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贡村
——扑朔迷离的孔姓彝族古村落

2016-03-03 05:39文、图/宗
创造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孔氏烟盒彝族

文、图/宗 林

贝贡村
——扑朔迷离的孔姓彝族古村落

文、图/宗 林

贝贡古村落全貌

在建水和石屏交界的山岭丛林中,隐匿着一个叫“贝贡”的彝族古村落。这个村落有百十户人家,约400多人,绝大部分姓孔,而且都是本地的彝族。据说这些孔姓彝族是孔子的后裔。

孔子是山东曲阜人,汉族,他的后裔怎么成了云南的彝族呢?

“贝贡”为彝语音译,意为山坳,原隶属于石屏县,后划归建水县,现在是建水县西庄镇他广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贝贡村位于西庄镇西北边,离镇政府所在地30公里,村域面积5.69平方公里,海拔1580米,年平均气温18℃左右,年降水量800毫米,是一个适宜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山区村落。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贝贡原来是以白姓为主的一个彝族村落,百多年前,来了一位姓孔的教书先生,相中这块风水宝地,便落脚立业,以教书为生,繁衍子孙,渐渐孔姓家族枝繁叶茂,取代了白姓家族成为贝贡村的主要大姓。据贝贡村孔氏家庙中立的《贝贡村孔氏家史考证》碑所记,“祖辈孔启贵属临安府孔氏嫡派,迁居贝贡村教书,凭儒业传家,子孙兴旺”。

贝贡村孔姓彝族与孔子的渊源,主要是依据山东曲阜衍圣公七十三代孙孔庆镕撰著的《云南临安府通海县支谱序》。据孔庆镕所述,“临安府支四十七世祖讳传公随徽宗南渡,寄居衢州,传至五十世祖讳撝公,迁居江南句容县。五十三世祖讳漾公,由句容入滇。溯其渊源,系中兴祖以后分支,实属我宗嫡派。”然数百年间,孔氏源流盘根错节,曲折迷离,错综复杂。据说孔姓彝族的先祖于明代中叶为避战乱进入云南,改姓为普,隐名埋姓混居于云南临安一带的彝族区域约二百五十多年,并与当地彝族通婚联姻,直到清代乾隆中后期才又恢复孔姓。至今,滇南的彝族中仍有“孔普二姓是一家”的说法。

建水官厅镇有一个叫“大凹子”的自然村,也是一个孔姓彝族村。在村旁的山林里,有三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孔氏祖坟,并有墓志铭。其中始祖孔厚墓的《族谱明辨纪略》上记载,孔姓始祖孔厚(字载物),祖籍山东,南京应天府人,因乡试考中被举荐到贵州普安州做官,为避战乱,改为普姓,隐姓埋名于云南临安,后流离辗转到官厅大凹子,为官厅“纳楼茶甸副长官司署”的彝族土司接纳而定居于此,并娶了当地彝族孙氏,生子孔一德(即大凹子孔氏二世祖)。孔一德娶当地彝族赵氏,生有七子,云南临安一带的孔姓彝族,就这样繁衍开来。明清以来数百年间,建水、石屏一带的孔姓彝族都到大凹子祭祖,并对自己为孔子后裔的身份坚信不疑。而贝贡村的老人们也谈到,他们认同大凹子孔姓彝族先祖,也到大凹子祭祖。

孔氏宗祠

老民居照壁

由于交通不便,地理阻隔,贝贡村得以安静地偏居于建水西北的角落里。从西庄镇政府所在地到贝贡村的30多公里乡村公路,虽然路窄弯多,但路面已经硬化,一路上田园风光、山势错落、绿树掩映。过了他广村委会,沿着山路进去大约四、五公里,绕过一个山角即可看见贝贡村。村落背靠青山,坐落于一个山凹的坡地两侧,清幽静谧,错落有致。

贝贡村口有一片略为宽敞的场地,场地上方便是在原址上新修建的孔氏家庙。孔氏家庙背后和两侧是沿坡布局、层叠而上、鳞次栉比的贝贡老村子。由于孔氏家庙刚建不久,建筑材料都还很新,加上建筑风格也不一样,在一堆土黄色的破旧老民居中显得格外扎眼,看上去总觉得有些不协调。贝贡村的老房子主要集中在靠孔氏家庙这一侧的山坡上,剥落的土墙黄中透着暗红,与黑灰的黛瓦相衬,尽显云南山村特有的色调。村子坐落在坡地上,村道自然也就狭窄崎岖,坡坎相连。站在老村子半坡的村道上望去,对面不远处的小山包上也有不少民居,大多是后来从老村子搬过去的村民们修建的,在用材和布局上与老村子相比显得杂乱无章,毫无特色。

