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玲 何 卫
也说《诗经》中的“木”字
□陈孝玲何卫
《诗经·木瓜》中有“木瓜”“木桃”“木李”,“木”应理解为“果实”,相当于侗台语中的ma:k9“水果”,与沙加尔上古汉语“部分谷实和水果名称带*m-前缀”的说法可互证。《诗经》中的“木瓜”,不是我们熟知的南方木瓜,而邢公畹先生说的现代人还说的“木瓜”,很容易让人误会;邢公畹把泰语ma:k9muan6直译作“木桃”,不符合侗台语水果类“ma:k9×”汉语译名的惯例。
诗经木瓜侗台语
《诗经·木瓜》中有“木瓜”“木桃”“木李”,它们是什么样的三种名物,“木”字究竟作何解?这些问题曾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邬文清(2000)认为,木瓜、木桃和木李是象征男女爱情的木刻配饰。翟相君(1987)认为,《木瓜》诗的“木桃”和“木李”,指的就是“桃”和“李”,“木”是衬字,并没有“木桃”或“木李”。赵民乐(1981)考证,“木瓜今旧名未变,……属蔷薇科木瓜属”,“木桃”就是“樝子”,“木李”就是“榠樝”,三者外形相似。这三种看法比较有代表性。不过,最有影响的还是邢公畹(1991)的观点:
“木瓜”这个词现代口语还说。现代人对“木瓜”一词的内部结构的理解是“木”修饰“瓜”;就是说,不是葫芦科植物的果实,而是木本的瓜形果实。这种理解也说得通,但从词源上看,恐怕不是这样。否则,“木桃”“木李”就说不通。
后来,邢公畹(1999:465)又说:
《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投我以木桃”,“投我以木李”。毛传:“木瓜,楙木也,可食之木。”……可见“木”即是“实”,如果“木”指“树木”,那就说不通,因为“树木”既不可张口食之,也不能握持投赠。……“桃子”泰语读作[ma:k9muan6],直译即“木桃”。可知远古“木瓜”“木桃”“木李”的“木”字不是树木而是果实,这是上古汉语的残存。这个用法和侗傣语表示果实的[ma:k9]一致。用汉语“木”*muk<**moo(与台语该词比较。
黄树先(1995、2003)也几次谈到这个“木”字。他赞同邢先生的观点:
“木瓜”“木桃”“木李”,传统的解释都杆格不通。缅文也有这样的用法:[mak5man3]李子,[mak5mwan2]桃,但也许是来自汉语或台语的借词。
邢公畹先生所说的“侗傣语”,指侗台语族壮傣语支的一些语言:
泰语老挝版纳德宏壮语布依临高
“果”ma:k9ma:k9mak9ma:k3ma:k9ma5mak7
以泰语为例,ma:k9表示“槟榔;水果,果实;量词,颗,粒”。
邢公畹和黄树先都是结合民族语言来考释“木”字的,他们的视野更开阔,都认为“木”字表示果实。相比其他学者把“木”理解为衬字或理解为木刻,这是一个较大的突破,这又一次验证了把古汉语和民族语言结合起来研究的优势。但笔者觉得邢先生的阐述中有两个小的地方不很妥当,现提出与方家再讨论:
第一,邢先生说“‘木瓜’这个词现代口语还说,现代人对‘木瓜’一词的内部结构的理解是‘木’修饰‘瓜’;就是说,不是葫芦科植物的果实,而是木本的瓜形果实。”
邢先生所说的“现代口语还说”的“木瓜”到底是哪种果实?有两种可能,第一种,也就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南方人都熟知的木瓜,在今粤桂闽台等地都有出产,全称为番木瓜,别名番瓜、万寿果。但这种木瓜,原产热带美洲,17世纪才传入我国,栽培历史才三百多年。木瓜冠以“番”字,表明不是土生土长。邢先生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说的也就不会是这种木瓜,只能是第二种可能了,即赵民乐(1981)考证的,“蔷薇科木瓜属”的“今旧名未变”的木瓜。但这种果子(也叫“木瓜海棠”“榠楂”“木梨”“木李”),知道的人并不多,这样,邢先生的话就很容易让人误解了。
第二,邢先生说“‘桃子’泰语说作[ma:k9muan6],直译即‘木桃’”。
这是邢先生自己的直译,是根据《诗经》“木瓜”“木桃”“木李”的说法做的一种类推,其实《泰汉词典》中并没有这样的译文,只说是“桃属植物的一种(产于泰北)”。壮侗族其他语言中也没有用汉语“木”字来对译ma:k9的例子。
泰语中的水果一般冠以lu:k10(植物的果实;圆形物;用于水果或圆形物的量词),如“杏子”lu:k10hŋ1;也有冠ma4的,演变自ma:k9“[古]果子,水果”,如“桃子”ma4th4(即peach,词典中注明是汉语借词)、“马蹄”ma4f:n2、“芒果”ma4muaŋ3、“木瓜”ma4la4k2。可能因为是古代用法,ma:k9作前缀的很少,在《泰汉词典》ma:k9条下,只列出ma:k9muan6一个,只解释为“桃属植物的一种(产于泰北),没有给出对应的汉语译名。
