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散曲中的青山意象

2016-03-03 00:13王艳歌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散曲青山文人

王艳歌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19)

元散曲中的青山意象

王艳歌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19)

在元散曲中,青山意象多次出现,不仅作为客观的景物存在,还具有很多内在的与主观的含义。在隐逸之作中,它既是文人的心灵归处和精神家园,又是文人的伴侣与知己;在抒怀之作中,它既反衬了历史的虚无又是世事变幻的参照;在相思之作中,它是女子的屏障,隔断了她们眺望情人的视线;在写景之作中,它提供了色彩的叠加与对比。

青山意象;隐逸;抒怀;相思;色彩

在中国文学史中,山水意象可谓源远流长,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此山水象征着人的品格与气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山水渐渐成了固定意象,尤其是青山这个意象更是在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在隋树森的《全元散曲》中,共出现了151次,而且具有不同的含义。《汉语大词典》中不仅有关于它的多种解释“(1)青葱的山岭;(2)归隐之处;(3)山名。一名青林山。”另外又单独列出“【青山家】指得道的仙家;【青山绿水】指青色的山,绿色的水。形容秀丽的景色。”[1]这两个条目。

一、青山与隐逸

(一)青山与居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人向来有放情山水,涤荡情志的做法,特别是在现实中受到打击,心灵无处安放的时候,归隐山林便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共识。不论是真正隐居之人抑或是别有用心之人,青山这处隐居之所都是他们心目中的纯洁神圣之地,放归精神之处。如卢挚【双调·沉醉东风】《闲居》“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2]113作为一个仕途通达,身居高位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活环境,显然是他想象而来的,但这并不影响青山的形象,青山在这里作为他的一种心灵寄托,一种退路,为作者提供了“竹篱茅舍”的清幽之地。马致远【南吕·四块玉】《恬退》“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2]233中,青山的形象也同样如此。中国文人喜爱山水的传统源远流长,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他们都倾向于利用山水来传达或喜或悲的情绪,马致远作为元散曲中的大家,一生仕途坎坷,疲于奔波,但是最终一无所获,因此他在失望之极后选择走上了一条玩世——避世的路子,这也是大多元代文人的选择,“在散曲儒道复合的‘避世’观深处潜藏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避世,乃是一种人生失败体验的大慨叹。”[3]246这首曲子可以说是马致远典型的避世之作,青山绿水成为了他为自己选择的理想栖息之地,在青山的怀抱中,他能够尽享自然的美景,青山也为他提供了坚实稳定的保护屏障,隔绝了红尘俗世的干扰,使他可以尽情在这个安全隐秘的环境中随心所欲,放浪形骸。张养浩【中吕·朝天曲】《咏四景·夏》“自酌。自歌。自把新诗和。人间甲子一任他。壶里乾坤大。流水当门。青山围座。每日家叫三十声闲快活。就着这绿蓑。醉呵。向云锦香中卧。”[2]429与其他人相比,张养浩的隐居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没有想象与虚构,他作有许多的吟唱隐居乐趣的曲子,并且只有切身经历过,才能真实深切的感受,张养浩的经历注定了他的作品的真情实感,日日与青山为伴,也使他感到了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由衷快慰。张可久【双调·沉醉东风】《幽居》“脚到处青山绿水。兴来时白酒黄鸡。远是非。绝名利。腹便便午窗酣睡。鹦鹉杯中昼日迟。到强似麒麟画里。”[2]802同样如此。由此可见不论是仕宦通达之人如卢挚,还是仕宦坎坷之人如马致远,还是仕宦不易之人如张养浩,青山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隐居的最好选择,青山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远离红尘的林泉美景,而且青山也是修道之人的理想居所,自从魏晋以来,道家对文学的影响逐渐深化,到元代时,由于统治者对道家的支持和文人自身的艰难处境,道家思想更是出现在元代文人的许多作品中,散曲也不例外,《汉语大词典》中单列出“【青山家】指得道的仙家”这个条目,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这也可看出道教对元代文人及其作品的影响。

(二)青山与知己

在隐逸之作中,青山不仅是文人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他们的知音。如张养浩【中吕·普天乐】《辞参议还家》“昨日尚书。今朝参议。荣华休恋。归去来兮。远是非。绝名利。盖座团茅松阴内。更稳似新筑沙堤。有青山劝酒。白云伴睡。明月催诗。”[2]422张养浩三次入仕、两次归隐的官场经历充分显示了仕宦的不易,因此他在曲子中表现出的是对官场的毫不留恋与归隐之后的恬淡闲适。青山白云是他的知交好友,面对它们作者可以尽情饮酒、肆意酣睡,青山不仅为他提供了远离官场的居所,而且对他不离不弃,始终陪伴,在这里他与青山颇有“相看两不厌”的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赵义山在《元散曲通论》说“他的确是消除了是非心,忘却了功名念,因而能以最澄静之心对白云,以最闲暇之眼观飞鸟,由此写出了许多主客交融的优美境界。”[4]是很中肯的。张可久也是一生沉沦下僚的文人,在他的散曲中,青山也被看成伴侣与知己,如【双调·殿前欢】《爱山亭上》“小阑干。又添新竹两三竿。倒持手版搘颐看。容我偷闲。松风古砚寒。藓上白石烂。蕉雨疎花绽。青山爱我。我爱青山。”[2]883直接标举对于青山的热爱与赞美,其实也是对于隐逸的赞同与向往,看起来“其似乎是一种彻底的道家式的‘浑沌’、‘无为’”[3]244。但是作为自小接受“为百姓除害、替天子分忧”思想的儒生,张可久的青山之谈又有着儒道合二为一的理念,这使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既希望与青山为伴,优游岁月,又为生活所累,只能在尘世中奔波,因此青山只不过是他的精神伴侣与知己,是他身心疲惫时的心灵安慰,当然这与前人讽刺的走“终南捷径”的人不同,唐人杜牧在《怀紫阁山》诗中说过“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可见文人早就意识到了青山被利用的现实。但是元人与青山却不是这样的关系,青山是他们心灵的选择,虽然带着无奈。

