念,实现学校转型升级

提出了“把每一名孩子都放在心上”的办学理念。以“抓两头强中间”布局学校教学发展,即“抓好语言康复训练,实现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力争让每一名孩子说得清楚、听得明白,过上健全人的生活;抓好职业教育,让每一名听障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能生存会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强化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力争实现培养“品格健全、身心健康、主动融入社会的幸福劳动者”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带动了教师专业发展

两年来,围绕课程改革与实施,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和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两年来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带动的个性化“4421”“5+1”等教学方法,教师共发表论文11篇。

(三)课程改革,实现了学校德育创新

一是以活动课程为载体,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二是创新实施学长制自主管理模式,选调优秀学长与低年级学生结对子,以强带弱,以大带小,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三是通过综合实践课程,进行生命生活教育。强化了心理健康教育,让听障学生阳光做人。四是以课程为载体,坚持了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实现了家庭、社会与学校合作共育机制。

(四)特色课程为形成学校特色品牌打下基础

学校的语言康复课程系列、职业教育课程系列、素养课程的开设与实施,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动力,教育教学改革随之展开。学校确立了“发展两头,巩固中间”的指导思想,调整了办学重心,打造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品牌。学校语训康复部以总分第二的成绩成功申报“山东省康教结合实验项目”。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青蓝工程”,采用了1+X+Y康复训练模式,探索了“一对一”“二对一”“康教结合”“上门与远程网络相结合”的送教上门综合模式,项目中期验收取得总分全省第一的好成绩,成为语训康复特色学校。职业教育部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企业6s管理模式为蓝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双师同授、双师互通、走班选班的授课方式,同时拓展培养和就业渠道,建立了“就业会员单位库”,引入社会力量,开展非遗项目的教学,提高就业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261000)

G762

猜你喜欢
聋校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聋校语言教学中的
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6:04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电子白板让聋校英语课堂更精彩
奇妙学校
聋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30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