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尔雅》文字研究指瑕

2016-03-03 08:49:20杨清臣
现代语文 2016年24期
关键词:玉篇黄侃尔雅

□杨清臣

清人《尔雅》文字研究指瑕

□杨清臣

《尔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专著,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清人严元照的《尔雅匡名》、汪蓥的《尔雅正名》都是针对《尔雅》用字进行研究的著作。此外,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俞樾的《尔雅平议》等也涉及《尔雅》用字的考证。前贤在《尔雅》文字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限于语言材料和研究方法,他们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还存在一些问题。

关健词:尔雅说文本字

《尔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专著,张揖《上广雅表》称其为“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清代以前,研究《尔雅》者多从训诂学、辞书学角度入手,很少有人专门对《尔雅》的文字进行研究,清代学者则弥补了这种缺憾。严元照撰《尔雅匡名》,汪蓥著《尔雅正名》,所谓“名”即字,两书都是针对《尔雅》用字进行研究的著作。此外,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俞樾的《尔雅平议》等也涉及《尔雅》用字的考证。前贤在《尔雅》文字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有些论述有待校正。例如:

《尔雅匡名》:“《说文》戺乃古文巸字,恐非。此义当以扈为正。”

按:《广雅·释宫》:“柣、戺、橉,砌也。”《释文》中“两砌也”当为“戺,砌也”。《说文·部》:“巸,广 也。从 、巳声。戺,古文巸从户。”段注以为“广 ”当作“广颐”, 、颐同字。《名义·户部》:“戺,锄几反,砌也,待也,广也,颐也,长也。”“砌也”正合《广雅》,“广也,颐也”当作“广颐也”,正合《说文》中“巸”字释义。《名义·部》:“巸,与之反,长也,美也。”《玉篇》作:“巸,与之切,广 也,长也,《字书》云:美也。”则戺正巸字,戺训“砌”乃别一义也。盖戺易位作,其字罕见,故流俗改为扈字,《匡名》以扈字为正,不妥。

2.《释宫》:“垝谓之坫,墙谓之墉。”郭注:“在堂隅。坫,㙐也。《书》曰:既勤垣墉。”释文:“坫,丁念反,《说文》云:屏墙。”

俞樾《平议》:“疑坫乃阽之假字,《说文·部》:阽,壁危也。垣毁、壁危义正相近,故垝谓之阽矣。《释文》曰:垝又本作庋,则因阽字假作坫,故改垝为庋以合之。非《尔雅》之旧也。其下云:墙谓之墉,可知此文亦以墙垣言矣。”

按:《说文·土部》:“坫,屏也。”《名义·土部》:“坫,都念反,屏墙也。”与《释文》所引《说文》正合。俞氏谓“垝谓之坫”是就墙垣而言,是也。坫谓屏墙,似乎不必改为阽字。又《玉篇》《名义》中“坫、垝”列于一处,《说文》的特点将是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今本《说文》中二字分列异处,为误。垣、墉《名义》《玉篇》中将这二字列在一处。

3.《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岐旁。”郭注:“岐道旁出也。”释文:“歧旁,郭如字,樊本作,音支。”

4.《释宫》:“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郭注:“此皆人行步趋走之处,因以名云。”

《尔雅匡名》:“《正义》云:时,《玉篇·足部》引作跱。跱,上也。元照案:《说文·足部》无跱字,当作歭。《说文·止部》:歭,䠧也。从止、寺声。此记行步自迟之节。室中之行,歭䠧安徐可也,故谓之歭。”

按:《释宫》:“室中谓之时。”字作“时”。字或从足作“跱”,《玉篇·足部》:“跱,除几切,《尔雅》曰:室中谓之跱。”严氏《匡名》谓《说文》无“跱”字,字当作“歭”。《说文·止部》:“歭,䠧也。从止、寺声。”同书《足部》:“䠧,歭䠧,不前也。从足、屠声。”是“歭䠧”为双声联绵词。《玉篇》所记《尔雅》作“跱”字,依《尔雅》用字例,当是浅人以行、步、趋、走、奔皆为动作词,故改易日旁为足旁,训室中行之“跱”字与“歭䠧”字同形。

