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视角下的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行为研究

2016-03-02 06:57胡剑
中国总会计师 2015年7期
关键词:财务视角小微企业

胡剑

摘要:近年来,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中央决策层面。但作为绝大多数依附于大企业传统的代工和劳动密集型县域小微企业,仍然明显感觉到县域经济资金持续外流,资金供求矛盾仍然突出,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大多小微企业面临着大型企业转嫁资金紧张,金融机构转嫁贷款基准利率下降预期收益减少的矛盾;另一方面,众多小企业还要面临着从基础能源到生产原材料,从市场资金到劳动力等成本价格的不断上涨。本文以YB市72户县域小微企业为样本,对当前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困境以及企业融资行为变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财务视角 小微企业 融资行为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既具有国际难题的普遍特征,也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不仅和企业实际收益严重脱节,高成本资金产生的债务甚至会把风险最终传递给金融机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YB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主要特征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涛声依旧”

从2014年以来,央行虽然已经连续下调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但由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上限已经完全放开,加上县域经济资金持续外流,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严重的不对等,有的金融机构甚至采取提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逆向操作弥补预期收益的下降等多种因素叠加,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旧没有明显改善,民间借贷、社会融资和所谓内部集资再度成为许多县域小微企业维持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的主要手段。对长期处于资金供求矛盾紧张下的经济欠发达县域小微企业,为了解决经济增长和就业等矛盾,许多地方政府也只有在被动认可下,其融资手段和融资行为都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

(二)融资链拉长导致价格居高不下

2013年以来,在市场资金供求矛盾不断加剧大背景拉动下,各地民间投融资理财机构呈现井喷式的迅速增长发展态势。许多小微企业,融资链明显拉长,“银行机构→投融资中介机构→小微企业”已经成为企业市场资金供求主要资金链,导致融资价格不断攀升。然而到了2013年,随着整体经济增长趋势明显放缓,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开发商和购房观望群体的时间较量已经演变成为价格和成本的较量,难以持续承受高成本负债的许多开发商和企业的偿债能力迅速下降,导致许多投融资中介机构的资金链开始出现断裂,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剧。

(三)市场主体增多加大资金供求矛盾

调查显示,2014年底,YB市在册企业达3.01万户,注册资本1184.87亿元,同比增长57.3%、21.95%。一是民营企业2.56万户,出资者人数4.4万人,雇工人数20万人,注册资本783亿元,注册资金82亿元,当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50亿元,占GDP比重达58%。二是YB在册个体户18.48万户,注册资金81.63亿元,从业人员30.5万人。三是2014年底,YB市农民专业合作社2988户,成员总数4.2万人,资金总额达62亿元。四是2014年,YB当年新增企业4710户,注册资本179.93亿元,同比增长45.12%、106.36%。其中新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34户,注册资本75.83亿元;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数1.32万户,资金达到13.4亿元。

(四)优势企业的融资议价能力有所提高

调查显示,近年来大多优势小微企业的融资议价能力明显提高,成为金融机构竞争的优质客户。例如,YB某优势小企业。2014年6月初该公司与农村商业银行签订了4000万元的贷款意向协议书,农商行承诺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从规定的上浮80%下降执行上浮30%的优惠。几天后该公司单方撤销了同农商行的贷款协议,同工商银行正式签订了4000万元的贷款合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下降到10%。再如,YB某小企业不仅有长期稳定的生产经营和利润收益,也有比较优质的房地产。原有银行贷款1740万元,但由于难以忍受不断上涨的贷款利率,企业以房地产做集资抵押,集资年利率12%,并且按月支付员工利息。企业360多名员工全部参加了集资,迅速用集资款项全部偿清了银行贷款。

