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抗战诗歌及其军校学员培养的启发

2016-03-03 06:13陈亚萍
现代语文 2016年35期
关键词:革命军人血性抗战

◎陈亚萍

略论抗战诗歌及其军校学员培养的启发

◎陈亚萍

抗战时期的街头诗以其简短精悍的形式、通俗明快的语言、极强的号召性和鼓动性,有效地发挥了诗歌服务抗战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街头诗的特点,探索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血性”的新素材、新途径。

一、街头诗的兴起与发展及其特点

(一)街头诗的兴起与发展

“街头诗也称为传单诗、墙头诗、岩头诗等,这些诗以人民大众为对象,以具体的战争及政治事件为题材,采用简捷的短诗体式,写好诗歌后或张贴在街头、墙头、岩石上,或印成传单加以散发。这是一种紧密配合政治斗争,直接发挥教育作用的诗的战斗形式。”[1]

抗战爆发后,诗人们纷纷奔赴战场、农村,投身抗日斗争的洪流,为使诗歌更直接地服务于抗战,更有效地发挥鼓舞人民的作用,1938年诗人们在革命圣地延安,掀起了街头诗运动,8月7日被当时在延安的诗人称为“街头诗运动日”,在延安的大街小巷、墙头和城墙上,张贴起街头诗。柯仲平和田间联合发表的《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号召人们“不要让乡村的一堵墙,路旁的一片岩石,白白的空着”,街头诗成为服务抗战,创造大众诗歌的一条大道。

积极倡导街头诗的是田间、柯仲平、邵子南、史轮,另外魏巍、方冰、戈壁舟、毕飞革等也都积极参加了这一运动,作者也不限于诗人,在冀中某些地区,已经有群众自己创作的街头诗出现。诗人田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街头诗人,他从一开始作诗就注意诗的战斗性,从延安到晋察冀,他一直是街头诗运动积极的推动者。他这时期的诗,如《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毛泽东同志》《义勇军》《啊,游击司令》《给饲养员》《我们是庄稼汉》等,诗行简短,寓意深长,在朴素的诗句里,充满着火热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感情,产生了深远影响。

街头诗运动的蓬勃开展,主要在一些抗日民主根据地,特别是晋察冀边区,“在许多群众集会上,都散发着红红绿绿的诗歌传单,在对敌人展开的政治攻势中,也有用诗歌传单形式制成的宣传品。”[2]以延安为代表的根据地,街头、墙壁上有不少用艺术字书写的街头诗,还有一些诗人集会朗诵诗,后来还把这些街头诗集印成册,并且将诗歌配上画,用传单的形式,在工农兵群众中间广泛散发,起到诗歌直接与工农兵群众见面和群众相结合的作用。

街头诗发展经过了初期阶段之后,随着根据地政治工作的推进,诗刊等开始编印,在创作中诗人成长起来了,街头诗开始向抒情诗、小叙事诗发展,开始反映较深厚、丰富的斗争生活,主题更为鲜明,形象更为生动,内涵更为深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诗歌创作向群众靠拢,边区后期的诗歌内容上政治性、战斗性更鲜明,形式上大众化、通俗化更明显,写出了不少民歌体诗歌和能演唱的歌曲。

(二)街头诗的特点

主题鲜明、政治性强。这些诗歌在创作时就不仅被看作艺术,而且被当作战斗的武器来使用,除在根据地的后方互相吟咏歌唱外,还被带到敌占区、游击区作为冲锋陷阵的武器,投向敌人,散发给群众。

短诗为主,语言朴素简明。短小精悍的诗歌,读来朗朗上口,易懂好记,便于在群众之间普及和流传,连孩子都能背诵几首,比如说,田间“抓出/木厂里/墙角里/泥沟里/我们的/武器,/挺起/我们/被火烤的,被暴风雨淋的,被鞭子抽打的胸脯,/斗争吧!”就非常简洁有力,意象具体可感,贴近土地、贴近生活,有一种诚挚的感情和气氛,唤起了人们心底里的勇气和实际的行动力量。

内容紧密结合时代,感情真挚动人。街头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涉及农民、工人、战士生活的方方面面。街头诗代表诗人田间抗战时期的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赞赏,正像闻一多所说,并非他们艺术上已很完善,而是由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强烈动人的“生活欲”——那“不排解、不抚慰、也不麻醉”,而是“鼓舞你爱,鼓动你恨”的沉着鼓声构成作品内在的情感素质,激发出读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令人血性迸涌。

风格豪迈粗犷,富有召唤力和战斗性。以田间抗战时期的创作为例,召唤战斗者把诗歌变成战争的文化载体。比如田间的《给战斗者》:“敌人/从我们底/手里,/从我们底/怀抱里,/把无罪的伙伴,/关进强暴的栅栏。敌人,/散布着,/炸弹和瓦斯。/到田园/到池沼。/敌人来了,/恶笑着,/走向/我们/恶笑着,/扫射,/绞杀。”敌人肆无忌惮地屠戮中国人民,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这种灭绝人寰的残酷,通过含泪的诗句描绘展现出来,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激情——是抗战的时候了!这古老而伟大的民族,被帝国主义者的枪杀斥醒了,连同“呼啸的河流”、“叛变的土地”、“爆裂的火焰”,也激动地在这“凄惨的地上”,唱起了“复活的歌”。

