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之《论语》的有效教学初探

2016-03-03 10:56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诸子读书笔记论语

洪 真

(厦门国祺中学 福建厦门 361100)

先秦诸子散文之《论语》的有效教学初探

洪 真

(厦门国祺中学 福建厦门 361100)

《先秦诸子选读》通过先秦诸子篇章的学习,涵养学生的德行,陶冶了学生的身心,通过对它的研读,学生能提高语文素养,在精神方面得到更多的启发和引导。高中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是对于中国国学经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太多的学生知识甚少,只懂得孔子老子之名,却无法领会他们思想的真谛,这正是体现了新一代青年人文精神的缺失。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国学经典之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先秦诸子散文 《论语》 文言文 有效教学

先秦诸子有着异常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对于社会人生等诸多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向人们传递种种智慧,告诉人们应当以积极的方式来看待人生问题,同时,善于启发人们对社会人生问题进行有效的反省。这些行为均来源于睿智的思考力,这种思考力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富有引导和启发意义。[1]

孔子的《论语》是用文言文记录古代先贤孔子言行的一部经典典籍。过去人们对它敬而远之。因为我们总认为它在社会风俗,言语习惯等方面与当代有着差距,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距离当代年代久远,不如白话文浅显,现代学生读起来不免陌生。可它又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对于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包含的人文精神,我们毋庸置疑。认真研读好《论语》,能使读者修身养性,启迪智慧,打开成才大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现行高中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收入了《论语》中经典语段供学生学习,其教育意义颇大。[2]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注重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

教学目标具有定向功能,使教学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定向开始。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在教授《论语》语段部分时,我们不妨以“我眼中的孔子”为预设目标,引导学生建立核心目标,通过系列专题的学习,对孔子这位人物有个更全面的认识。根据这个预设目标,我们以此串起7个小专题,如以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为重点,把“当仁,不让于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串起学习;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重点,把“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有教无类”串起学习。这样,有目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对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儒家的核心有一个本质的了解。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

二、从兴趣点出发,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内驱力。所以,教师欲传授知识道理,就当揣摩学生的兴趣点,了解学情,走近学生,抓住他们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力求在上课时能有个好的开始,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为了激发学生对《论语》选读的学习兴趣,在进入学习的开始阶段,笔者引入如下内容——孔子被历代读书人尊为“圣人”,世人对于他也是万分推崇。一说到孔子,人们的印象便是一位彬彬有礼的文弱书生。但是,真实的孔子不仅仅是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他人高马大,有着高强的武艺,是个威猛之士。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身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折算起来,孔子身高约有1.91米,可见他身材之高大威猛。《淮南子》上说,孔子十分勇猛,甚至超过勇士孟贪,他奔跑的速度很快,能够追上野兔。或许这些描述不免夸大其词,可是这也能反映出孔子是一个有着健壮体格、勇猛之力的人物。介绍了孔子与众不同的身世,教师就把学生想去了解孔子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了。又譬如,很多学生认为孔子是至圣先师,是一位大圣人,那想必肯定面容冷酷,板着面孔的大教育家模样。为了消除这种误解,我们在学习《论语》章节之前也可以先播放电影《孔子》,选取一些贴近生活的片段作为开场白来导入课堂:无法实现理想时,孔子说要坐个木筏飘向大海算了(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别人说孔子是一位狼狈的丧家犬,孔子听后不予争辩,嘿嘿笑说:“真是像……”圣人可爱的言行,使学生感受到的并非一个冷冰冰的圣贤,而是我们身边可爱的老头,一个有肉有真性情的智者。就是这种文化的认同与心灵的贴近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3]

三、灵活多样,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教学有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教授《论语》选读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的形式,如①讲授式教学法:教师先对文本进行有条理、有启发性地讲解,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内容,扫清阅读障碍,这样,教师即可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构一座桥梁。②自主阅读教学法: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圈点勾画出有感悟的词句,随时标注心得体会,做好读书笔记也是有效的学习方式。③探究式教学法:新课程要求学生以自主开放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尽量给学生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的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网络的教学资源,搜罗材料,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探究,而后可以通过辩论会、演讲活动、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展示研读成果。

在选择有效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应当杜绝“一言堂”,不将自己观点强加给学生,应鼓励学生链接生活,自己去展开联想,去用心体会,去参与,去思维碰撞。这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现在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但是在先秦散文教学中则用之甚少,其原因在于学生讨论有一定的难度,可是我们也应当清楚,《论语》所选的这些文章大多并非难懂,学生可以通过查工具书,老师的讲解来明白其中包含的内涵。要达到真正的领会古人的用意,与我们现代的生活结合起来,必须要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比如,以下是本人在教学《论语》中使用过的问题:①怎样看待楚狂接舆对待孔子的态度,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②孔子的交友是不是很“滑头”?③孔子同意曾点的观点是否意味着孔子的政治 ?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是否有生命力?

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倡让学生“乐学”,在《论语·侍坐》一章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和学生冉有、公西华、曾点等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聊天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讨论。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们踊跃发言,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环环相扣,巧设教学环节

在教学目标合理设置前提下,据教学目标去设置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环节,促使文言文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是达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对《论语》选读部分,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步:引导学生对《论语》进行宏观把握与方法指导,形式可以如下:①开设讲座,从形象与传说、生平经历、贡献地位和后人肯定几方面介绍孔子,从成书常识、内容角度和核心理念几方面介绍《论语》。②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提出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介绍读书笔记基本体例:解题、摘录、翻译、评述。借用学生研读所形成的读书笔记增强师生间的交流,学生的疑惑、体会、偶然产生的思维火花、即兴议论都在笔记上留下记录。在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的同时,应该向他们推荐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参考资料:杨树增《〈论语〉导读》,来可泓《论语直解》等。

第二步:专题解读和学生活动并行,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按照教学进度设立以下几个专题任务①理解孔子的生平和为人。②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仁”。③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④理解孔子思想之于现代生活的重要意义。

专题解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思维动起来,在自主活动中体会人文情感。据此,可以设置几个自主探究的版块:版块①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整理7个小专题后的“链接”内容,进而在学习小组内部形成讨论后以“我眼中的孔子”为题,写一篇2000字的人物介绍。版块② 教师示范导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仁,不让于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等篇章。版块③ 学生自主阅读“有教无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按要求撰写读书笔记并交流读书心得。版块④ 学会表达,要求学生有学必思,让他们学完《论语》语段用一句话语概括孔子的思想,或用一段文字展现对孔子最精粹的评价,或发表对《论语》的内容与价值的看法,引导学生在课上进行小组互助交流,善于表达,让思维进行激烈的碰撞。版块⑤ 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辩论赛,既加强学生对思想内容的思考,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辩论的主题可如:a在现代社会,以德报怨好,还是以直报怨好?b“为仁由己”还是“为仁不尽由己”?

先秦诸子散文等国学要想真正走入课本,融入学生内心。在教材里增加国学比重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国学精髓源于生活,受用于生活,其思想性的价值远胜于古文本身的字词义。要让文言文教学熠熠生辉,就要打通语文教学理念所积结的问题,变革传统的单一古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尽情感受古文之美,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一来,语文课才会真正活起来,学生才能获取美的享受和感悟。

[1]苏悦.高中语文经典诵读——《论语》的教学实践与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郑文凤.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教材与教学探索,河北师范大学,2014.5

[3]王安逸.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法的探究,语文教学与研究【J】.2011-04-15

猜你喜欢
诸子读书笔记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高中语文阅读之“读书笔记”应用探究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如何读懂《论语》?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先秦诸子谈大小
“四招”记好读书笔记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