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03 22:13隋桂凤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校本劳动育人

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工程”是目前国家针对中小学校长开展的最高端培训。2014年,教育部从全国遴选了64名中小学校长,举办了首届“名校长领航班”,旨在促进校长创新实践,引领区域乃至全国教育发展,提升教育思想引领能力,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家型校长。2015年12月28、29日,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工程”专家团和名校长领航班学员来到黑龙江省,为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隋桂凤校长工作室授牌,并走进学校深入了解立新实验小学“劳动育人”办学特色,并给予论证指导。

为什么要提“劳动教育”——“新劳动教育“的价值思考

2015年5月,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指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2015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少代会上面向全体少年儿童代表强调:“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并对广大少年儿童提出了“争当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小标兵”的殷切期望。2015年7月20日,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国家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用三至五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这表明党和国家对新时期加强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此,《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媒体相继展开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访谈和大讨论。《人民教育》2015年第22期用了较大篇幅以《立新实小:劳动为教育开新路》为题详细报道了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的“劳动育人”办学特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能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智力品格,劳动教育能促进个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兴趣。”

国际上热议的21世纪人的素养主要有3大类:一是学习与创新素养,二是数字化素养,三是职业和生活技能。人的综合素养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是人格素养。健全的人格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非常重要。劳动教育是健康人格形成的有效载体。新劳动教育有利于开发社交智力。劳动实践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树立平等观念,克服人际关系障碍,维护心理健康。

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新劳动教育理念是根植于学校半个多世纪劳动育人实践基础上的,是相对于传统劳动教育提出的面向新时期的劳动教育理念。进入21世纪,我们的目光早已不停留在劳动创造经济价值、劳动培养技能技艺上,而是将目光落在了人的生命成长和未来生活需要的层面上。从“劳动教育”到“新劳动教育”的过程是传承与发展的过程。

什么是新劳动教育——“新劳动教育”的概念体系

从哲学的角度看,劳动是主体、客体和意义的内涵集成体。主体指“人”,客体指“客观世界”,意义即指“做什么”“为什么做”“价值是什么”。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其中“唯一”就是说,除了“劳动”再没有其他的路。在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概念,它又被赋予了社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主要是从全面育人的功能上讲的,它是常规劳动和创新劳动的统一,是劳动和现代技术的统合。因此,基于对劳动内涵的思考,我们认为:凡是通过人的器官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是劳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以及新型农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劳动方式的转变,劳动工具变化了,劳动的内涵更丰富了,外延更广阔了。由此,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功能都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于是,我们提出一个新概念:“新劳动教育”。 “新劳动教育”是基于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提出的,是基于学校半个多世纪的劳动教育实践而提出的,就是要以新的劳动教育方式体现劳动教育新内涵。

新劳动教育:即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运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育人活动。其中既包含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也包括劳动教育对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还包括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核心地位,即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同时,“新劳动教育”还是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在充分的实践体验过程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

1.新劳动教育观。

首先,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观。它面向人的成长需要、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未来的职业需要,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预设性的育人观念。其次,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观。独立生存、自我需要的满足,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的普遍提升是新劳动教育的目标,因此它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是一种突出个性化培养的教育观。学生作为个体独立的人是有独特需求和个性主张的,人的潜能、发展取向以及兴趣爱好都决定着教育效果。新劳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形式与方法都要更加丰富、更加灵活,为因材施教提供保障。最后,是一种体现自主的教育观。新劳动教育强调学习兴趣、动机的自发性,也就是要由内而外的,是自需而不是他需。

2.新劳动教育总目标。

学校提倡“立学焕新,打好人生底色”,即以学而立,出新创新,为美好人生奠基。学活的知识,练生存的技能,悟生命的意义。“新劳动教育”以劳育为载体,以实践品质的培养为核心,以儿童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教育方式,创设多元立体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实现人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3.新劳动教育具体目标。

其一是劳动自治,即通过劳动满足自我成长的需要。其中包括能够完成自我服务的生活自治,能够主动自觉有方法的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自治,能够参与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工作并发挥作用的管理自治。学生在“劳动自治”的过程中体验劳动带来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其二是劳动逸美,即通过劳动培养对美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劳动创造美”“劳动者是最美的人”等德育思想的渗透,还包括对人的自身及世界的美学认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达到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的思想境界,丰富并完善自身的人文修养,有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美的人,在举止言谈、神态气质等方面悦己也悦人,同时具备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其三是劳动焕新,即通过劳动培养创新创造的品质。其中既包括活动中闪现的灵感,也包括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还包括创新思维方式和有主题的探索与研究。

