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兰花花》的演唱韵味

2016-03-03 10:44陈玉兰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30期
关键词:兰花花信天游长音

陈玉兰

(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校 重庆 404100)

浅析《兰花花》的演唱韵味

陈玉兰

(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校 重庆 404100)

一、《兰花花》音乐的创作因素

《兰花花》是陕北传统民歌,具有浓郁的信天游的特征。

信天游是广为流传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民歌,是陕北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面貌的直接反映和体现。信天游产生并流行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气候影响了陕北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促成了民歌尤其是山歌的流传。陕北黄土高原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特色,使得这一地区的民歌在演唱上有着独特的表现方法和风格特色。陕北民歌唱法因为四、五度音程及七、八度大跳音程较多,且音乐中刚性较强,完全用真嗓演唱往往不能胜任。优秀的陕北民歌手的演唱,真假声结合得非常好,几乎听不出衔接的痕迹,发出的声音却高亢、悠扬,即使相隔两道山梁也能听得见。特别是信天游的长音较多,而且长音一般都在高音区,借助假声使长音听起来更加结实而明亮。

二、《兰花花》的演唱特点

1. 真假声结合运用

陕北黄土高原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特色,使得这一地区的民歌在演唱上有着独特的表现方法和风格特色。陕北民歌唱法因为四、五度音程及七、八度大跳音程较多,且音乐中刚性较强,完全用真嗓演唱往往不能胜任。又因陕北地势山大沟深,要使声音唱得高、传得远,就必须借助假声。优秀的陕北民歌手的演唱,真假声结合得非常好,几乎听不出衔接的痕迹,发出的声音却高亢、悠扬,即使相隔两道山梁也能听得见。

2. 特殊的语音现象

陕北方言中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使陕北民歌呈现出一种独有的味道。《兰花花》产生于陕北高原一带,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陕北民歌或带有陕北民歌风格的歌曲要唱得有陕北味道,味道越浓就越具有美学色彩和艺术感染力,而方言正是体现该味道的最主要的佐料。陕北方言中部分字与普通话有明显不同之处。

(1)声韵变化。如《兰花花》第一段:“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地爱死个人。”在演唱中,“线”应唱为儿话音的“线儿”,“生(sheng)”字按陕北一带方言要唱为平舌音““seng”,“下(xia)”唱为“ha”,“爱(ai)”要唱为“ng-ai”,字头唱“ng”,归韵到“ai’。由于陕北方言系统中没有前鼻韵,“人”字也不能唱前鼻音“ren’’,而要唱为后鼻音“reng”。“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的“子”唱为儿话音的“子儿”。“我(wo)”字唱为“ng-e”,字头唱ng,归韵到“e”。在演唱时,要仔细区别方言声韵与普通话的不同。

(2)声调变化。汉字在读念时有四声之分,组合成语言后,抑扬顿挫,优美生动,在一首歌里,它们的高低升降、曲折变化对曲调的音高走向起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富有民族特色。陕西方言中,常常有把普通话四声中的阴平、阳平等声调变调,按照“去声”来说的现象。在演唱中,《兰花花》这首歌曲中“蓝格英英的彩”中第一个“英”字,“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中的“里”字,“撇下我的情哥哥……”中的“情”字,“你早早地死……”中的“早”字,以及“有说不完的话呀……”中的“完”字等等都要按照四声的感觉来唱,使歌词声调与旋律音腔的走势达到统一、和谐,收到“字中有声”、“字正腔圆”的审美效果。

三、引入声乐技巧,唱好《兰花花》韵味

1. 声乐技巧的重要性

歌唱是以歌声为媒体,以各种样式的题材为内容,以传达歌曲作者以及歌唱者思想与感情为目的的艺术活动。歌唱还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是以演唱者的心灵感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创造性活动。演唱者要把演唱作品内容用技术性、艺术性相结合的手法,展示给听众。必须尽力调动自己能够掌握的一切艺术技巧,力求达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2. 挖掘地域音乐特色,强化综合艺术效果

语言和旋律(曲调)是构成歌曲的两大要素。唱好一首民歌首先要掌握它的咬字吐字的语言规律,但这还不够,还必须掌握民歌的风格特点,才能真正唱出味道来。

歌唱的咬字吐字是使歌声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忽略了咬字吐字,即使歌唱技巧再好,最终也会因与生活有距离,与群众有距离而不能感染观众。而歌唱的发音习惯、口形变化等精神因素和技术因素,无不受民族语言和审美观点的影响和制约,要想唱得有韵味又口语化,并能把喜怒哀乐等感情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就必须掌握我国语言的语音结构和丰富多彩的方言语言,用地方方言来演唱。

改编曲《兰花花》的曲式结构由原来的一段体改为三段体,演唱的节奏、速度、情绪在各段落均有较大的变化。开始A段为“中速、稍自由、激昂地”,B段为“缓慢、悲伤、渐快、慢而弱”—“突快、愤怒、反抗地”—“紧打慢唱、急迫地”,后C段的再现部为“开阔、无限激情、慢而弱地”。演唱这首歌时,要把握好各个层次的感情变化,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所叙述的内容,要深人角色,把清晰的语言、美的声音、细腻的感情及娴熟的技巧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

