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张沛
(大唐西市博物馆,陕西 西安 710068)
[历史学研究]
新见隋唐与朝鲜半岛国家有关的墓志简述
王彬,张沛
(大唐西市博物馆,陕西 西安 710068)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的四百余方隋唐墓志中,有十余方涉及当时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诸国,为研究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有一定历史价值。
隋唐墓志;高丽;百济;新罗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近年收藏的近四百余方隋唐墓志中,有十余方与朝鲜半岛国家有关。除百济移民陈法子墓志和统一新罗王从兄金日晟墓志已有专文考释,此不赘述外,现将其余墓志中与朝鲜半岛国家有关的内容予以简述。
据《召弘安墓志》,召弘安为河南洛阳人。龙朔三年(663)以门荫入仕,官至云麾将军、行左领军中郎将、检校廓州刺史,上柱国,兼积石军经略使。景龙三年(709)卒于积石军所,终年71岁。同年葬于万年县东四十里见子原(今陕西西安市东郊)。志云:“父明,皇朝明威将军、左武卫中郎将,上柱国,良乡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平百济总管,薨于王事。”唐朝与新罗联兵灭百济事详见《旧唐书·东夷新罗传》:“[永徽]六年(655),百济与高丽、靺鞨率兵侵其北界,攻陷三十余城,[金]春秋遣使上表求救。显庆五年(660),[唐]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熊津道大总管,统水陆十万。仍令[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与定方讨平百济,俘其王扶馀义慈,献于阙下。”百济遂亡。[1]5336唐平百济事大略如此。《召弘安墓志》记其父召明为“平百济总管”,说明其父于显庆五年出征百济时为平百济“大总管”苏定方麾下诸“总管”之一。“薨于王事”,是指在平百济战役中阵亡。召明的执事官为左武卫中郎将(正四品下);武散官是明威将军(从四品下);封爵为开国县男,依例食邑三百户,是唐代九等封爵的第九等;勋官为上柱国,是唐代十二级勋官中最高的一等,十二转,视正二品。其封爵
及勋官疑为殁后封赠。
据《柳子阳墓志》,柳子阳为河东解县(治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人。释褐益府户曹参军,官至朝散大夫、姚府长史。终官为安东都护府长史。志云:“辽服初平,遗甿尚梗。式遏之寄,实佇贤良。除安东都护府长史。英略济时,深机拯物。三韩仰化,九种归仁。”志谓其在安东都护府任内因病表请致仕,归途中,“以永隆二年(681)八月十五日,薨于幽州蓟县之行舍”。从历史文献上看,唐于朝鲜半岛置安东都护府是总章元年(668)事:先是乾封元年(666),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死后,子泉男生为两弟(泉男建、泉男产)所逐,泉男生遣子泉献诚来唐求救。唐朝得此机会,以援救为名,派遣大将契苾何力率兵攻高丽。接着又命李勣以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率兵伐之。总章元年九月,攻破平壤城,虏其王高藏,高丽全境被唐占领,唐分置其境为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个县,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令将军薛仁贵以兵二万镇安东府。但高丽民众不甘心受唐朝控制,于次年起兵反唐。此后大小战事不断,唐朝利用高氏子孙来和缓民众的反抗亦无济于事。