二、县域小微企业融资行为的主要变化

(一)企业融资的银行贷款比重有所下降

抽样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底,72户样本企业的银行贷款余额49362万元,和年初相比减少7950万元,下降13.87%。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总额的37.4%,所占比重比年初下降12.81个百分点。在银行贷款比重下降的同时,企业异地贷款有所增长。2014年底,72户企业中有27户企业和外地银行机构长期存在信贷关系,有11户企业今年和外地银行新建立了信贷关系,27户企业的异地贷款余额为11720万元,占全部银行贷款的23.74%,同比增加3.19个百分点。调查显示,今年以来样本企业银行贷款满足率为33.75%,同比下降7.92个百分点。

(二)融资结构现状折射融资形式变化

调查显示,由于信贷资金供求矛盾长期严重,目前县域小微企业资金来源渠道结构主要有银行贷款、银行票据性融资、预收及应付款、企业自有资金、企业内部集资等。2014年底,调查的72户县域小微企业上述五项资金来源所占全部资金来源比重分别为37.4%、14.7%、10.2%、17.3%、20.4%。其中企业所谓内部集资,实际上已经成为社会集资比年初增加了12.9个百分点,应付款项比年初增加9.26个百分点。融资结构折射融资行为变化。资金需求是县域小微企业寻求其他形式融资的主要动因,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小微企业,市场行为迫使更多的县域小微企业在融资手段和方式方面不断变化,在融资行为变化的同时,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也在逐步暴露。

(三)企业内部集资方式呈现多样化

在被调查的72户企业中,有59户企业存在不同形式的内部集资。内部集资比年初增加12.9个百分点,并且集资形式呈现多样化。比较普遍的是临时性集资,期限大多1年,到期后企业以略高于银行贷款利息支付职工,一般年利率为10%到15%。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大多企业到期有能力支付利息,无力支付本金而采取本金反复延期,形成长期集资。此外还有入股型集资,职工向企业缴纳股金,企业每年向职工支付一次利息,企业不退还股本,但是可以在企业内部转让。还有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招工型集资,企业招录工人时,规定每人缴纳3000元-10000元不等的保证金,企业根据年度核算效益支付红利。

(四)企业民间融资行为几个突出表现

对更多的县域小微企业,由于银行贷款利率水平持续走高,导致许多小微企业被动采取手段吸收筹集社会资金,企业集资行为中的“四化”倾向比较突出。一是短期集资长期化。县域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稳定性较差,大多企业在集资到期后只能按期偿还集资利息而无力偿还集资本金,反复将集资本金进行延期,使得原本名义上的短期集资成为长期集资。二是内部集资社会化。由于企业集资利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在地方政府的认可下,其集资范围实际上已经从内部集资演变为社会集资。三是固定利率变动化。近年来许多企业的集资约定利率从原本比较普遍的固定利率集资变成了变动利率的集资模式。

三、小微企业融资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相互拖欠情况有进一步加剧趋势

调查的72户小微企业,几乎全部存在拖欠其他企业和被其他企业拖欠的行为。2014年底,拖欠其他企业款项合计为7276万元,被其他企业拖欠款项为10392万元。县域小微企业被大企业拖欠情况更为突出,72户样本企业被大企业拖欠款项为7933万元,占全部被拖欠款项的76.34%。大多企业认为,目前小微企业正常需求的流动资金并不多,通过少量贷款、自筹和集资完全能够解决。但是企业生产经营最怕的就是拖欠。一家原来被银行评定为AAA级信用的小企业,由于150万元货款被拖欠多年,最后企业无法正常生产,被迫关闭停止生产经营。

(二)大企业向小微企业转嫁资金紧张矛盾

调查显示,随着市场资金供求矛盾的不断加剧,许多大企业也开始逐步面临资金短缺的尴尬困境。由于大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资金紧张转嫁的手段也比较多。一是硬性拖欠明显增加。今年以来样本企业被大企业拖欠明显增加,占全部被拖欠款项的76.34%。二是远期支付明显增加。2014年以来,银行承兑汇票已经成为大企业向小企业支付的主要工具,样本企业当年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平均占应收款项的71.8%,同比提高21.6个百分点。三是对小微企业产成品硬性压价。由于大多小微企业缺乏市场议价能力,被大企业压价已经屡见不鲜。四是硬性挤占小微企业资金。大企业通过提高预付款比例等手段硬性挤占小微企业资金,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资金紧张矛盾加剧。