劳动自治、劳动逸美、劳动焕新共同支撑起了“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内容和途径。三个支点的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便会在学生、教师、校园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一种植根于立新的人文气质,引领人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这便形成了立新的劳动文化。

如何开展新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运作

学校“劳动育人”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从解决校本课程研制问题的角度,从校本课程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入手,立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生命成长,开发与之适应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运用“问题意识”和“实践哲学”两个思想方法,沿着“问题—研究—实践—反思”的程序和框架,从问题出发,研究现实,面向发展,针对需要,开拓创新。具体地说,建构三个科学体系:

1.建构了“一本三宗”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体系。

“一本”指以生活教育为本,“三宗”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遵循陶行知先生“尊重天性,启迪灵性,诱发悟性,激发创造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对小学生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双手和大脑,解放双眼和口,解放时间和空间,最终解放学生的创造力。

2.构建了以“三级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级即指以劳动认知为核心的基础课程,以劳动体验为核心的拓展课程,以劳动创造为核心的创意课程。基础课程包括以培养学生生活技能为主的自我服务课,以校园岗位实践为主的校园实践课,以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主的家庭体验课,以走进社会、参观学习、开拓视野为主的社会实践课;拓展课程包括以在“六园”中观察研究为主的基地观察课,在“六室”中进行的技能训练课,以其他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为主的学科渗透课;创意课程包括以劳动科研、劳动创新为主题的科技实验课和班班有内容,班班有特色的班级创意课,以经贸领域初探为内容的“小小商学院”活动课。共计10门校本课程。

3.构建了以“新劳动教育”为核心的实施运作体系。

新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运作始终秉承“本土化”原则,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学习方式以及师资队伍、软硬件配备等都从学情、校情出发,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应立新发展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模式。

自上而下,形成管理体系

学校的校本课程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严密的管理系统。由一位副校长主抓劳动教育的全面工作,实行主任问责制、首席教师负责制,分4类管理,制定《一日常规》,对各类校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实行月考核制,从教师的教学、教研、学生学习成果等诸多方面进行监督,使教师明确感觉到学校对于校本课程教学的重视,以确保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因地制宜,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和学校的基础设施能否承载有着密切的关系,每年投入资金,修缮、改建活动园区。经过不断建设,学校的劳动教育基地从一开始的由“红领巾饲养场”、农作物园和小果园组成的劳动基地逐渐的发展变化为现在的“六园”“六室”“两院”,以及与中国少年科学院联合建设的科技实验室和科技阅览室,再配合市图书馆、军用飞机场、造纸厂、居民社区、驻军部队、果蔬基地等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一个覆盖面广、多元立体的劳动教育基地。

由内而外,招贤与培训并重

开设校本课程,学校原有的教师队伍已远远不能满足课程需要。为此学校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在原有教师中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使之能尽快适应校本课程的需要。另一方面则面向社会招聘专业人才,充实到校本课程教学的一线。另外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聘请校外辅导员进班授课。学校现有专职劳动教师6人,兼职教师45人,外聘教师50人。近两年,学校与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合作提档升级校外辅导员质量,聘请农林、园艺等教授、讲师12人。

形式多样,合理安排课时

在三级劳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我们首先解决的便是课时问题。在开齐开满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将基地观察课、技能训练课和班级创意课排入课程表,每周一节或隔周一节,由专职劳动教师任教;自我服务课和家庭体验课则安排学生在家庭中完成,日常内容周评,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大比武”活动,进行整体评价;而科技实验课、校园实践课则采取主题研究或学生社团活动的方式进行,成果评定则以课题论证材料、结题报告或岗位实践记实材料为准;社会实践课则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所有参加社会实践的班级停课一天或半天,集中活动或训练。多种学习方式的合理搭配既分散了课时压力,又满足了学生需求,确保了三级校本课程的均衡发展。

“五花”认定,建立科学评价

学校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人为本确定了“五好”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好体格、好品行、好习惯、好能力、好趋势”。而“五好”目标分解到低、中、高三个学段则各有侧重,一、二年级侧重“好习惯”的养成,三、四年级侧重“好能力”的培养,五、六年级侧重“好趋势”的引导,“好体格”与“好品行”的培养则贯穿始终。与育人目标相一致的是学校制定了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为目地的评价标准――《“立学焕新 百花竞春”学生评价体系》,利用立新校园百花争春的自然环境,把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火鹤、刺梅、三角梅、丁香、杏花作为奖励学生成长进步的标志,每做“一好”就授与相对应的一种花朵,以花朵的花瓣或花萼的数量来区别,营造一个学生成长的“百花园”。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校本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热爱劳动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