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中的“T1+(的)+T2”结构

2016-10-18 08:03段京雨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时点现代汉语基准

段京雨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论现代汉语中的“T1+(的)+T2”结构

段京雨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特殊的复合时间结构——T1+(的)+T2,T1、T2均是具有指示性的时点。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常使用“T1+(的)+T2”这类复合时间结构的语言表达式,将原来具有一定距离的“事件”(包括已然事件和未然事件)拉回到现时,从而产生加强现场感的语用效果,且站在说话人角度,具有积极的交际效果。

复合时间结构;时点;现场感;语用效果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里,时间词语是表达时间概念的主要形式。若根据时间词语在表义功能上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时段时间词语和时点时间词语。时段时间词语表示时间的长短,回答多长时间的问题,如“两天”“三年”“一个月”“一会儿”等;时点时间词语表示某个特定的时间,回答什么时候的问题,如“今天”“两年前”“上个月”“这个时候”等。而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特殊的复合时间结构,如“去年的这个时候”“明年的今天”“去年今日”“明年此时”等。相对于“今天”、“明天”以及“去年秋天”、“昨天傍晚”等简单的时间词语或时间短语而言,这类特殊的复合时间结构能够将原来具有一定距离的“事件”(包括已然事件和未然事件)拉回到现时,从而产生加强现场感的语用效果。实质上,这类复合时间结构是一种与时间性相关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为论述方便,本文将它简记为“T1+(的)+ T2”,其中,“的”在某些情况下可省略。

二、“T1+(的)+T2”结构的形式特征

从语表结构形式出发,“T1+(的)+T2”是以当前时间为基准构成的复合时间结构,且T1、T2都必须是表示时点的时间词语,T1指示是表“过去”或“将来”的时间词语,T2指示是表“现在”的时间词语。

(一)T1、T2均以当前时间为基准

在“T1+(的)+T2”这一复合时间结构中,T1、T2必须是以当前时间为构成基准的时间词语。时间词语的产生是空间隐喻的结果,依照不同的基准或者标准,可以形成不同的时间基准。李向农认为“当前基准是以说话人自身所处的现实时间即说话时间为基准点构成时间词语”[1]17。若说话人以自己的说话时间为基点,或者以此为参照而形成的可以判定一定的时间顺序的时间概念,那就可以称为“当前基准”。

若以说话人的说话时间为基准,则可将时间词语分为三类:一是指示“现在”的时间词语,如“此时(此刻)”“今天”“现在”“这个时候”“这个月”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近指代词“这”与“现在”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这时”“此时(此刻)”“这个时候”都可指示当前,表示“现在”;二是指示“过去”的时间词语,如“昨天”、“前天”、“上一周”、“上个星期”、“上个月”、“去年”以及“表时量的数量短语+前”(“两周前”、“三十年前”)等;三是指示“将来”的时间词语,如“明天”、“后天”、“下个星期”、“下个月”以及“表时量的数量短语+后”(“三天后”、“两个月后”)等。也就是说,T1、T2包含在上述时间词语中。根据排列组合的逻辑和时间逻辑,我们认为T1只能是指示“过去”或“将来”的时间词语,T2为指示“现在”的时间词语。

(二)T1、T2均具有“时点”属性

前面已经谈到,T1、T2均是以当前时间为基准的时间词语。若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T1、T2还必须都是表示时点的时间词语。时点作为时间序列上的一个一个的点,可以用来定指古往今来的一个时间或者特指相对于说话时间的某个时间,常可以用来回答“什么时候”的提问。而关于“时点”的语言表达式常包括时间名词,如:“今天”“明年”“上午”“星期一”“此时/此刻”“傍晚”等;表时点的方位名词,如:“上/下周”“上/下个月”;表示时点的方位短语,如:“两年前/后”“三个月前/后”等;或由“这(个)”“那(个)”跟“时候”“时间”构成的偏正结构等;或表示年份、月份、日期的词语,如:“1999年”“光绪六年”“正月”“初三”等。然而,由于T1、T2必须是以当前时间为构成基准的时间词语,因此,T1、T2只能是以当前时间为基准的表示时点的时间词语。在上述所列举的表示时点的时间词语中,像“傍晚”、“上午”、表示年份、月份、日期以及星期的时间词语都是不能进入“T1+(的)+T2”这个复合时间结构中的。