于是,唐朝于仪凤元年(676)徙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今辽宁辽阳市),仪凤二年(677)又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今辽宁抚顺市北),唐的势力完全退出朝鲜半岛,新罗从此顺利地统一了朝鲜半岛。[2-4]柳子阳死于永淳二年(683),其时安东都护府已迁至新城。柳子阳初任安东都护府长史时间虽不能确知,但从志文中“辽服初平,遗甿尚梗”推知,其任安东都护府长史当是安东都护府设置不久时事。都护府长史总理幕职,相当于今之“秘书长”,为正五品。志中“三韩”泛指朝鲜半岛,①汉时朝鲜南部有马韩、辰韩、弁辰,三国时弁辰又称弁韩,合称“三韩”。后遂以“三韩”称朝鲜半岛。“九种”泛指朝鲜半岛的各民族。所谓“三韩仰化,九种归仁”,是对其统治朝鲜半岛的粉饰之辞。《柳子阳墓志》为唐灭高丽后在朝鲜半岛设置安东都护府的实证。
3《皇甫奉謜墓志》记其曾于天宝初以童诵随三洞法主秘希一传经新罗
据《皇甫奉謜墓志》,皇甫奉謜为京兆府高陵县(今陕西高陵县)会善里人。早年入道,精于道学,曾常入宫中讲论肄习道经,从事斋戒祭祀活动。志云:“大历四年(769)初,司封补本观(玄德观)监斋兼威仪,八年(773)迁上座,十一年(776),道门使奏充本观主。”以大历十二年(777)怛化,卒年57岁,葬于长安城东南少陵原。从志文看,其生平值得注意的事是天宝初年赴新罗传经之事。志云:“天宝初,祥符发于尹真人故宅,声教遐布,有诏以童诵随三洞法主秘希一传经新罗。复于王庭,光锡羽珮,甫廿五岁矣。”据文献记载,唐玄宗为抬高其李姓皇室的地位,自称于开元二十九年闰四月二十一日(741年6月17日)夜梦见老君真容(即道教始祖老子的真实相貌),并命人于盩厔县(今陕西周至县)南的楼观山掘得老君玉像一尊,迎归兴庆宫供奉。②参见唐玄宗《梦真容敕》碑(又名《老君显见碑》),全文载于陈垣等编《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随之,又有志文所谓“祥符发于尹真人故宅”之事,即天宝元年(742)正月,陈王府参军田同秀报告:老君显现于丹凤门,说在尹喜故居有灵符。玄宗立即派人去找,果然在函谷关尹喜故宅掘出一张灵符。[5]60由于灵异之事接连出现,致使道教的声威教化传播到了远方,于是就有了派遣三洞法主秘希一赴新罗传经之事。日本学者漥德忠在其《道教史》中谈及“朝鲜半岛的道教信仰”时,仅云:“据记载道教传入朝鲜半岛的有关资料说,高句丽的容留王于公元六二四年(武德七年)上奏唐高祖,希望传授道教的教义。高祖下赐天尊像,并派道士前往讲授《道德经》;还说容留王同国人一起听了他们的讲授。这就是关于道教传入朝鲜半岛的最初资料(《三国史记》卷二十)。”在谈到“新罗利用唐代的力量灭亡高句丽和百济,统一了半岛”后的情况时,又说“在新罗时代神仙说的确颇受人们欢迎”,并未提到唐朝派人传经之事。[6]297-298《皇甫奉謜墓志》这一记述为唐与新罗的相互关系及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志文所谓“三洞”,指道藏经中的“洞真部”(为元始天尊所流演)、“洞玄部”(为太上道君所流演)和“洞神部”(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所谓“法主”,为道教徒对主持行法之师的尊称。三洞法主秘希一奉诏率众赴新罗传经,是天宝初年唐玄宗继唐高祖“遣刑部尚书沈叔安携天尊像赐高丽,仍令道士往彼讲《道德经》”[7]6后,为推崇道教所筹划的又一场国际宗教传播活动。铭文云:“沧海万里,丹墀九重。皇华远绩,飞步高踪。”既是其越洋传经新罗之证,亦是对这场传教活动的赞颂。志云“复于王庭,光锡羽珮”,是说传教归来,受到皇帝赏赐的饰有翠羽的玉佩。以皇甫奉謜终年57岁及其回国时“甫廿五岁矣”推知,此次赴新罗传经活动始于天宝元年
(743),回唐时为天宝四年(746),前后经历了三四年时间。
