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雅芳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苇子沟中心校)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孔雅芳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苇子沟中心校)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快,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加重视基础教育。这些决定了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重难点,就是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所以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重视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1.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课前激趣这个教学环节,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授课中教师应用PPT课件、电子白板、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程中,用竞争引起学生的好胜心,还可以通过示范、直观演示、游戏等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
4.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要用真诚的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对数学感兴趣,爱学习数学了,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指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怕困难的品质。”
每个学段都有相应的计算题和知识点,在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低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典型题、易错题及知识点写在硬纸上做成卡片,排上序号,师生的相同,每节课数学课前一分钟进行练习、巩固。例如,将小学低年级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表内乘法等知识熟读成诵,随学随制卡片,反复练习,基础就扎实了。
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对计算中不认真审题、书写马虎、不准等不良现象不姑息、不放纵,要以严谨态度纠正,使其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计算能力。
新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提问,大胆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是一种主动探索,只有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学生才能产生疑问。而那些没有问题的学生有时是对学习内容的消极怠慢,没兴趣,学习效果会较低。在课堂质疑中,教师要掌握疑问的范围,与本节课的教学密切相关,在一节课中合理的时间,联系教学内容提问,让提问恰到好处地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达到了启迪思维、提高分析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实效性。
1.教给学生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就应用题而言,不同类型有不同解法。如分析法,就是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不是直接条件的再求出来,这个是逆向的思维;综合法,是从条件出发,发觉隐含的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推导所求问题,是顺向思维。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思维方式方法。
2.一题多解培养分析能力。如:在长26米、宽15米的长方形花坛四周修1米宽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这题附图。解法一,修路后在花坛外围形成了一个大长方形,大长方形面积减去花坛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小路面积。解法二,把小路分割成不同的长方形,去求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再求分割成的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这里又包含分割成不同的长方形,做法多样。解法三,学生没想到的,教师可以提示再探讨。用小路的周长,怎么求小路面积,让学生画图或看图,有的学生就会说,周长乘小路宽,那就让他做一做,看是否和前面的答案相同,结论不同,多了,多在哪?这时画图学生更容易明白。多在4个角,多算了1乘1的4个正方形,算重了,就要减去。
3.纠正学生错例。通过辨析错误,找出错在哪里,为什么这儿出错了?哪个知识点没掌握,然后给出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渐渐清晰,分析能力相应提高。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的符号体系和公式结构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要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抽象的理论不易理解,教师在引入新的知识时,要结合生活中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实例,逐渐导出理论性的数学知识。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很多很好的范例。如:在教简算时,67-(27+14)=67-27-14,学生易错写成67-(27+ 14)=67-27+14,我把它放在生活实例中进行分析。妈妈去超市拿了67元钱,花了27元买食品,花了14元买牙膏,还剩多少元?14元是花的钱,不能再加上。学生就理解了算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结合实例说明,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日益富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自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日益显现,作为国家强盛基石的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也随之转变。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和环境。要注意,教师在设置探索的内容时,不应让学生有太多的疑惑和不解,难度要适中,不要使学生形成失败、畏惧探索的心理阴影,降低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1]黄昌炉.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J].吉林教育,2009(11).
[2]李丽.小学生基本数学能力发展水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