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学修,董应龙
(1.阿坝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系,四川汶川623002;2.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
男性称谓中的社会文化简析
——从“暖男”“伪娘”等称谓语说起
彭学修1,董应龙2
(1.阿坝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系,四川汶川623002;2.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
男性称谓词语是人们对男性从经济、身份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所做的一种分类,称谓的不同体现了人们审美情态、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文化心态的差异。概而言之,最近流行的一些男性称谓词语主要反映了性别文化的不断延伸、实用主义的历史传承、娱乐文化的大肆泛滥、社会底层积极奋进的时代精神以及城乡文化对立的社会现实。
性别文化;实用主义;娱乐文化;城乡文化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生活影视剧的热播以及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不少有关两性称谓的新鲜词语不断产生。以男性的社会称谓为例,先后便有“暖男”“小鲜肉”“伪娘”“凤凰男”“经济适用男”“牛奋男”等诸多称谓语产生。这些称谓语富有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大多可以在影视剧中找到其相应的典型代表。如《双面胶》《王贵与安娜》中的“凤凰男”形象;电影《蜗居》中的“暖男”形象;《小时代》中的“小鲜肉”形象。
“暖男”“小鲜肉”等男性称谓语虽肇始于影视剧,但其广泛传播主要依赖于网络媒体,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网络热词。网络热词通常是以社会日常生活与社会重大热点事件话题为主,是社会人以网络主体身份在网络中进行信息收集、发布和交换时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是对社会状态的真实反映。网络热词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出社会心理、社会话语权和社会思潮的现状[1]。文章拟从“暖男”“小鲜肉”等男性称谓语深蕴种种的社会文化形态,作一简要阐述。
(一)男性称谓语是性别文化的不断延伸
“暖男”“小鲜肉”等新时期男性称谓语是人们对性别的期望要求在社会称谓中的具体体现。“暖男”“小鲜肉”等新时期男性称谓语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新时期以来性别文化在人们身上的不断延伸。性别文化指的是反映男女两性特征、需求、行为、关系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知识能力、风俗习惯、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及其表现[2]。毋庸置疑,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固定下来的性别文化是根深蒂固的。性别文化决定了人们对男女两性的称谓指向。这是基于男性在社会中的绝对权威以及人们对于男性性别角色期待所导致的结果。只不过不同时代不同时期赋予男性身上的具体期望有所侧重而已。
“暖男”称谓一般指的是像煦日阳光那样,能给人温暖感觉的男子。“暖男”通常耐心细致、温柔体贴、顾家重情感,长相干净清秀,打扮舒适得体。总之就是能给予家人和朋友以温暖之感的阳光男人。“暖男”称谓的出现是新时期女性对男性品质的具体化,也是对男性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暖男”称谓也极为准确地传达出新时期女性对于男性的情感依赖。不仅是普通女性对暖男有着极高的情感依赖,新时期的“女汉子”则更是对“暖男”型的男士情有独钟。温暖阳光,细致体贴,是每位女性内心深处所欣赏的。高大伟岸,清新秀气,只是给予人们的一种视觉美感,而温柔体贴的阳光性格则会为人们的家庭婚姻生活提供更为可靠的性格基础,是生活幸福和谐的最关键性因素。
直言之,男女两性性格的互补是最佳的组合搭配。因而,男士期待的小鸟依人与女士心目中的暖男是等同的。一言以蔽之,暖男称谓的出现是新时期女性追求内在的稳定和谐的一种明言宣告。从性别文化的角度而言,暖男形象亦或是暖男称谓的出现,不过是性新时期性别文化在男性身上的具体化而已。女性期待暖男形象,在以往是深藏心底,而如今是大声呼喊乃至于高调宣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性别文化在新时期呈现出的一种新形式。
“小鲜肉”的称谓同样如此。小鲜肉与老腊肉相对,正如花季少女与垂暮老太一样。偏爱年轻、阳光、帅气是每一个女性的梦想,而不是有人所言的现在进入一个女性消费男性的时代。古代女性最为期待的是风度翩翩的“白马王子”,而如今女性也不过使用更为直白甚至是略显媚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所欣赏的异性形象而已。“小鲜肉”的称谓,也可以说是新时期新女性更加注重外在的清新靓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自然也不例外。在人人皆有发言权的新时代,女性借助于影视或者网络媒体发出了来自于她们心底的呼声。这呼声,过于直白,略显媚俗,人们一时难以接受,尤其是男性朋友们。
而“伪娘”的称谓则带有极为明显的贬义成分。顾名思义,伪娘就是并非真正的女性,是虚假的。既然如此,就不能不令人联想到“男扮女妆”这一说法。而事实上,“伪娘”一词源于日本动漫,指的是具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角色,变装后有和女性一样的美色,并且常常带有一种可爱、让人喜欢的美少女的感觉,更有甚者可能胜过一般的女性角色[3]。历经一系列的“伪娘”风波之后,中国人的性别文化并未受到多大的冲击,诸如“春哥”“伪娘”之类的现象也不过是新时期人们的一场娱乐狂欢,追求暂时的另类审美趣味而已。狂欢之后便是平静。从人类的性别文化特征而言,男性的阳光之美与女性的阴柔之美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男性就是男性,女性就是女性,不男不女只是不确定的过渡状态,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最终将被社会确认是男性还是女性。因而诸如“春哥”以及“伪娘”之类的非主流性别文化不会成为社会的主要性别角色。