据《长孙汪墓志》,长孙汪为隋代冯翊(治今陕西大荔县)人,仁寿二年(602)时为骠骑将军府帅都督(从六品)。大业五年(609)从驾平吐谷浑。大业八年(612)从驾征辽东。十二年(616)从驾巡省雁门时病亡,终年56岁,同年与夫人杜氏合葬于长安城南洪原乡(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兴教寺北原)。志文记其从驾征辽东之事云:“八年,从驾倍(陪)麾,问罪辽碣。……而蕞尔高丽,独隔声教,躬行吊伐,亲御六军。……于是白羽一麾,旌旗暂动。贼徒愦(溃)散,一举而灭。……授君通议大夫,领右武侍效节府鹰扬郎将。”据《隋书·炀帝纪》及《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六《隋讨高丽》,隋炀帝于大业八年、九年、十年曾三次征伐高丽,均以失败告终。《长孙汪墓志》所记为大业八年从征高丽之事。“辽碣”即辽东和碣石,二者均临渤海,故而并称。此实指高丽。“吊伐”为“吊民伐罪”的省称,指慰问受害的百姓,讨伐有罪之人。志文所谓“问罪辽碣”“躬行吊伐”,都是隋炀帝为耀武扬威而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至于所谓“贼徒愦(溃)散,一举而灭”,则纯粹是战争惨败后的粉饰之词。《长孙汪墓志》的价值是以金石文献证实了隋征高丽这段历史。志文记其从征回国后,授“通议大夫,领右武侍效节府鹰扬郎将”。隋代继续实行府兵制。军府初称骠骑府,大业三年(607)改为鹰扬府,府的长官称鹰扬郎将。长孙汪为鹰扬郎将,官至正五品。隋代鹰扬府很多,府名前均冠以所隶之卫及所在之地名,此多不见于历史文献,可作为研究隋代府兵制度的重要资料。
据《田涛墓志》,田涛为“临淄郡东郊县”①检《隋书》及两《唐书》的《地理志》,均既无“临淄郡”,亦无“东郊县”,疑为误书。人,以其咸亨二年(671)病故、终年80岁推之,当生于隋开皇九年(592)。志云:“隋敕召六品以下廿人强识聪敏者,令仕越王。入辽时,乃以公应调。既而腰鞬入幕,仗戟从戎。越玄菟以长驱,背沧鳀而直指。卧鼓偃旗之变,出入诹谋;推锋陷阵之奇,纵横奋击。”由此可知,田涛年轻时曾应调以侍卫身份随隋炀帝之孙越王杨侗“入辽”参与征辽之役。志中“沧鳀”“玄菟”均代指朝鲜半岛的高丽。从田涛回国后仅授赵王(隋炀帝第三子杨杲)府“国尉”(正九品下)看,其随从入辽时仅是个侍卫,志文所谓“腰鞬入幕,仗戟从戎”以及“出入诹谋”“纵横奋击”云云,皆属于谀墓之词。《隋书·杨侗传》不见越王杨侗“入辽”之事,此志可补史阙。
据《牛文宗墓志》,牛文宗为泾州安定县(治今甘肃泾川县泾河北岸)人,系隋吏部尚书牛弘之孙。释褐任国子学生,贞观九年(635)后相继任和州、郑州司户参军及郑王元懿府骑曹参军(正七品上)。十九年(645)从征辽东途中授蓟县(今天津蓟县)令。永徽二年(652)转授虢州阌乡县令,四年(654)卒于阌乡县,终年47岁。同年与夫人李氏合葬于京兆府杜城西高阳原(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志文记征辽东事云:“至十九年,三韩逆命,爰整六师,问罪辽东。”此“辽东”指占据辽河以东的高丽。“三韩”亦指高丽。“逆命”本义为违抗命令,此指高丽权臣泉盖苏文不听唐朝劝阻,与百济一道攻打新罗之事。牛文宗虽在途经蓟北(今天津市北)时留任蓟县令,未再从行,但此志亦是贞观十九年唐朝征讨高丽之证。
据《宇文幹墓志》,宇文幹为河南洛阳人。起家为左卫府旅帅,贞观年陪驾讨辽。麟德二年(665)病故于洛阳,同年葬于雍州万年县凤栖原(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韦曲东北)。志文云:“贞观年陪驾讨辽。”即贞观十九年(645)从征辽东。又云:“公涉青丘而缴大风,指玄菟而摧偃月。”是铺陈其从征之事。“偃月”为军阵名。“玄菟”指朝鲜半岛。②汉武帝置玄菟郡,辖境相当中国东北辽宁东部及朝鲜北境,故以玄菟泛指朝鲜半岛。“青丘”为海外国名,此指大海。据《旧唐书·太宗纪》,此次征高丽是水陆并进。以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出柳城(今辽宁朝阳市),为陆路;郧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以舟师出莱州(今山东莱州市)”,[8]56-57为水路,即海路。志谓“公涉青丘而缴大风”,“青丘”为传说中的海外国名。说明宇文幹是随从张亮由水路越大海至朝鲜半岛的。志云宇文幹“起家左卫府旅帅”,是说他是左卫③唐中央统帅府兵、守卫京城的十六卫之一。属下某军府的旅帅。依府兵制,每折冲府内有校尉五人,每校尉下有旅帅二人,每旅