不光是泰语,侗台语其他语言中也没有用汉语“木”字来对译ma:k9的情况。一些果类,侗台语族民族先民首先栽培并命名,汉语没有再命名,而是采用台语名的,如“芒果”,壮语、岱侬语、泰语都叫ma:k7muaŋ3,汉语的“芒果”是半音译半意译词,“芒”是muaŋ3的音译,“果”是ma:k7的意译。再如“荸荠”,壮语称ma:k7tsit8,“荸荠”是汉语普通话叫法,南方汉语方言多叫“马蹄”。“马蹄”就是壮语ma:k7tsit8的音译,音译时第一个音节的-k韵尾、第二个音节的-t韵尾丢失了。韦树关先生(2000)认为“荸荠”也是借词,其来源为:pi2tɕhi(普通话)<be3tsi2(厦门话)ma:k7tsit8<(壮语)。即使是音译,也是把ma:k7译为“马”,而不是“木”。
壮侗语里确实有一些汉语名叫“木×”的果名,不过“木”字都是有词汇意义的,指木本的或者果实是木质的。正如邢先生(1991)自己所说,“是‘木’修饰‘瓜’;就是说,不是葫芦科植物的果实,而是木本的瓜形果实。”上文说的番木瓜,传入我国后,汉族和壮傣民族分别给它取了名。汉语叫它“木瓜”,就是因为它外形如瓜,但不像黄瓜、西瓜等属葫芦科植物的果实,而是长在树上。壮语“木瓜”有两种说法:一为mok8kva1,mok8即“木”,kva1即“瓜”,这个名显然是对译汉语名来的;二是ma:k9suŋ1,ma:k9是名词“果子”,侗台语习惯将总称置于词首,也可以看作表示果类的名词前缀。suŋ1是“高”的意思,因为木瓜树通常可高达5至10米,木瓜就长在木瓜树梢上,正如壮族山歌里唱的那样,“木瓜结果抱娘颈,芭蕉结果一条心”,这个名才是壮人按照本民族语言命名水果的习惯取的名。
汉语叫“木×”的果类,还有木菠萝。木菠萝也叫菠萝蜜,是南方特产。汉语称它为“木菠萝”是因它不同于菠萝,而是长在树上,但全身长满突起物的样子像菠萝。壮语叫ma:k9nam1,nam1是“荆棘”,是指它全身长满的突起物。还有“木薯”man2fai4,man2是“薯”,fai4是“树木”,是因为“木薯”纤维粗、肉质硬,像木质,可用做粮食,也可用做饲料及生产淀粉等。
可见,壮傣语叫“ma:k9×”的果类,汉语对译为“木×”的,“木”字都有实际的词汇意义,而不是“ma:k9”的直译。
最后还有一点,算是对《诗经》中“木瓜”“木桃”“木李”之“木”表示果实的一个小小补充。据沙加尔(2004:95)研究,有证据表明,上古汉语中部分谷实和水果名称也带*m-前缀,如“葚”“实”“秫”等。沙加尔“部分谷实和水果名称也带*m-前缀”的说法,可能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木瓜”“木桃”“木李”中“木”与侗台语ma:k9“果实”之间的音义关联。
(本文为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侗台语词义比较研究”[15BYY166]。)
[1]黄树先.“木桃”“木李”补释[J].语言研究,1995年增刊。
[2]黄树先.汉缅语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梁敏,张均如.侗台语族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韦树关.从语言看壮侗语族民族对中国农业的贡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4).
[5]邬文清.《诗经·邶风·木瓜》解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12).
[6]邢公畹.1991 《诗经》“木”字说[J].中国语文,1991,(6).
[7]邢公畹.汉台语比较手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翟相君.《<诗经·木瓜>原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3).
[9]赵民乐.木瓜·木桃·木李——谈《诗经·卫风·木瓜》中三个名物[J].教学与进修,1981,(4).
[10]沙加尔(著)上古汉语词根[J].龚群虎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1]广州外国语学院编.泰汉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陈孝玲 何卫广西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5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