(三)时点“量”长度的确立

当T1、T2满足上述的“当前基准”和“时点”这双重属性时,T1的时点“量”长度还必须大于T2时点“量”长度,也即T1所指时间的范围大于T2所指时间的范围。陆俭明指出“时间的点(即时点)可大可小,大到可以指说话之前或说话之后相对有限的整个历史阶段,小到可以只指某一瞬间,这就是说时点的直径可长可短”[2],时点作为时间链条上的一个一个的点表示特定的时间,存在着量级域的问题。由于时间是抽象的、无形的,人们只能借助周围其他运动着的物体的周期变化以及空间方式来感知时间的存在。时间的“量度”就是指人们依靠物体在空间中的有规律运动将抽象的时间观念进行划分。“日”的观念源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月”的观念来自月亮的盈亏周期运动;“年”的概念可能与农作物的熟制相关,《说文解字·禾部》中说:“年,谷熟也。”后来“年”发展成为记时单位。戴浩一认为时间词语连用的排列顺序总是范围大的在前,范围小的在后,早的在前,晚的在后,这是时间顺序规律[3]。

若满足T1的时点“量”长度大于T2的时点“量”长度,即T1的所指范围必须要大于T2的所指范围,那么可接受的时间词语的组合是:

A.去年的今天(“量“长度:年>日)

B.下个月的今天(“量”长度:月>日)

C.明年此时(“量”长度:年>时)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满足“T1的时点‘量’长度大于T2时点‘量’长度”,但仍然是不可接受的时间词语的组合。例如:“下个星期的后天”“去年的上一个星期”,它们也是T1>T2,但这是不规范的表达,甚至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本文将在后面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讨论。而且还有一类时属关系,如“昨天傍晚”“明年秋天”等也存在T1“量”长度大于T2,但这并不属于我们所要讨论的时间表达式的范围。因为“傍晚”“秋天”等虽属于表示时点的时间词语,但它们不是以当前时间为基准,而是以天象基准构成的时间词语。

综上所述,即可得知:第一,T1、T2均是以当前时间为构成基准,T1只能是指示“过去”或“将来”的时间词语,T2为指示“现在”的时间词语;第二,T1、T2均具有“时点”属性且T1的时点“量”长度大于T2时点“量”长度。总之,“T1+(的)+T2”的结构构成见表1。

表1 “T1+(的)+T2”的结构构成

三、“T1+(的)+T2”结构的语义特征

就句法结构而言,“T1+(的)+T2”属于“的”字偏正结构。而在语义上,这个复合时间结构的内部形成双向限制的关系,即T1限制T2,同时T2对T1也起到了限制作用。而且当说话人使用这个复合时间结构进行言语交际时,它的所指时间范围取决于T1,且语义重心也发生了转移。

(一)T1与T2之间的双向限制关系

语法学家们普遍将“名词+的+名词”即“N1(的)N2”的结构内部的语义范畴,分为两大范畴:一是领属/非领属;二是限制/描写。而本文所讨论“T1+(的)+T2”的这一复合时间结构中的T1、T2都是时间名词或名词性的时间短语,二者构成限制关系。

首先,按照“的”字偏正结构的语义认知顺序,一般认为是前项修饰后项,也就是说T1限制T2。在这个复合时间结构中,T2作为表示“现在时间”的时点,它在时间序列上可以随意的游走,过去有“今天”和“现在”,将来也会有“今天”和“现在”。而T1限制T2即是将T2固定在时间序列上,取消其不固定性。

其次,前面我们说到,T1、T2都是表示时点的时间词语,T1的时点“量”长度大于T2时点“量”长度,当一个时间点的“量”长度足够长时,可以在其后加上一个“量”长度足够短的时点共同来确立语境中更为精确的时间定位①。例如:“去年,我学习了语法知识”与“去年的今天,我学习了语法知识”这两例都是时间词语作时间状语,但后者所表达的时间精确性明显强于前者。可见,T2对T1也起到了限制作用。因此,“T1+(的)+T2”的复合时间结构中的T1、T2是互相限制的关系,形成整体来指示时间。