帅下有队正、副队正各二人。旅帅为从八品上,系军府内下属军官。此为征辽时府兵参战之证。
据《元武寿墓志》,元武寿为同州蒲城(今陕西蒲城县)人。武德元年(618)释褐任左亲卫队正。贞观十九年官至左卫凉泉府左果毅都尉,同年“从驾入辽”。终官右骁卫将军(从三品)。咸亨元年(670)九月病卒于西京私第,卒年73岁。同年葬于雍州万年县义丰乡(今陕西西安市灞桥东)。志文所谓“从驾入辽”,即率其所领府兵随唐太宗东征高丽。此役因高丽全国上下沉着应战,唐未能取胜而退师。志主似亦无功绩可述,故一语带过。其征辽前所授之职为“左卫凉泉府左果毅都尉”。“左果毅都尉”为折冲府内仅次于折冲都尉的军官。“凉泉府”为折冲府名,此府名不见于《新唐书·地理志》,据张沛《唐折冲府汇考》[9],为折冲府逸府,可补史阙。
据《徐迪墓志》,徐迪为高平(今山西高平县)人。志云:“往以三韩不静,鸟乱风丘,君以智从戎,勋庸克著,受(授)上柱国,俄受(授)长上校尉。岂虑循虚昼急,逝壑宵奔,辅善徒然,奄然长往,春秋卅有五,以贞观十八年(644)七月□日终于私第。”至上元三年(767)与夫人杨氏合葬于河南龙门山之阴。从志文看,徐迪从征三韩在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发兵征辽之前。然从两《唐书》看,贞观十八年七月之前,唐朝尚未因“三韩不静,鸟乱风丘”而发兵征辽。徐迪从征辽东当是贞观十八年至十九年之事。疑书写墓志时距徐迪死亡已三十余年,家人对其卒年记忆有误。又,志文所谓“君以智从戎,勋庸克著,受(授)上柱国,俄受(授)长上校尉”。此“长上”为九品武官,在职事官中品阶最低,而“上柱国”系唐代十二级勋官中最高一级,为十二转,视正二品。以最高之勋官反授最低的职事官,看似不可能,但可能是事实。因为勋官“本以酬战士”。首先以其杀获敌人多少来评定战功的大小,进而决定其勋级的授予。唐代以殊功特授、泛授勋爵的事并不少见,徐迪即其一例。从志文看,徐迪从征三韩时可能就只是一名普通战士,无有官职。这种有勋官而无职事者在唐代也是有的。但据《旧唐书·百官志》载,勋官无职事者,必须“分蕃于兵部及本郡当上省司又分支诸曹,身应役使,有类僮仆。据令乃与公卿齐班,论实在于胥吏之下,盖以其猥多,又出自兵卒,所以然也”。[8]1807-1808看来徐迪虽因殊功而授可“与公卿齐班”的勋爵,有很高的荣誉称号,但仍为一介士卒,实际上“有类僮仆”,地位极低。为此,朝廷在授勋之后,才又授予“长上校尉”之职,使之成为最低级的武官。徐迪墓志这一记述,为了解唐代封爵制度提供了典型事例。
据《焦海智墓志》,焦海智为“陇西南安人”①检两《唐书·地理志》,唐代陇西(即渭州)无南安县。此“南安”疑为小地名。,年十八,释褐授太子左卫率翊卫,简任左羽林军飞骑。贞观十八年(644)及乾封元年(666)曾两次从征辽东。官至宁远将军(正五品下)、左骁卫义安府左果毅都尉。永隆二年(681)病故,终年72岁。永淳元年(682)葬于同州下邽县(治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晋平原。志记焦海智首次从征辽东事云:“至贞观十八年,以鰲峰窃抃,鳀壑潜游,暂举青丘之缴,遽肃玄菟之丑,公时随文武圣皇帝过辽,破驻跸阵,授上骑都尉。”其“鳌峰窃抃,鳀壑潜游”,是指高丽西部酋长泉盖苏文谋杀国王,专擅朝政,并不听唐朝劝阻,欲进攻新罗等情;“暂举青丘之缴,遽肃玄菟之丑”,是说唐朝决意发兵征讨辽东(即高丽)。“文武圣皇帝”是上元元年(674)高宗上给唐太宗的尊号,此指唐太宗。