第一段开始以极高的音起句,陕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决定了其音乐的直畅性与旋律线的大起大落。低音要用真声演唱,到高音时突转小假声,在声型上形成明显的真、假声对比,在突转时,喉结自然往上动一下。这个“线儿”“苗子儿”是长音,歌唱时多用直音,这种共鸣调节的演唱技巧,增加了艺术表现力,是信天游的演唱特色及技巧,也是这首歌的精华。这样唱既能体现陕北语言特有的语气,又使长音听起来有头有尾,穿透力极强。在“蓝线线”、“蓝格英英”“兰花花”等字上,其旋律都巧妙地使用了装饰音,起强调和突出人物的作用,描述了兰花花是一个人见人爱、远近闻名、充满朝气的姑娘。

第二段由第一段的G调转人C调,由第一乐段的羽调式转为商调式。调式、调性的转换,使音乐的情绪、性格产生很大的对比,速度也慢一半,且出现了附点、切分、休止节奏及旋向上四度、五度模进反复吟唱乐句,语气也特别悲痛,描绘出兰花花被厄运步步紧逼、被迫出嫁、惶恐不安、凄楚悲凉的情景,既反映出封建礼教的无理与凶残,也饱含了兰花花那催人泪下的哭腔。为了表现兰花花被通无奈嫁到周家的悲伤情感,歌曲中还运用了几种特别的表现手法:(l)下滑音。如第三段“正月里那说媒,二月里订”中的“二”和第四段中“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中的“两”,都运用了下滑音的表现方式,使悲伤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表达。(2)顿音。“三月里交大钱”中的“三”和“钱”都使用了顿音。演唱顿音时注意要把每个音符唱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把每词每字交代得清清楚楚,要唱得短而重,先重后轻,第一个字重些,后面的字轻轻弹出,富有弹性,以刻画兰花花悲切的心情。

第三段借用戏曲的跺板营造出一种情绪激烈、矛盾冲突的情景氛围,果断而坚决的唱腔,表现出女主人公在不公正的命运面前勇敢和坚决反抗的一面。该段节奏急促,音调简明,速度紧迫有力,突出了诉说性、口语性音乐手法,描写兰花花被抢人周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悲愤的情绪和她向往美好的未来,决心逃婚,向命运抗争的决心。

第四段描写了兰花花的出逃。该段采用了西北秦腔中摇板那富有特点的紧拉慢唱的节奏,情绪紧张而热烈,烘托出兰花花摆脱家丁追赶的紧张心情和渴望重新获得自由的愿望。演唱时要注意气息力度的保持,声音要坚定、果断、饱满,要保持内在的节奏,律动要快,字字在板上,要营造一种紧张气氛,表明兰花花反抗、出逃的决心。本段句尾都是长音,演唱时要尽量拖足,可用戏剧中的哭腔和润腔来表现兰花花决定用生命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决心和对自由、爱情的呼唤。

第五段转回G调,用无限的激情刻画兰花花逃婚成功。用补充句生动地表现出兰花花为追求美好的婚姻而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决心和大无畏的反抗斗争精神。在“情哥哥哟”、“说不完的话”等字上添加的装饰音和“咱们”之间的休止符的衬托下,我们似乎看到了兰花花见到日思夜想的情哥哥时激动不已的情景。尾声是后人对兰花花的深情怀念和对她用生命来换取自由的精神和行为的敬佩,演唱时要很轻很有深情,要创造出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仿佛又有人唱起了信天游,让人又回想起美丽、淳朴、善良的兰花花。

结语

《兰花花》是一首著名的陕北“信天游”,它是一种自由活泼、灵活多变、即兴性很强的山歌形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典型陕北音乐风格。改编曲《兰花花》在原民歌的基础上有了生动的发挥,扩大了歌曲的篇幅,从曲调的结构、旋律的丰富、节奏的变化、调式的转换、音域的扩展、张弛有致的力度、感情的表现力方面,有了更为内涵的渲染和表现。为了更加突出浓郁的民歌韵味,作曲家在许多段落的旋律中,富有创造性地在很多关键字上添加了一些极富西北地域音乐特色的戏曲素材和西部民歌特有的吐字发音装饰音,深度挖掘作品的思想情感。歌曲的曲式结构原来的一般体改为三段体,演唱的节奏、速度、情绪在各段落均有较大的变化。开始A段为“中速、稍自由、激昂地”,B段为“缓慢、悲伤、渐快、慢而弱”—“突快、愤怒、反抗地”—“紧打慢唱、急迫地”,后C段的再现部为“开阔、无限激情、慢而弱地”。演唱这首歌时,要把握好各个层次的感情变化,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所叙述的内容,要深入角色,把清晰的语言、美的声音、细腻的感情及娴熟的技巧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

本文从新编曲《兰花花》陕北信天游文化探索民族韵味,为声乐者提供了可实有用的资料。

猜你喜欢
兰花花信天游长音
信天游故里靖边的《信天游》
信天游唱给亲爱的党
咏退休族
三年只为这《兰花花》——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兰花花》观后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杨俊富的诗
浅谈圆号长音演奏技巧
Ship or Sheep
兰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