(二)语义重心转移

所谓语义重心(focus)是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者最为关注的信息。它通常是一句话中说话人所要传达的重点信息,也是听话人接收的新信息中的重点信息。我们认为“T1+(的)+T2”这个复合时间结构中,T1所指示的时间为言语交际中的说话人所要传达的信息重点。

1.T1指示过去,T2指示现在

第一种情况是T2为“现在时间”,T1为“过去时间”,“T1+(的)+T2”复合时间结构的所指时间为“过去”,整个偏正结构的语义重心在T1,如:

例1.两个月前的今天,江泽民主席曾亲临我校视察,今天,克林顿总统及夫人一行又到我校访问,我们感到十分高兴。(《美国希望与中国建立一种新关系》,光明日报,1998年6月30日)

例1是新华社于1998年6月29日发表的一篇通讯报道,由《光明日报》次日刊载。当时克林顿在北京大学发表了题为“美国希望在新世纪里与中国建立一种新关系”的演讲。其中,“两个月前的今天”是指以“今天”为参照点,向前推两个月,表过去时间,其所指时间取决于“两个月前”。而“今天”在这里又为说话时间,表示现在时间。若以公元纪年表示,报道中的“今天”就是指1998年6月29日,“两个月前的今天”是指1998年4月29日,这里的“两个月前的今天”与“今天”对比着使用,实际上揭示了这两个时间发生的事件相似,即江泽民和克林顿先后到过北京大学。

2.T1指示将来,T2指示现在

第二种情况是T2为“现在时间”,T1为“将来时间”,“T1+(的)+T2”复合时间结构的所指时间为“将来”,整个偏正结构的语义重心在T1,如:

例2.秋闱之后,便是后年的春闱,因而想到洪钧在明年此时,或者已经北上,不知可有便中一聚的机会?(高阳《状元娘子》)

例2中,“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称法,考中即为“举人”。“春闱”是指会试,考中即为“贡士”,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句中的“明年此时”是指以“秋闱”这个时间向前推一年,表将来时间,其所指时间取决于“明年”。“明年此时”和说话的当下“秋闱之后”处在一年中同一时间段。二者对比着使用,实际上揭示了这两个时间发生的事情可能出现变化,即洪钧在“我”说话时刻仍在此地,但“明年此时”他可能已不在此地。

此外,还存有一种情况是,像“现在这个时候”“现在此时此刻”的这类时间表达,它们也是复合时间结构,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但与前面两种情况不同的是,“现在这个时候”所指示的时间为“现在”,此时T1与T2不是限制关系,而是复指关系,表示强调的意义,强调当前时间。

正如前面所强调的是,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前两种情况,即T1是指示“过去”或“将来”的时间词语,T2是指示“现在”的时间词语。在“T1+(的)+T2”这一复合时间结构中,不仅所指时间范围取决于T1,而且语义的重心也在T1。

四、“T1+(的)+T2”结构的语用特征

在这个复合时间结构中,作为时点的T1、T2具有指示性的作用。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常使用这类特殊的复合时间结构,将具有一定距离的“事件”(包括已然事件和未然事件)拉回到现时,缩短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加强的现场感的语用效果。如:

例3.去年的这个时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代表联合国郑重宣布,10月17日为国际消除贫困日。(陈俊生《向绝对贫困宣战——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在国际消除贫困日纪念活动报告会上的讲话》)

例4.一年前的今天,我就是从这儿跳下去的,被人给救起来了。(影片《甲方乙方》)

例5.去年的今天,香给我做了一顿好吃的;前年的今天,和几个朋友在一家尼泊尔餐厅吃了一顿;今年的今天,自己一个人吃了一顿。(小品《今天》)

例6.白世镜骂道:“……姓段的,我可不听你这一套,你会讨女人欢心,怎么她又来害你?请了,明年今日,是你的周年祭。”(金庸《天龙八部》)

