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阳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关于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以河南省遂平县康庄为例
王红阳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摘要: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是土地改革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量的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青年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着转移方式盲目、就业水平低,就业环境恶劣、法律保护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青年劳动力加强自身建设、社会提供相应的体制机制、发展乡镇企业,鼓励青年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建议。
关键词:青年劳动力;转移;制约
农村青年劳动力指的是年龄在15至28岁的农村劳动力。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人口的增多与耕地的减少,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脱离了土地,转向第二、三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青年劳动力转移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近年来青年劳动力转移出现的诸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要使农村青年劳动力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顺利转移,首先要了解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并明确青年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才能提出有益建议。2016年寒假期间,我对河南省遂平县康庄青年进行了抽样访谈调查,发现农村青年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1康庄青年劳动力整体情况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般规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农民工进城潮流。如今在这股潮流内部产生了明显的代际分化,其中属于“80”、“90”后的青年新生代劳动力数量已超过一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成为了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力量。以康庄为例,康庄位于河南省遂平县西13公里处,常住人口为420人,其中男性217人,女性203人,除老人及留守儿童外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常年外出务工,其中,15周岁至28周岁的青年人口为158人,占总人口比重的37.6%,按其文化程度划分,初高中学历者占大多数。
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高中文化初中文化小学及以下人数23713925所占比例14.6%44.9%24.7%15.8%
这些青年人大多是“80”、“90”后,他们在改革大潮的时代背景下长大,又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头脑灵活,身强体健,渴望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发展自己,实现人生的抱负。
1.1转移方向。这些转移的青年劳动力大多去往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主要从事商贸、服务、制造、电子等行业,有一部分青年女劳动力为照顾子女在省会郑州或省内市、县谋生。
1.2外出渠道。由于难以获得正确有效的就业信息,这些青年劳动力主要依靠社会关系网自发流动,朋友及家人介绍是青年外出务工的主要途径。
1.3职前培训。青年劳动力基本无技能,没有获得任何国家颁发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所从事的行业虽五花八门,但基本处于低级岗位,只有13%的青年明确表示参加过岗前培训,但培训一般2-3天。
1.4收支状况。经调查,进城务工青年收入比在农村务农青年人均月收入不足3000元。除去基本的住宿、伙食费,人均净收入2000元左右,与城市同龄青年劳动力收入仍有较大差距。
2青年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基本进入良性发展方向,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民工讨薪”、“子女入学”、“群租房”等问题的出现,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以下几大问题成为制约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症结,这既有社会层面的因素,也有青年劳动力自身的局限性。
2.1转移方式的盲目性。自发流动,盲目转移是青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方式。青年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与自发性和当地政府缺乏组织引导有关:引导青年劳动力就业的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绝大多数乡镇没有设立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有些即便设立也是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既不能提供就业信息,也没有开展技能培训,甚至有些提供信息还需收取相应的费用,这种发育迟缓的状况使想要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不得不靠自己的“关系网”或者“碰运气”,这也导致了农村青年就业信息匮乏,就业地域狭小、就业面过窄,而且这种渠道无法实现规范化以至于青年劳动力流动缺乏政策与法律的保护。
2.2就业水平低,就业环境亟待改善。农村青年的文化程度偏低,职业技能水平较差是阻碍青年劳动力就业的首要障碍。农村青年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是初高中,偏低的文化水平使他们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加之缺乏劳动技能,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大多从事第三产业或者第二产业中科技含量较少的体力活,随着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农村青年劳动力缺乏技能的状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去甚远,这使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面越来越窄。此外,这些新生代的“80”、“90”青年民工在转移到城市寻求工作机会的同时更想融入城市生活,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他们更想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近年来民工社保、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问题频频的出现在网络和电视媒体上,这些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无法供给,青年民工最后只能回潮。
2.3法律观念淡薄,缺乏法律保障。青年劳动力法律观念淡薄:近年来企业老板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事件频发,纠纷不断,这与民工不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有很大关联,出现问题后民工不懂也不敢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而且有部分企业老板法律观念淡薄,存在歧视,侮辱职工现象,这些都严重侵犯了民工的合法权益;社会法律法规滞后,缺乏相应保障:由于农民工是近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代产物,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缺乏相关的法律保护,立法缓慢、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使青年劳动力合法权益缺乏刚性保障。此外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也隐形的阻碍青年劳动力的转移。
3关于实现青年劳动力顺利转移的一些建议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转移是改革开放和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结果”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转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位置的转移,更要使农村青年在转移后融入城市工作环境、获得合法权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这其中不仅要靠青年劳动力加强自身建设,更需要社会构建平台,提供相应的保护。
3.1青年劳动力要加强自身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在青年民工转移的问题中同样适用。在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首先,青年劳动力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弃“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的观念,培养自己走出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和勇气,正确定位,树立起社会主义主人公意识;其次,思想转变更要行动改变,针对劳动技能是阻碍农民青年就业的绊脚石问题,青年人要与社会接轨,着眼企业用工需求,学习相应专业技术,积累社会经验,真正学以致用,体现自身价值。最后,农村青年在外出务工时要学习劳动法律知识,加强自身合法权利保护意识,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形象,使自身在思想观念、就业能力、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方面与社会全面接轨。
3.2社会要提供相应的体制机制。首先要建立青年民工的教育机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事实证明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青年人的收入与价值。 因此各级乡镇部门要加强对外青年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要建立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社会有关部门参与进城务工青年培训体系,将其纳入社会教育序列”,使广大务工青年带着本领进城,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在城市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次要建立民工社会服务机制。社会服务机制要贯穿始终,政府等职能部门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构建就业平台,为青年就业信息把好关,在青年劳动力在外务工时期,当地相关部门应尽可能的将就业职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针对特殊情况逐步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此外,在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对企业加强法律监督,用法律法规与刚性制度约束企业用工行为,保障青年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3.3发展乡镇企业,鼓励青年劳动力就近转移。转移农村过剩青年劳动力的途径不仅是转移到一线的大城市,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实现农村青年劳动力就业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地方政府依托政策优势发展乡镇经济要发展本地中小企业、积极招商引资,努力拓展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同时支持各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鼓励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项目建设的支持、用地、贷款等等。
参考文献:
[1]吴焕开.从“民工潮”看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经济潮与青年,2004(2):22.
[2]刘天东,郝军.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探析——以济南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06(7 ):52.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2-0144-02
作者简介:王红阳(1990-),女,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人,西藏民族大学2014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和西藏革命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