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明
以“意象”为工具增加课堂容量与深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与反思
◎陈启明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抗战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蕴藉了作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艾青对最普通的人民大众寄予了深厚且毫不做作的同情。诗中出现于寒冷冬夜的四幅画面,正是对国难中辗转求生的中国百姓的写照。以上这些内容,读过本诗并对艾青的生平、作品的背景有过了解的读者,都不难体会到。因此,把握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应当是教学的基础,而不应是教学的重点与终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适当地使用一些概念工具有助于提高课堂的容量和深度,帮助学生深入阅读、体会文本。因此,在设计这堂语文课时,确定一个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同时还能让教师较好地串接起课堂内容的理论工具是极为必要的。而考虑到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新诗的学习与鉴赏,选择“意象”这个艺术形式作为突破口应当是较为恰当的。
一方面,“意象”这个概念在之前的古诗、新诗教学中已经有所涉及,学生并不陌生;另一方面,艾青本就是一个善于捕捉意象的诗人,本诗中也有许多值得品读的意象,如“雪”、“大地”、“农夫”、“小妇”、“母亲”、“垦植者”等。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既需要透过概念看文本,找到诗中的意象;亦当由文本回溯概念,找到意象之间的差别、联系与作者的运用之道。而这正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找到意象与分析、体会作者对意象的使用方式这两个教学目标之间,存在一级台阶。对单个意象进行细读与分析、归纳、整理全篇意象的关联间,也存在一条沟壑。而教师的职责,便是引领同学通过阅读、讨论与分析等方式逾越这些障碍。
综上,结合诗歌教学的必要内容与“意象”这一特别的线索,确定了下面三个教学目标“一、通读全诗,把握作者描写的内容;二、找出本诗所使用的意象;三、领会作者使用意象的方式。”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核心意象为“雪”,但为了阐述这一核心意象的内涵,诗中其他意象也必须得到相应的阐释。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这一构想同时也面临着几个问题:一方面,《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一首较长的诗歌,要在一堂课里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首先就必须对教学时间有所规划。其次,让学生将“意象”这一概念工具为己所用,需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有“热身”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启发他们回顾之前对“意象”这一概念的了解,另一方面需要他们充分深入课文、深入文本,在把握作品大致内容的基础上以“意象”为线索和工具,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最后,从知识结构的层面来说,教师对于“意象”这一概念以及艾青的了解应当是足够通透的,能够为课堂提供足够的支持,将教学过程引领上知识的“高原”。
知识层面的问题较容易: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艾青的资料、回顾现代与古代文论中与“意象”有关的论述都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认识意象的问题,可以尽量通过单元教学的安排与课堂教学的合理设计来解决。在单元教学过程中,即可有意识地突出“意象”这一概念。让学生充分接触这一诗歌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形式,消除陌生感。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安排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按照“意象”“尽意莫若象,景象莫若言”的定义,从诗歌中的存在图景入手,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找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中的“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回顾画面——找出画面中的意象——解读意象的含义——归纳作者使用意象的方式——布置作业,通过比较阅读把握意象的使用方式”这一步骤进行。
有层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跨越学习过程中的“台阶”。但从教学实践来说,如此容量的课程,极易带来时间上的困扰。教学步骤设计的较多,预习作业应当有所反馈,诗歌教学本身要求有充分的诵读训练,《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一首内容丰富诗歌,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教学时间的紧张。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则必须立足于在确定教学过程中的“主次”之分后,尽量减少弱化重复性内容,将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艾青”笔名的由来,艾青的籍贯、艾青其他作品的评价)穿插到课堂教学推进的各环节中。
按照上海市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基本要求来说,理解常见意象的意义是解读新诗的必须环节。但学生对于意象的理解往往受到自身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的局限,对单一意象的解读尚且需要较长时间的引领,举一反三就更加困难一些。而针对这首新诗的教学,也正以此作为突破口。
[1]严羽.沧浪诗话校释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上海市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陈启明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 2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