5.《释器》:“珪大尺二寸谓之玠,璋大八寸谓之琡,璧大六寸谓之宣。”郭注:“《汉书》所云‘瑄玉’是也。”释文:“宣,如字,本或作瑄,音同。”

《尔雅义疏》:“宣者,《释文》云:宣,如字,本或作瑄,音同。郭引《汉书·郊祀志》云:有司奉瑄玉。孟康注:璧大六寸谓之瑄。《类聚》引《尔雅》正作瑄,瑄,俗字也。臧氏《经义杂记》廿八云:《说文》无瑄字,有珣字,云:玉器。读若宣。知《尔雅》宣字当作珣。”

按:《尔雅》字作“宣”,《释文》有异文作“瑄”。《说文》《名义》无“瑄”字。《诅楚文》:“有秦嗣王,敢用吉玉璧。”“”即“宣”字,《玉篇》载“宣”字古文作“”。《诅楚文》《尔雅》并作“宣”。《集韵》平声《㒨韵》:“瑄,壁大六寸也。通作宣。”其字盖本作“宣”,后加玉旁。《唐韵》平声《宣韵》:“瑄,璧瑄;又长尺已上也。”此“瑄”字早见者。郝氏引臧氏以为即《说文》“珣”字,为误。

6.《释乐》:“大篪谓之沂。”郭注:“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广雅》云:八孔。”释文:“沂,郭鱼斤反,又鱼靳反,李、孙云:箎声悲,沂,悲也。或作,又作䇵,音宜肌反。”

俞樾《平议》:“沂,误字也。《释文》引孙炎曰:篪声悲。沂,悲也。《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引舍人曰:大篪其声悲,沂锵然也。夫沂与悲义了不相涉,若果是沂字,则古人必不作是解矣。沂当作,《说文·言部》:,悲声也。舍人注云:其声悲。孙炎注云:,悲也。皆与字义合。今作沂者,疑别本或假澌为,其字阙坏,遂成沂矣。”

按:《释乐》:“大篪谓之沂。”字作“沂”。字或换旁作“ 、䇵”,《释文》:“沂,郭鱼斤反,又鱼靳反,李、孙云:箎声悲,沂,悲也。或作 ,又作䇵,音宜肌反。”《说文》无“ 、䇵”字,《集韵》平声《欣韵》:“ 、䇵、 ,大篪。或作䇵、 。通作沂。”其字盖本作“沂”,后替换水旁为龠旁或于“沂”上径加竹旁。俞氏之说殆误,其一:俞氏言当作“”,假作“澌”,讹作“沂”者,实为臆测,并无书证。其二:“沂”训悲,古人之说未必可信,即使其说可从,训“悲”之字未必有正字,故只权借“沂”字为之亦未尝不可。其三:从汉字发展演变来看,先有“沂”字,后有从龠之“ ”或从竹之“䇵”。若原本作“”,为何没有“”字加龠旁或竹旁者?古人囿于《说文》,诚不可信。

7.《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郭注:“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

《尔雅匡名》:“蔬,《说文·艹部》新附字,当作 ,《说文·䰜部》: ,鼎实,惟苇及蒲。从 、速声。或从食、束声作餗。《释器》:菜谓之蔌,即餗字也。疏、餗声相近,故转为疏,俗又加艹。《一切经音义》(十八)引作疏。”

《尔雅正名》:“蔬,惠氏栋曰:《淮南·主术篇》:秋畜疏食。高注:菜蔬曰疏,谷食曰食。然则疏不从艹。案:《礼记》:嘉疏。释文:疏,本又作蔬。”黄侃评:“疏菜字正应作,粮也。《庄子·天道》:鼠壤有余蔬。司马本正作糈。《周礼·太宰》注:疏材,草木根实可食者。然则疏固粮之类也。”