例7.翠儿看一眼她的肚子,马上调转头去,道:“小姐也会有孩子的,明年的今天,何家一定也会其乐融融!”(朱秀海《乔家大院》)

观察以上几例,例3、例4分别采用具有指示性的复合时间结构“去年的这个时候”和“一年前的今天”作状语来表现“历史现在时”。这里以说话人说话时间为参照点,采用表现在时间的“这个时候”和“今天”将原来具有一定距离的“历史事件”拉回到现时,产生加强现场感的语用效果,似乎事情刚刚发生,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例5中“去年的今天”、“前年的今天”与“今年的今天”三者对举使用,突出一种不同时间里的比较,进而体现一种变化,即前年和去年“我”都有人陪同一起吃饭,而今年却是“我”独自一人,通过不同时间里的比较,从而表现出“我”的一种失落感。此外,例6、例7都采用了同义的复合时间结构“明年今日”和“明年的今天”,虽然从听话人角度看,此二者的表达效果各自侧重不同,但站在说话人角度看,它们都产生了积极的交际效果。例6是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糟糕事件拉近到“现时”,一是说话人向听话人强调“今日你必死”,增强说话人的话语威慑力;二是通过缩短心理距离,让听话人感知“死期周年祭”的时间近在眼前,增强听话人的恐惧感。而例7则是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美好事件拉近到“现时”,通过缩短心理距离,表达对未来的期许。通过语言事实的观察和论证,本文认为“T1+(的)+T2”这个复合时间结构在言语交际的过程具有重要的语用价值,这是不容忽视的。

五、“T1+(的)+T2”结构的构成理据

通过前面的论证,我们推导出“T1+(的)+T2”这个复合时间结构的具体时间所指取决于T1,而且T2在这个时间结构中具有了两重身份。T2的第一重身份是作为T1的参照点,用以确定T1的所指时间;第二重身份是内含于T1的一个时间点,这个时间点退去它的参照点属性,如果将其放置于时间的线性序列中,那么它就不仅属于T2,还可以属于T1,这就是说,昨天有“现在”,今天有“现在”,明天也有“现在”。

(一)汉语时制结构的规定性

语言学界普遍认为汉语的时间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时相、时制、时态[4]。龚千炎(1995)指出“现代汉语的时制结构系统,就是由说话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另一参照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纵横交错所构成”[5]33。具体说来,任何事件的发生或变化都会呈现出一定的时间性,并且会持续一定的时间。而当我们通过语言形式将事件的时间属性表达出来时,就是我们所谓的“时制”(tense)。首先,若从外部观察整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则可以建立起包含“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系统,也就是说,根据事件发生在说话时间的前后、或与说话时间同时,可分为过去时、将来时、现在时。其次,若从句子内部观察,则用另一参照时间来与事件发生时间形成互相参照,根据事件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前、或参照时间之后、或与参照时间同时,又可分为先事、后事、当事。由此,汉语的时制结构系统形成了九种基本的结构,包括:先事—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当事—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后事—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我们常常用S代表说话时间,用R代表另一参照时间,用E代表事件时间。

然而,在我们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的外部时间(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会因为语境的指示作用而不会指明,但另一参照时间(先事、当事、后事)即内部时间却需要明确的成分来表现。如,“下个月末,我们还没离开学校呢。”这个句子里面,说话时“我们”还没离开学校,因而E>S,为将来时。而另一参照时间R由“下个月末”标记出来,事件“还没离开学校”与参照时间同时,因而E= R,为当事。

其实,汉语的时制部分不仅仅是词汇成分的表现,它也具有抽象概括的语法性质。总而言之,汉语的时制系统是一个词汇——语法范畴。而本文所要讨论的“T1+(的)+T2”这个复合时间结构,正是通过这样一种独特的句法结构来指示时间,表现时制。