(二)男性称谓语是实用主义的历史传承
如果说“伪娘”等社会称谓体现了性别文化的不断延伸,那么“经济适用男”这一颇具经济色彩的社会称谓则鲜明地体现了国人一贯的实用主义特点与务实心态。“吃菜要吃白菜心,嫁人要嫁经济适用男。”这句时下有关人们婚恋的流行语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当下人们的务实心态。中国数千年来的农耕文化与封闭的自然经济造就了中国人不耽幻象的务实心态。人们的言谈举止,思想意识都打上了实用主义的烙印。
于当今现实状况而言,“白马王子”的社会环境已不复存在,“高富帅”亦或是“官二代”“富二代”等确属社会稀缺资源,可遇而不可求。那么适合于广大女性的最佳婚恋对象就非“经济适用男”莫属。“经济适用男”是“经济适用房”的仿拟。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低收入人群而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具有经济性、保障性以及实用性三大特点。同样可以进行类推,“经济适用男”具有可遇即可求的经济性、婚恋情感的稳定性以及性格品行的适宜性。故而“经济适用男”的称谓一经影视剧的热播而广为流行。说到底,“经济适用男”的形象或者说此类男性符合了多数女性的择偶标准。爱情追求的相对容易性、婚姻性格的适宜性不正是人们啧啧称道的人生理念吗?
“经济适用男”标准据说如下:身高170厘米左右,发型传统,相貌平平;性格温和,工资无偿上缴;无吸烟喝酒赌钱等不良嗜好;无婚外情;月薪3000-10000元;一般从事教育、IT行业、机械制造、技术类等行业,有支付住房首付的能力。这些标准较为客观合理地诠释了新时期女性对于婚恋对象几近完美的要求。毋庸置疑,这些标准虽不是高大上的要求,但确实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家庭稳定和谐的最佳标准。这也符合中国人的中庸哲学。工作稳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性格温和而传统,这都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经济适用男”称谓的出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男性身上的传统美德的一种深情呼喊与肯定。
(三)男性称谓语是娱乐文化的大肆泛滥
不可否认的是新时期的娱乐文化也催生了一批个性鲜明的男性称谓词语。有研究指出,由于网络文化的普及而使得当代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去精英化时代。其最鲜明的表现之一就是娱乐参与热情的空前高涨,以及参与空间的空前开放[4]。当代娱乐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娱乐文化借助于影视以及网络等媒介传播,而受众则是几乎一味地盲从于媒介的诱导与蛊惑,不辨是非,不分明理,只是随着网络等媒介的狂欢而狂欢。显而易见,这是由于受众的从众心理与受众群体的广泛性所致。同时,与以前单一的娱乐方式相比,如今娱乐花样繁多,娱乐文化似乎成为当代人们精神生活的指向标与兴奋剂,总能引起人们或多或少的关注,从而为人们的平淡生活增添一抹斑驳陆离的色彩。
当代娱乐文化流行的后果之一就是直接导致了一些新词语的诞生。譬如“小鲜肉”“牛奋男”等有关男性的时髦称谓。“美男”“帅哥”等现有的称谓人们不用,偏偏钟爱新造词“小鲜肉”,人们求异好奇心理由此可见一斑。有人认为“小鲜肉”的称谓能够体现年轻(小)及貌美新人(鲜)的特点[5]。我们认为,“小鲜肉”一词只是新时期娱乐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而且这种称谓由于首先在青年群体中流传使用,并逐步为社会不同群体的人接受并使用。“小鲜肉”一词通俗易懂且具有一定的新鲜度,故而其大肆流行也是合乎语言发展规律的。然而“小鲜肉”一词仍不免带有一定的媚俗意味,难以成为与“美男”“帅哥”等男性称谓词同样的稳定性与生命力张力。
(四)男性称谓语反映了社会底层积极奋进的时代精神
时下有一句流行语“鲜花插在牛奋上。”此“牛奋”非“牛粪”之谐音,乃是一种男性称谓,是新时期女性所青睐的好男人形象。具体而言,“牛奋男”指的是像牛一样忠诚可靠,又有一定奋斗能力的男人[6]。
“牛奋男”一般意义上指的是从农村进入城市奋斗的一类男性群体。他们暂时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但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更值得称道的是牛奋男人品值得信赖,对家庭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可谓是当下好男人的楷模。以前人们常说的“鲜花插在牛粪上”指的是美女嫁给了极为不相配的男人。这种不相配不外乎是外貌、地位、品行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由于谐音之故,“牛奋”一词不免会使人自然联想到“牛粪”之说,这体现了当代人的幽默诙谐心态。
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牛奋男”称谓语也体现了当今社会对于积极进取精神的肯定与赞许,尤其是女性对于来自社会底层尤其是农村的男性自我奋斗精神的首肯。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中国国情迫使人们不得不依靠自我努力以求成功。对于那些没有社会背景没有强大社会资源做支撑的来自农村社会底层的男性,惟有依靠不断地积极进取方能在社会中打拼出自己的一方天地,方能寻觅到自我的社会价值,也方能取得城市女性的青睐。因此,“牛奋男”是当今社会千千万万底层男性群体积极奋进的时代符号。
(五)男性称谓语是城乡文化对立碰撞的时代产物