按:《说文》无“蔬”字,其字经典作“疏”,《论语·宪问》:“饭蔬食。”释文:“蔬,本今作疏。”《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郑玄注:“树菜蔬曰圃。”释文:“一本作疏。”《周礼·天官·大宰》:“聚敛疏材。”郑玄注:“疏不孰曰馑。”其字盖本借“疏”字为之,后加艹旁。《集韵》平声《鱼韵》:“蔬,凡艹菜可食者通名为蔬,郭璞说。通作疏。”《名义·艹部》:“蔬,所居反,草木实,菜食。”《匡名》以为即《说文》“ (餗)”字,黄侃以为字正应作“糈”,严氏、黄氏从《说文》中找正字,不知《说文》之字未必尽本字。

8.《释山》:“山夹水,涧。陵夹水,澞。”郭注:“别山陵间有水者之名。”释文:“澞,鱼俱反,本又作虞。”

《尔雅正名》:“澞,《释文》:澞,本又作虞。”黄侃评:“澞亦之变字,水厓也。变文言之,则云陵夹水耳。”

按:《说文》无“澞”字,《释文》:“澞,鱼俱反,本又作虞。”其字盖本作“虞”,后加水旁。《名义·水部》:“澞,遇俱反,山夹水曰澞。”黄侃以为“澞”亦“汻”之变字,为误。《正名》引《释文》以为字当作“虞”,是也。

9.《释水》:“河水清且澜漪,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释文:“漪,本又作猗,于宜反。”

《尔雅正名》:“漪,《释文》:漪,本又作猗。案:《诗》作猗。”黄侃评:“猗为语词。字正作 。”

按:《说文》无“漪”字,《释文》:“漪,本又作猗,于宜反。”《诗·卫风·伐檀》字作“猗”。盖其字本作“猗”,后加水旁。《名义·水部》:“漪,于宜反,清也,重波也。”黄侃以为字当作“ ”,《说文·丂部》:“ ,反丂也。读若呵。”误也。

10.《释草》:“荷,芙渠。其中的。”郭注:“莲中子也。”释文:“的,丁历反,又户了反,或作菂,同。”

《尔雅匡名》:“案:的、菂二字皆不见于《说文》,此字当作芍。张载《鲁灵光殿赋》注引《尔雅》作菂,李善曰:菂与芍同音的。《玉篇》云:芍,都厯切,莲子也。《广韵》(二十三锡)云:芍,莲中子也。”

按:又《释草》:“的,薂。”郭注:“即莲实。”释文:“菂,丁历反,本今作的。”《说文》无“菂”字。其字盖本借作“的”字,后加艹旁。《名义·艹部》:“菂,都历反,莲中子也。”“菂”或省作“芍”,《集韵》入声《锡韵》:“菂、芍,芙蕖中子。或省。通作的。”《尔雅匡名》谓其字本当作“芍”,不知“芍”为“菂”字之省,误也。《说文·艹部》:“芍,凫茈也。从艹、勺声。”“菂”省作“芍”,与《说文》字同形。

前贤在《尔雅》文字研究中生误,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研究材料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前人未能充分利用新材料如原本《玉篇》残卷、《篆隶万象名义》等;二是研究方法不够完善。前人笃信《说文》,研究时一概以《说文》为据,必从《说文》找本字,不知经典本多借字,《说文》中也未必尽为本字。

[1]朱祖延等.尔雅诂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清]严元照.尔雅匡名[M].《尔雅诂林》影印广雅书局刊本.

[4][清]汪蓥.尔雅正名[M].《尔雅诂林》影印制言杂志期刊.

[5]黄侃.黄侃手批尔雅正名[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6][清]俞樾.群经平议·尔雅[M].《尔雅诂林》影印同治十一年刊本.

[7][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日]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5.

[9][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宋]陈彭年.钜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1][宋]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2]李荣.文字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杨清臣河北保定 河北大学文学院071002)

猜你喜欢
玉篇黄侃尔雅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黄侃的痴迷
中外文摘(2020年11期)2020-11-12 14:06:35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8
四位文学巨人的母亲
中华家教(2018年9期)2018-10-19 10:01:38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商界·时尚(2016年2期)2017-05-15 21:13:52
《玉篇》与其他字书对比研究综述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长江丛刊(2016年36期)2017-01-10 04:55:40
狠,有时是一种爱
识别教授
《尔雅》研究史的立体化构建——朱祖延先生雅学研究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