如前面例3中,“去年的这个时候”这个复合时间结构,相对于说话时间S,事件发生在说话之前,则E<S,为将来时,由“去年”标示出来;而相对于另一参照时间R,事件时间发生在当时,则E=R,为当事,由“这个时候”标记出来。又如前面例7中,“明年的今天”这个复合时间结构,相对于说话时间,事件发生在说话之后,则E>S,为将来时,由“明年”标示出来;而相对于另一参照时间,事件发生在当时,则E=R,为当事,由“今天”标记出来。总而言之,例3、例8的时制分别表示为当事—过去时、当事—将来时。由此,我们可以说“T1+(的)+T2”所形成的复合时间短语是将外部时间(以说话时间为参照)和内部时间(以另一参照时间为基准)统一于一体,从而形成特殊的时制结构。

(二)“现在时间”的相对性

在“T1+(的)+T2”中,T2为指示“现在”的时间词语,而“现在时间”具有相对性。马庆株(1991)认为“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等时间词是以说话时间作为参照的”[6],会随着说话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而它们都是相对时间词。“现在”的参照时间是“说话时间”,而“说话时间”是不确定的,因此“现在”的所指具有相对性,而且它的具体所指与说话时的语境密切相关。总而言之,“现在”可以是表示现在的时间,可以是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也可指将来的某个时间点。这也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昨天有“现在”,今天有“现在”,明天也有“现在”。正是因为“现在时间”具有相对性,这使得它与“现在时”有时一致,有时矛盾。如:

例8.今天我看了一整天的书。

例9.今天我们有一个重要的会议要举行。

像上面的几个例子,例8所述事件已成为过去,在时制上属于当事——过去时;例9所述事件在说话时则还没有发生,在时制上属于当事——将来时。对此我们总不可能说“今天”既属于过去又属于将来。探其原因,其实这是混淆了时间(time)和时制(tense)的这两类不同却又相关的概念。

综上所述,T2作为表示“现在”的时间词,当它以“参照点”身份出现时,它与T1就构成了“过去—现在”或“现在—将来”的对比,这属于时制范畴。而当它以“时点”身份出现时,它就成了过去的某个时间点或者将来的某个时间点,这属于时间范畴。正是由于作为“现在时间”的T2具有相对性,因此T1和T2能复合,且形成互相限制的关系。

六、结语

从表层结构上看,“T1+(的)+T2”是以当前时间为基准构成的复合时间结构,T1是指示“过去”或“将来”的时间词语,T2是指示“现在”的时间词语。而从深层结构探索,本文总结两点:第一,深层语义决定表层结构。在这个复合时间结构中,T1、T2是双向限制关系,这使得句法结构不会松散且易固定下来。第二,语用功能将语义和语法统一起来。这一复合时间结构是典型的时间指示结构,其中T1、T2均是具有指示性的时点,时间指示的选用与心理距离紧密联系。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常常使用“T1+(的)+T2”这一复合时间结构,将原来具有一定距离的“事件”拉回到现时,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加强现场感的语用效果。

注释:

①李向农(1995)在《现代汉语时间表达中的“特指时段”》中指出“时段”具有定量性,“时点”具有定位性。

[1]李向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26.

[3]James H-Y.Tai(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下)[J].叶蜚声,译.国外语言学,1991(1):26.

[4]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1988(6):401.

[5]龚千炎.现代汉语时相时制时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6]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J].中国语言学报,1991(4):60.

(责任编辑:董应龙)

A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T1+(of)+T2"in Modern Chinese

DUAN Jing-yu
(College of LiberalArts,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8,China)

In modern Chinese,there is a special structure of complex time:T1+(of)+T2.Moreover,both T1and T2are specific points of time in this structure.During the proces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people often use the expression of this kind of structure to pull the events(including occurred events and budding events)which have a certain distance in time back to the present time,so as to achieve a better pragmatic effect in strengthening the scene feeling.And it will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communication on the side of the speaker.

the structure of complex time;point of time;scene feeling;pragmatic effects

H136

A

1673-1883(2016)03-0101-05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3.026

2016-06-06

段京雨(1991─),女,四川广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时点现代汉语基准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O2O模式下我国网约车企业收入确认的探析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下期要目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论“前后”的时间义
应如何确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建造中船舶特定化属性分析
滑落还是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