(三)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偏高

对12家金融机构的调查发现,2014年实际执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平均达到62.41%,贷款年利率水平平均已经逼近10%。有73.9%的企业认为目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水平明显偏高,和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收益水平不相适应。尤其是许多地方性金融机构,传统僵化的贷款利率定价方式,偏高的贷款利率水平,如果再加上企业办理抵押登记的各项行政费用,目前小微企业贷款综合成本已经逼近20%。有67.2%的企业认为,由于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近年来市场对生产性企业原材料和产品价格的不断修正,企业生产经营的利润水平有所降低,加上银行贷款利率水平居高不下,大多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下降。

(四)民营企业个人名义贷款有所增加

由于绝大多数小微企业属于民营企业。在最近一项调查中发现,目前大多银行机构的信贷部门都大致划分为“公司信贷部”和“个人信贷部”两个部门,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企业办理贷款业务显然应当在“公司信贷部”办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企业本身信用资质偏低和办理企业贷款手续较多等原因,许多民营企业对生产经营季节性所急需的流动资金,采取以民营企业主个人、家属名义或个人资产作抵押的方式向银行申请个人贷款。调查发现,目前民营企业以个人名义办理贷款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近年来明显增加,而银行机构以违反规定提供方便争拉客户也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境比较突出

绝大多数样本企业认为,近年来宏观经济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间接影响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一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销售下滑、存货和应收账款两项资金明显增加。二是下游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相互拖欠增加较快。三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大多处于严重短缺状况,大多企业的短期支付能力和盈利水平有所下降。四是企业的财务成本、环保成本、原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有所上升。五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市场预期信心大多有下降趋势。六是大多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偏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七是企业整体税赋负担较重,往往要承受比大企业更多的税赋压力。

(二)许多企业的支付能力明显不足

2014年底,调查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流动比率和资产速动比率两项流动性指标关键分别为113.4%和91.9%,和企业会计制度意义上的相对合理指标比较分别偏低了86.6和8.1个百分点,直接反映出小微企业整体的短期支付能力和即期支付能力开始明显不足。影响企业短期和即期支付能力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一是小微企业面临生产经营成本和融资成本增高等多重压力。二是市场资金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三是相互拖欠导致企业资金回笼缓慢,各项应收账款过快增长。

(三)企业整体的赢利能力有所回落

2014年底,样本企业平均资本金利润率为5.09%,和同期的银行贷款平均年利率水平9.72%相比偏低4.63个百分点,即使和目前民间借贷平均利率水平相比也明显偏低。这个指标直接反映出大多企业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水平,指标偏低会直接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挫伤投资的积极性。因此,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提高企业赢利水平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调查发现,一是大多企业有效资产明显偏低,账面资产和实际资产相差有一定的差异性。二是企业货币资金占比不足,样本企业的货币资金占全部流动资产比例仅有16.04%。三是应收账款和存货增长较快,样本企业2014年底应收账款和存货分别增长21.5%和26.7%,其他应收账款增长高达23.9%。四是企业负债率整体水平增加值得关注。

(四)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许多样本企业认为,现代文明社会,企业纳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相互依法办事,诚实守信,这实质本身就是一种默认契约。尤其是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质量和水平都有待提高。一是企业贷款抵押登记中间环节和成本居高不下,部分相关政府部门和中介服务机构受自身利益驱动,对贷款抵押物的各项评估、办证、登记等环节手续仍然偏多,中介的各项费用仍然居高不下,中介部门的不规范行为仍然存在。二是目前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约束严重失衡,其对企业行为的约束非常刚性,而对政府部门的行为约束比较弹性。三是管理和服务严重脱节。目前仍然存在有关部门对企业只重视执法管理、缴纳各种税费,不重视政府服务。四是企业生产经营等各种经济活动活动需要在相关部门办理的各种手续等程序偏多、收费偏重、效率偏低,服务水平不高,企业实际支付的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五、改善县域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普惠制金融支持小微企业