抗战时期的“街头诗”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对民族危亡的认识加深,对反抗斗争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新的认识,统一了思想,为抗战精神的凝聚和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街头诗与抗战精神给新一代革命军人“血性”培育带来的启发

抗战的历史和抗战精神告诉我们,只有始终驻足血性气质的精神高地,才能在未来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战争历来是血性与理性的比拼,未来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将军的较量”,也是“班长的较量”,更是“精神的较量”,今天我们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能够塑造得多坚定,明天护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就会多坚固。

习主席提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是从理想抱负、素质本领、精神特质和道德情操的四个维度,立体勾划了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样子,赋予了中国军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其中血性作为一种精神特质,其养成方式必然是精神性的,抗战精神的形成,作为精神产物的文艺尤其是诗歌艺术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可小视。抗战时期诗歌和抗战精神的形成过程,对新时期的革命军人“血性”培育带来以下启发:

(一)内容上要紧密结合时代,反映官兵要求

街头诗来源于生活体验,而又经过诗人们的提炼挖掘和加工,说出了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精神诉求,所以能够在民众中获得极大的认同感,能被广泛接受、传播,从而起到改变人的思想、改变精神气质的作用。习主席在中国和平崛起,走向世界的背景下提出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要求有血性,战时而言就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和平时期,血性表现在对工作、训练、学习的顽强坚持、敢于啃硬骨头,不怕苦、不怕累上。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要紧密结合时代,反映官兵要求,才能把工作做到官兵的心坎里,真正起到重塑灵魂的作用。

(二)形式上要重视思想培育与文艺熏染相结合

延安文艺座谈会指出,艺术的最高标准是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因此政治思想教育离不开艺术的方式。抗战时期流传广泛的街头诗重在政治鼓动,但它毕竟是诗,也做到了形象鲜明集中,语言明朗、含蓄尽可能统一,体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先进性与大众性高度融合。扁平化的道德说教、千遍一律的英模故事,缺乏艺术性因子的思想工作并不能真正让官兵心服口服,更不能从情感、意识、精神上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能够辅之以文艺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美感带来的感染力,将让思想培育如虎添翼。

(三)途径上要创新传播形式,丰富承载样式

抗战时期物资匮乏、印刷出版极为不便,所以街头诗的传播,不同于精英读者群的书卷阅读赏析,而是以传单、朗诵诗、歌唱诗、诗画展等大众传播方式流行,这是顺应时代特征而出现的具备广泛影响的宣传手段。比如,柯仲平的《告同志》,思想明朗、语言通俗,富有强烈的鼓动性,它曾写在当时延安城内大礼堂对面的石灰墙上,在干部集会时,作者亲自朗诵过多次,产生过广泛影响。新时期对于新一代革命军人培育,传统的讲课、报告、展板、标语、黑板报等形式的宣传教育方法依然在沿用,但毕竟听众、影响有限。网络时代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朋友圈、公众号等新型阅读方式大行其道,也为“四有”革命军人培育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和途径,“一号哨位”、“解放军公众号”、“澎湃新闻”军校公众号的投入使用,也是这一趋势下营运而生的新生事物,教育教学中也应予以关注。

(四)理念上要打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界限,相互为师

群众路线一直是我军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抗战中的街头诗其实也体现出了群众的力量,它的出现和流行以及能产生重大影响,除了精英诗人倡导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众多的无名大众街头诗人,创作了很多喜闻乐见的诗歌。今天自媒体形式流行,信息时代使每个被教育者都有反转成为教育者,每个被教育对象随时都有可能成为事实教育的主体。2014年两个退伍的大学生创办“一号哨位”,他们说最终目的是想聚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传播军旅文化,传递军旅正能量,做一些有意义、且有意思的事情。2012年66岁的退伍老人金春燮创办了“汪清英烈网”,2014年他当选2013感动吉林人物时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就是不想让历史在我们这代断了茬。”这些已经走出军营的人都在努力尽其所能为传播军旅正能量、传递爱国薪火而努力,我们更应该打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界限,让每个受教育者转变为“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教育者,换句话说就是要发动身在军营的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征兵广告。

注释:

[1]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2]魏巍晋察冀诗钞[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序,1959.

[1]辉澜.漫话街头诗[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05).

[2]郑立柱.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墙壁文化[J].党史纵览,2013,(10).

[3]曼晴.春风杨柳万千条——回忆晋察冀边区的诗歌运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

[4]吕进等.大后方抗战诗歌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

[5]皇甫建伟,张基祥.抗战诗歌选[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6]孙光萱,张新,戴达.新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陈亚萍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475001)

猜你喜欢
革命军人血性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以血性和心声为诗
血性中国兵
深入学习理解习主席关于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四有”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血性中国兵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弘扬中原突围精神 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