二、青山与抒怀

(一)青山与怀古

文人与青山一直有着不解的情缘,那时因为青山的千古长存与人事的沧桑变幻经常激起文人的无尽感慨。青山经常出现在元散曲的怀古之作中,如张可久【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干。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宝剑羞看。”[2]757虎丘是战国之时吴国君主阖闾的陵墓,作者在游览这里的时候,回想起战国时的风云际会,又看到现在的断碑残垣,不禁发出了“一丘黄土。千古青山。”的悲凉感叹,时光荏苒,人事沧桑,唯一不变的只有青山罢了。在这里,青山不仅是客观的景物,它还具有了深层的含义,成为了文人情感的触发点与承载物,它的坚实与厚重使得它成为了时间流逝的反衬,激起了文人的兴亡之感,承载了历史的风云变幻。青山的存在加重了文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受,在经历了仕宦的坎坷与生活的磨难之后,青山成为了标志历史虚无与人事变幻的特定意象。青山亘古不变的特质也使它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如王恽【正宫·双鸳鸯】《乐府合欢曲》“驿尘红。荔枝风。吹断繁华一场空。玉辇不来宫殿闭。青山依旧御墙中。”[2]94在这首曲子中,青山见证了开元年间的繁华似锦,也见证了天宝年间的动乱纷争,前后的两相对比突出了作者繁华如梦、青山依旧的感叹。

(二)青山与白发

白发苍苍而功业未成的悲歌不仅存在于元曲中,而且存在于其它任何的文学作品中,《古诗十九首》与元散曲虽然写作背景不同,但是它们关于永恒与有限的表达方法却有相似之处,都用“物长人促,人和物的异质,以外物的永恒反衬人生的有限。”[5]在元曲中,作者正是用青山与白发的强烈对比突出了人生的短促与时光的易逝。如张可久【双调·折桂令】《次白真人韵》“葛花袍纸扇芭蕉。两袖仙风。万古诗豪。富贵劳劳。功名小小。车马朝朝。算只有青山不老。是谁教白发相饶。休负良宵。百斛金波。一曲琼箫。”[2]865从张可久的人生经历看,他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仕宦显达的目标,但是他的散曲中却又表现出蔑视功名富贵的思想,“明明是凄绝哀苦,却故作乐观旷达;明明是贫穷困厄,却故作舒适惬意……”这种“寄寓深,反说多,善用曲笔”[6]的写作手法是他现实中困顿的反应,青山与白发的比照更反应出功名未就的哀痛与自嘲,因此对于道教的“自然”、“无为”更加羡慕与向往。元曲中写女子红颜易逝的作品体现的内涵与上面其实一样,如【中吕·普天乐】《收心》“姓名香。行为俏。花花草草。暮暮朝朝。开心三月春。开口千金笑。惜玉怜香何时了。彩云空声断鸾箫。朱颜易老。青山自好。白发难饶。”[2]871曲名《收心》,表面上是青楼女子渴望摆脱卖笑生涯,从良自珍的美好愿望,其实也流露了作者渴望跳出红尘俗世,悠闲度日的愿望,时光是如此迅速,“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哀在青山的衬托下是如此的怵目惊心,既然时光短暂,为何不摆脱束缚,率性而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何还要在是非海中苦苦挣扎,青山的作用正在于点醒了作者。