金融机构小额贷款是国内外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针对小微企业、农村中低收入群体从事种养殖业生产发展项目的一项普惠制金融服务,也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最基本的体现。小额贷款对解决小微企业、农户生产资金需求,尤其是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逐步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配置,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等,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已经列入中央农村金融改革政策之中。当前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缺乏符合实际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普惠制金融服务的缺陷,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化联动的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会逐步显露,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迫在眉睫。

(二)采取综合手段治理相互拖欠

抽样调查测算显示,如果解决大企业拖欠县域小微企业问题,仅仅是72户样本企业就将会新增资金7000多万元。恶性的拖欠严重影响了县域小微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降低了企业生产效率。因此建议,一是深入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信用经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和其市场化程度明显呈现正相关。在推进市场化进程中,要通过大力开展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优化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信用环境,发挥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被严重拖欠问题。二是大企业应当从塑造“诚信企业”形象的高度,制定还款计划,限制拖欠金额,将其年利润、年销售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偿还拖欠资金,逐步解决大型企业拖欠问题。三是要防止、限制和减少县域小微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对长期发生拖欠行为的企业,银行和企业主管部门要降低该企业的信用等级,使得不讲信用的企业多方面受到制裁。

(三)鼓励和发展多层次的融资担保体系

一是有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健全和发展县域民营融资担保机构,充分发挥近年来民间资金丰富活跃等多种优势,鼓励和创新县域民营融资担保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二是要分层次建立专业信用担保体系。在实行财政分级管理体制下,各区县安排财政支出时,可按一定比例提取小企业发展基金,或由财政和银行共同出资组建,还可以通过社会集资、发行债券、股票等形式扩充基金。三是鼓励县域小微企业组建联合信用担保共同体,实行股份制,按担保比例和额度收取一定手续费。这些担保机构既有政府支持,又能通过投资和资金运作等经营手段谋求自身发展,为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代偿风险和保证自身生存积累必要的资金,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担保体系,实现小微企业融资多元化。

(四)构建和扶持县域融资服务体系

从成本、风险和效率的角度出发,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有着不同的服务定位,与经济的多层次相对应,金融机构体系也应是多层次的。要推动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的转变,发展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县域微型金融服务体系。一是要在政策上支持县域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二是县域金融机构要积极进行小微企业融资制度创新,引导不同企业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增加获得信贷资金的机会。三是县域金融机构要深刻认识到,既使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信贷的存量已经相当庞大,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增量投入,就不可能有效地调动存量结构的改变。四是要鼓励小微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产权重组,扩大投资领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允许地方政府或小微企业通过发行地方债券进行融资。五是县域金融机构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利用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再贴现工具,加快企业资金周转。

(五)进一步活跃县域资本市场

企业融资向多元化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从采集的县域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显示,目前大多企业存在资金流动性严重不足,企业资产变现能力低下的现状,许多企业长期处于临时性流动资金资金严重不足的局面,虽然具有各种形态的资产,但是其资产的变现水平非常低下,即使企业在急需临时性资金想把一部分资产变现也无能为力。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本身就是一个地方市场化经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完善县域资本市场机制,活跃县域资本市场,提高小微企业资产变现水平,增加企业流动资金获得的渠道。另一方面,活跃县域地方债券市场。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县域经济,由于小微企业自我积累十分有限,还没有能力完全依靠自筹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可以考虑结合当前地方民间资金比较丰富的特点,发行地方小企业短期债券,规定一定的比例、一定的利率、一定的发行范围,获得资金用于地方小微企业短期专项基金,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临时性资金需求。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宜宾市中心支行)

猜你喜欢
财务视角小微企业
基于财务视角的科研院所内控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财务视角的英国脱欧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分析
行为财务理论对公司理财所起的启示探讨
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营改增”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分析
小微企业中员工激励制度及流失管理
基于财务视角的运费纳税处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