我们到贝贡村后,村长带我们去看的第一户大户人家的宅院,虽不完整,但总的说保存还算完好。该民宅始建于民国初年,其主人孔升安在当地颇有名气。房屋坐北朝南,石脚青砖、拱门石阶、拐弯抹角、庭院叠进,楼层也比一般的要高大,整个建筑的格局很特别,有点中西结合的味道,只是据说位置选得不太合适。贝贡村老民居的主建筑大多为云南农村最常见的三坊一照壁的结构,但由于建在斜坡地上,各家各户又因地势和面积而有所不同,尤其是主建筑外围的附属建筑,灵活多样,大小不一,各有特点。遗憾的是除了少数几家保存较为完好以外,许多老民居已残缺不全,只能从保留的地基和残垣断壁的格局中,一窥当年的恢宏气派。也许是孔氏文化的熏陶,从整体上看,贝贡村的老民居建筑已摆脱了彝族传统的土掌房格局,形成了汉族青瓦粉墙、雕梁画栋的风格。

老宅前院

精美的屋檐

精雕细刻的古建筑构件

在贝贡村的老民居建筑中,最令大家感叹的是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刻绘画。这些老建筑历经沧桑,当年的装饰已陈旧褪色,但不少老宅的房檐下、板壁间、柱础上、门基边,随处可见精美的雕刻和生动的绘画。“鲤鱼龙门”、“双凤朝阳”、“八仙拱寿”、“五喜临门”、“送财童子”、“狮滚绣球”,精雕细刻、流金溢彩,无不彰显着昔日的华贵与气派。尤其是那些玲珑生动的石雕,手法细腻,工艺精巧,内容丰富,神采奕奕,每一个图案都蕴涵着特定的文化含义,无一不是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贝贡村的建筑材料大多是人背马驮从外地运进来的,村里有一条不寻常的小路,据说是到石屏的一条马帮通道,由于马帮常年驮运货物通过,路边低矮的房檐常被蹭坏,于是人们便用石头凿出凸凹起伏的瓦檐,镶在路边的屋顶边缘,既美观协调,又耐蹭不易损坏。

贝贡村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底蕴也较为厚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贝贡烟盒舞。贝贡烟盒舞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对传统的彝族烟盒舞逐步改良而形成的,其舞蹈有“正弦”“杂弦”之分。正弦又称“母弦”、“娘弦”,是烟盒舞基础的舞蹈套路。杂弦也称“子弦”,是在正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舞蹈,有情绪舞、情节舞、技巧舞三类,内容涵盖贝贡村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了欢快热烈的集体舞,摹仿动植物形态和生活片段的表演性舞蹈小品,如表现劳动生活的“哑巴砍柴”、“哑巴拿鱼”,模拟动物的“鹭鸶拿鱼”、“猴子掰包谷”、“鸽子学飞”,显示技巧的“滚松得”、“苍蝇搓脚”、“仙人搭桥”等。贝贡烟盒舞的表演一般都有简单的情节,开始先跳“三步弦”,然后根据情节表演,其中有许多优美的舞姿和造型,调度复杂,包含了不少高难度的技巧。贝贡烟盒舞的图形变化也很有特色,除一般的圈舞外,有丰富多彩的穿花图形变化和组合,舞蹈和图形变化配合巧妙和谐。

目前,贝贡还是一个未开发的古村落,村里没有像样的道路,残破的老民居也尚未修复,完全不具备旅游开发的条件。尤其是许多民居老宅已人去楼空,屋里尘埃蛛网,院内荒草丛生,没有炊烟人影,没有鸡鸣狗叫,幽暗寂静、死气沉沉,只有执着的燕儿还不离不弃地守在屋檐下,维系着老屋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贝贡村于2014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应该是活态文化的保护。一个村庄没有了人就失去了生机,一个建筑失去了人气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贝贡村目前面临的村落空心化和老宅无人化的现实,是当今城镇化背景下诸多传统村落面临的普遍问题。

转角楼口

大门基石上的石雕

用石头凿出的瓦檐

对于贝贡这样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除了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外,关键是要找到一条持续发展的路子。依托本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是保护传统村落最根本的物质基础。从目前来看,充分利用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不失为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子。就贝贡而言,首先要纳入石屏、建水“一湖两城”历史文化遗产廊道保护体系框架,统筹规划,改善到贝贡的交通条件,改变贝贡偏居一隅的不利局面;其次要优化村子周边的自然环境,规划整治村容村道,打造一个幽雅清净的自然人文环境;第三要通过多种渠道投资修复老民居建筑,并利用这些老民居发展适合休闲度假的农家乐或农家客栈,同时组织开发具有贝贡特色的彝族烟盒舞表演。尽管今天的贝贡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但它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潜质与资源,目前村里也正在考虑由农业向旅游业转型,我们希望能早一天看到一个焕然一新的贝贡村。

人去楼空的老宅

宅院外墙

猜你喜欢
孔氏烟盒彝族
你坐在阳光最好的位置
彝族海菜腔
孔氏家学
孔氏家风与干部修身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用烟盒做一架小飞机
三十年来的孔氏南宗研究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烟盒博物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