据《旧唐书·太宗纪》载,贞观十九年“六月丙辰,师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市东南营城子,一说在营口市东南汤池镇)。丁巳,高丽别将高延寿、高惠真帅兵十五万来援安市,以拒王师。李勣率兵奋击,上自高峰引军临之,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延寿等以其众降,因名所幸山为驻跸山”。[9]57-58此驻跸山之战即所谓“驻跸阵”②驻跸山即今辽宁辽阳市西南马首山、北镇市西北医巫闾山及海城市西南平顶山的总称。。志谓焦海智随太宗渡过辽河“破驻跸阵”,即是说他参加了驻跸山之战。“授上骑都尉”是说因破驻跸阵之功,授予他上骑都尉的勋官。上骑都尉是唐代十二级勋官中第七级,六转,视正五品。唐太宗征辽是贞观十九年事,此志作十八年不确。志记其二次从征辽东事云:“复以海若未宾,黏蝉再扰。公韫冲冠之志,重怀辞第之诚。时奉别敕辽东道行,先锋破鸭渌阵,蒙授上轻车都尉。”其“海若未宾,黏蝉再扰”是指乾封元年泉盖苏文死后,其子泉男生与泉男建、泉男产争权,高丽内乱,泉男生遣子泉献诚向唐朝求救之事。“时奉别敕辽东道行”是指奉特别调令随辽东道行军大总管
李勣出征辽东。征辽途中,泉男建从元万顷《檄高丽文》中“不知守鸭渌之险”得到启示,“即移兵据鸭渌津,唐兵不得渡”,[10]682遂有唐与高丽的鸭渌之战。志记焦海智“先锋破鸭渌阵”是说他在唐军攻破鸭渌津之战中身为先锋。“蒙授上轻车都尉”是说因破鸭渌阵之功,授予他上轻车都尉的勋官。上轻车都尉是唐代十二级勋官中的第五级,八转,视正四品。焦海智除先后两次东征高丽外,还先后两次任左屯卫隰州双池府及左骁卫安州义安府左果毅都尉(从六品下)。双池府及义安府均为唐折冲府名。双池府不见于《新唐书·地理志》,隰州失载双池府,可补史之阙。义安府《新唐书·地理志》安州有记载,可以证史。又,志记其父儒彦,皇朝任左武卫丰谷府右别将。此亦不见于《新唐书·地理志》,可补史之阙。
据《苗质墓志》,苗质为“颍州临沂”①检两《唐书·地理志》,唐颍州无临沂县,临沂县属沂州。此“颍”当为“沂”之误。唐临沂县即今山东临沂县。人。志文云:苗质“弱龄投笔,不以儒素缠怀;壮齿从戎,直用权奇效军。勋庸命赏,擢授上轻车之班。王事殉躬,龙朔年中,殁于馯貊,魂归里第。”志谓于圣历二年(699)与夫人冯氏及子苗伏同葬于旧茔。葬地及生卒年均不详。文中“弱龄投笔”“壮齿从戎”云云,是说苗质从年轻时就入伍当兵。“勋庸命赏,擢授上轻车之班”,是说苗质在从军后立有大功,授予他上轻车都尉的勋官。上轻车都尉是唐代勋官第五级,八转,视正四品。“王事殉躬”是说苗质为国捐躯。“龙朔年中,殁于馯貊”,是说在龙朔年间,阵亡于百济。“馯”为中国古代东夷的一支。据《尚书·君陈》孔传,馯包括驹丽(即高句丽);“貊”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此“馯貊”连称,泛指位于东北的朝鲜半岛,此实指百济。据《旧唐书·东夷传·百济》,显庆五年(660),唐与新罗联军灭百济后,“乃以其地分置熊津、马韩、东明等五都督府……命右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总兵以镇之。……文度济海而卒,百济僧道琛、旧将福信率众据周留城以叛。……时郎将刘仁愿留镇于百济府城,道琛等引兵围之。带方州刺史刘仁轨代文度统众,便道发新罗兵合契以救仁愿,转斗而前,所向皆下……时龙朔元年三月也”。此后,仁愿、仁轨等率留镇之兵,与左威卫将军孙仁师浮海赴熊津的援军以及新罗王所率陆军联合,水陆并进,彻底打败了百济复兴军,评定了百济。[8]5531-5532这均是龙朔年(661—663)中事。志谓苗质“龙朔年中,殁于馯貊”,当是龙朔年间在唐军留镇百济期间作战阵亡的。志云“魂归里第”,说明苗质阵亡于百济后,尸骨仍在百济。所谓与夫人及儿子同葬,当是葬的衣冠,系“招魂合葬”,故曰“魂归里第”。苗质勋官是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但未见有职事官的任命,终身仍为一介士兵。征辽阵亡战士很多,相隔万里,又阻于大洋,其遗骸不可能归葬。
以上这些墓志的志主,有当过“平百济总管”的,有当过“安东都护府长史”的,有奉诏命“传经新罗”的,其余大都是“从征辽东”的中下层武官和士兵。这些墓志为研究隋唐与朝鲜半岛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本文仅作简述,以期引起方家关注。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岑仲勉.隋唐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131.
[3]王仲荦.隋唐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678-679.
[4]范文澜.中国通史: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2.
[5]樊光春.长安·终南山道教史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6]窪德忠.道教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钱易.南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张沛.唐折冲府汇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10]袁枢.通鉴纪事本末[M]//中华书局编辑部.历代纪事本末: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
Newly Found Brief Epitaph Statements of China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r Countries During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ANG Bin,ZHANG Pei
(Tang West Market Museum,Xi’an 710068,Shaanxi,China)
Of the more than 400 square meters of epitaph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n Tang West Market Museum,there are more than ten square meters of epitaph involved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countries,including Koryo,Baekje,and Silla,which provides new data and has a certain historical value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between China and Korean peninsular countries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epitaphs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Koryo;Baekje;Silla
K877.45
A
1672-2914(2016)05-0068-05
2016-07-11
王 彬(1958—),女,陕西汉中市人,大唐西市博物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唐代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