“凤凰男”称谓的出现是新时期依然存在的城乡二元文化对立的必然产物。城乡文化冲突指城市化进程中两种文化因差异而引起的文化隔阂与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两种文化在交往过程中内在要素的不兼容。主要体现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冲突以及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突等三个方面[7]。新时期以来城乡文化冲突并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缩小,反而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而呈扩大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凤凰男”形象就是以城市视角观照下的农村青年奋斗成功者的典型形象。“凤凰男”意即“鸡窝里飞出的凤凰”——从农村经过自身努力在城市里有着立足之地的奋斗成功的男青年形象。“凤凰男”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凤凰男”在婚姻家庭问题上仍然面临诸多来自农村的一些复杂社会关系等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与烦恼。城乡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可能在短时期得到较快的解决,“凤凰男”与城市女孩的婚姻也难免会滋生较多的摩擦与不快。故而多数人不看好“凤凰男”的婚姻问题。据统计,67.6%的人认为“凤凰男”的婚姻有问题[8]。由此可见,“凤凰男”称谓是以城乡文化冲突为基础以婚姻家庭为主要关注点的男性称谓词语。可以预见的是,只要城乡二元文化对立的冲突不得到基本的解决,“凤凰男”的这一颇具时代特色的称谓词语还会依然存在。
男性称谓语是人们对于男性在社会中不同经济地位、不同身份、不同社会角色的一种主观定位。这些称谓语承载了新时期人们的不同社会文化心态与审美观念。概括而言,新时期男性称谓语主要反映了性别文化的不断延伸、实用主义的历史传承、娱乐文化的大肆泛滥、社会底层积极奋进的时代精神以及城乡文化对立的社会现实。而这些社会文化特点又与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态有关。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必然会产生特定的社会心态,尤其是转型期中人们诸如戏谑调侃、张扬狂妄、讽刺嘲弄之类的社会心态必然会产生一些特有的社会文化形态[9]。而作为社会交际中所必不可少的称谓语也自然会受到特定社会文化心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而言,正是转型期中人们的不同社会文化心态造就了形形色色的男性称谓语。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个性鲜明的男性称谓语也将不断产生。
[1]陈泽星.仰“浮云”之咏叹,观社会而长思——透过网络热词解读社会[J].文学界,2011(7):258-260.
[2]吕红平.中国性别文化的变迁及其现实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2-16.
[3]李进超.身体表演的性别身份“伪娘”现象的文化解读[J].兰州学刊,2012(5):103-106.
[4]陶东风.去精英化时代的大众娱乐文化[J].学术月刊,2009(5):21-28.
[5]梁吉平.“小鲜肉”的前世今生[J].语文建设,2015(5):57-58.
[6]金文英.凤凰男·经济适用男·牛奋男[J].咬文嚼字,2010(10):38-39.
[7]张小飞,郑小梅.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人民论坛,2012(9):118-119.
[8]张学东.对“凤凰男”与“孔雀女”婚姻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4):13-16.
[9]彭学修.新时期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心态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4(12):72-74.
(责任编辑:孟丽涛)
The Reflection of Social Culture in Male Appellation:Research from the Appellation of"Sunshine Boy"and"Girly-man"
PENG Xue-xiu1,DONG Ying-long2
(1.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Aba Normal University,Wenchuan,Sichuan 623002,China;2.Xichang College,Xichang,Sichuan 615013,China)
Male appellation is a kind of classification referring to men’s economy condition,identity and social role,reflecting people’s esthetic sentiments,value concepts and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ies.In a word,some popular male appellations in the new period mainly reflect the constant extension of the gender culture,the historic inheritance of pragmatism,the overflow of entertainment culture,the endeavoring spirits of grass roots and the cultural antagonism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gender culture;pragmatism;entertainment culture;urban and rural culture
H136
A
1673-1883(2016)03-0106-04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3.027
2016-06-20
彭学修(1972—),男,山东日照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语体修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