三、青山与相思

文学无论横向还是纵向,从来都是一脉相通的,思妇与游子这对文学形象一直贯穿其中,青山对于游子来说是心灵圣地,是精神家园,可是对思妇来说却是阻断音信,隔绝视线的障碍。在元散曲中,有很多用到青山意象的闺怨曲,如马致远【商调·集贤宾】《思情》“人更在青山外”[2]264-265就是一首典型的闺怨曲,因为男子的一去不回,杳无音信,女子由爱生怨,不断猜测男子久出不归的原因,青山作为隔断女子视线的事物,也隔开了男女之间传递音信的希望。在张可久【中吕·红绣鞋】《秋望》“一两字天边白雁。百千重楼外青山。别君容易寄书难。柳依依花可可。云淡淡月弯弯。长安迷望眼。”[2]896这首曲子中,青山作为一种反面的景物,成为了女子厌恶的对象,一句“百千重楼外青山”足以表明女子此时的心情,等不到所爱之人的回来,也望不见他所在的帝都,这一切都是青山的罪过,它是如此的重重叠叠,阻断了外出的道路,也隔断了女子的视线。而且“白雁”与“青山”不仅构成了色差极大的场景,而且一个是传递音信的事物,另一个却是阻断音信的事物,完全相反的作用更加衬托出了女子刻骨的相思与无奈。同样的“小楼还被青山碍”“人在青山外”也是如此,不论相思的主角是思妇还是游子,青山都是他们的障碍,这些相思之曲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元代文人的失落与无奈,以及仕宦的坎坷。

四、青山与色彩

青山在纯粹的写景之作中,已经淡化了它作为山的形体特征,而重在它的色彩。它不仅与同类色彩的事物连用,如“青山绿水”、“青山绿树”等,而且也与相反色彩的事物连用,如“青山红叶”、“青山黄花”等,通过色彩的叠加与对比展现自然风景的美丽,同时也达到了即景抒情的目的,“其‘即景’所言之‘情’却绝大部分是超脱之情,其间凸现的乃是一个‘避世’的‘我’”[3]293,元人的写景之作很多也是在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避世之所。

在元散曲中,当青山虚化为单纯的色彩用语时,经常与“绿鬓”、“绿树”、“绿水”等这些同类色彩的词连用,“相近、相同的色彩意象的叠加组合易于构成山水风景的画面感,色彩的重复使用易于规定山水画面的主色调,利于情感的抒发”[7]。如王恽【仙吕·后庭花】《晚眺临武堂》“绿树连远洲。青山压树头。落日高城望。烟霏翠满楼。木兰舟。彼汾一曲。春风佳可遊。”[2]97“青山”与“绿树”组合构成了一个绿色的世界,给人悠远宁静的感觉,从中也体现了作者面对青山时逐渐平和的心境,而且“青山”、“绿树”、“远洲”连用组成了一幅层层叠叠的连绵无垠的广阔画面,青山的厚重,绿树的苍翠,远洲的朦胧交相辉映,反衬出了人类的渺小与卑微,透露出了作者“沧海一粟”的人生感悟。

作为一种特定的意象,青山也经常与“黄花“白云”“红叶”等与之色彩反差较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幅美丽灵动的画面。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从主观或者客观方面运用青山这种色彩基调为作品增添或冷或暖的氛围,如胡祇遹《春景》“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2]67,“红”与“青”这两种明亮的色调使得作者的心情都明亮起来,难怪最后他说道“宜醉不宜醒”“几枝红雪墙头杏”化用“一枝红杏出墙来”,却又把杏花比作红雪,形象地写出了杏花纷纷飘落的姿态,而屋外的青山仿佛屏障一般,为飘落的杏花提供了一个青色的静止背景,使得杏花的坠落都具有了“落英缤纷”的动态之美,二者动静结合相应成趣。再如白朴【越调·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2]197如果没有“青山绿水”的对比与反衬,那么这整幅画面毫无疑问是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图,但是一旦添上“青山绿水”,使冷暖色调相结合,那么各种景物的混搭就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视觉鲜明的秋景图,打破了“悲哉,秋之为气也!”的传统论调,让人耳目一新。因此青山作为色彩用语,具有突出景物独特之美的作用,并且有助于作者情感的流露。

青山作为元散曲的常用意象,由它的本身性质延伸出了许多带有主观色彩的意义,它既是文人隐居避世之所,又是他们抒发各种情感的媒介,既可以与其它景物组合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又可以承载女子的相思,因此青山成为了元代文人价值观的体现,是他们“通过回归自然以实现另一种人生价值”[8]的途径。

[1]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6724.

[2]隋树森.全元散曲(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赵义山.元散曲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72.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2.

[6]布鲁南.试析关于隐居、纵酒的元代散曲[J].宁夏教育学院学刊,1983(4):155.

[7]林振晔.论元代山水散曲中的色彩意象组合[J].渤海大学学报,2014(5):95.

[8]王星琦.元曲与人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1.

(责任编辑:董应龙)

The Image of the Green Hills in Yuan Dynasty

WANG Yan-ge
(School of Litera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China)

The image of the green hills appears for many times in Yuan Dynasty and has different meanings and functions in specific work,in addition to being an objective scene.It has a lot of internal and subjective meanings.It is not only the soul dwelling and spiritual home of writers but also their partner and friend in the hermit;it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nihility and the changing world in the lyric;it is the barrier of the woman and shuts off their sight of the lover's sight in the acacia;and it provides superposition and contrast of color in the scenery.

the image of green hills;hermit;lyric;acacia;color

I207.24

A

1673-1883(2016)03-0090-04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3.023

2016-06-04

王艳歌(1990—),女,河南平顶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散曲青山文人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青山揽胜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文人吃蛙
散曲创作刍议
读散曲说散曲——《中华诗词》散曲栏目《曲苑新枝》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