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转型期的高校财务管理转型

2016-03-02 06:51劳富顺李春霞等
中国总会计师 2015年8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转型高校

劳富顺+李春霞等

摘要: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使得高校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对高校财务运行产生深刻的影响,客观上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也要转型,以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本文在剖析社会转型对高校财务运行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指出现行财务管理与社会转型不相适应,提出了高校财务管理转型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高校 财务管理 转型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我国正步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发展将面临新的问题,面对新的发展趋势,需采取新的发展策略。社会转型的各种特征和政策选择必将对高校财务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客观上要求高校财务管理要及时转型,以适应社会转型的新形势。社会转型对于各个领域都是一个崭新而庞大的研究课题,财务管理同样如此。

一、社会转型对高校财务运行的影响

(一)人口拐点的影响

随着人口红利的释放,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轮规模扩张,各高校纷纷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相应地,收支规模逐年增长,高校开始举债发展,也形成了较大的债务规模。但是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社会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2013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之后几年高考报名人数急剧下降。根据教育部数据,201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15万,录取率为75%。从宏观视角审视,此时发生的招生拐点和我国人口红利拐点基本近似,高等教育招生适龄人口不断下跌的趋势已经形成,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生源形势扭转的全新挑战,高校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模式必将因此发生根本性转变。高校在生源形势趋紧的预期下,会遏制规模扩张的意愿,保持一定的办学规模,重心转向内涵式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收入规模基本保持稳定,但资金需求会随着对提高办学质量的投入不断增加,而有些在规模扩张时期背负大额债务的高校还需要在收入中挤出还本付息的资金,收支压力将更大。

(二)经济转型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环境下,伴随着我国改革红利、人口红利的释放,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央政府也采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近五年,我国货币供应总量M2由47.5万亿元增长到120万亿元,增长率高达153%,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如期实现教育经费投入达到GDP比重4%的目标,近几年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也使得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较快增长。随着我国步入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经济增速放缓,新一届政府也明确表示不会采取强刺激政策,货币政策更加稳健,避免超发货币。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虽然国家还会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但在财政收入整体趋紧的情况下,也很难保持原来的增长速度。作为以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渠道的高校,在收入增速放缓和支出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校的财务状况将逐步进入平衡趋紧的阶段,更加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近几年,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过程中,各地方财政部门先后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改革措施,对高校资金运行的程序、方式和效率都带来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影响,提出更高的要求。2014年开始实施的高校会计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高校会计信息的质量,实现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提供更加有效的衔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改革目标,未来财政体制改革将在预算管理制度、财政投入方向、资金使用规范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要求高校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和高效化。而新一届政府依法治国形成的新常态,客观上要求财务制度建设更加规范、严密,制度执行更加到位、严格,财务监管需要进一步拓宽和深入。

二、高校财务管理与社会转型的不适应性

(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地位弱化

决策参谋是财务基本职能之一,在企业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几乎所有重大决策都有财务参与。但高校财务在学校重大决策和日常管理中的地位严重弱化,甚至缺失,很多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管理工作往往忽略经济规律,不考虑经济效益,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和财务分析,忽视财务管理的决策参谋作用。究其原因,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高校属于非营利性机构,长期以来,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单纯追求社会效益和政府部门认同。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高校财务工作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导致财务管理职能长期没有用武之地;其二,高校领导基本上都是出身于教学管理部门或者从政府部门干部交流调配,即使是分管财务的副校长,也大部分没有经济专业背景或经济管理工作经验,他们大都精于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疏于经济思维。随着高校资金规模的扩张和资金来源渠道的不断丰富,政府财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也意识到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规模较大的高校设立总会计师的尝试,但至今还没有得到推广,效果并不明显;其三,高校缺乏高质量的财务管理人才和系统以及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不高。

(二)财务管理与学校发展战略规划脱节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校的事业发展需要资金保障,因此,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与财务管理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发展战略规划中都缺少财务管理方面的长远谋划,没有将实现战略规划的落实措施反映在财务管理上,诸如:为实现发展战略,资金如何筹措,资源如何合理配置,资金投入重点方向在哪里,财务管理制度和手段应提供保障等问题,都没有进行长远规划,导致高校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算小账、不算大账,管小钱、不管大钱”的短视行为。

(三)忽视效益与成本管理,缺乏风险意识

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高校作为非营利机构,财务运作追求收支平衡,形成了“有多少花多少”的资金管理习惯,忽视资金使用效率和投入成本。在资金宽松的环境下,其弊端并不明显。但随着高校逐步平衡趋紧的经济环境,收入趋于稳定,但支出需求却不断增长,资金效益和成本将越来越重要。而财政部门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资金绩效的管理不断加强,也要求高校重视资金使用效益和成本管理。

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大发展,很多高校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资金筹措和运用给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目前已存在着国家政策风险和财务筹资风险等财务管理风险,加强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和防范财务风险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十分重要的内容。但目前许多学校管理者在规模发展阶段形成了惯性思维,发展和投资盲目追求“高大全”,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结合实际投资、筹资,缺乏科学决策,缺乏事前可行性分析、事中过程控制和事后的收益评价和信息反馈。

三、高校财务管理转型的策略研究

(一)完善机制体制建设,创造有利于高校财务管理运行的良好环境

从组织机制上,政府有关部门应继续推进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在规模较大的高校设立专职的总会计师,而对规模较小的高校,也应选拔具备经济专业背景或经济管理经历的领导主管财务工作,保证高校财务管理队伍专业化,避免外行领导内行;从制度建设上,通过立法或者出台较高层次的规章制度,规范高校经济决策行为,明确各级领导在经济决策上的责权利,保证财务主管领导和财务部门的意见在学校经济决策中的独立性、权威性,发挥财务在经济决策中的参谋作用;建立经济决策追责制度,对重大经济决策失误,要坚决追究有关责任人。

(二)树立长远意识和风险意识,制定财务发展规划

在社会转型期,高校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高校管理者树立长远意识和风险意识,用超前意识、长远眼光提前谋划,做好风险预警和控制,才能抢占发展先机,避免困境和风险。高校事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应把财务管理作为重要的条件保障之一做出详尽的谋划,主要包括:为实现学校事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资金需求、资金筹措渠道、资金投入方向以及具体的财务管理保障措施等内容。通过财务规划,使得学校事业发展战略规划与财务规划有效衔接,避免学校制定的事业发展战略规划脱离实际能力范围,提前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同时,对财务进行长远规划,财务管理方向明确,目标一致,有利于减少学校经济决策的短期行为,促进财务管理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持和服务。

(三)创新财务管理手段,引导学校良性发展

高校财务管理应改变一味被动滞后的管理态势,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主动引导学校高效运行、良性发展。首先,在依法治国和财政管理日趋规范的大环境下,高校应进一步完善财务制度体系,通过制度手段,规范学校各项经济行为,明确经济责任,促进依法理财。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政策,发挥财务政策激励和引导的作用。例如: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可以起到激励先进、优化校内人力资源结构、控制人员成本的作用;通过资金分配政策,向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的重点院校和专业倾斜,可以引导资源向鼓励发展的专业流动,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通过发挥经济手段的杠杆作用,影响和制约各部门和教职工的行为,促进绩效管理,遏制不利于学校事业发展的行为。

(四)优化资源配置和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性资金(包括财政拨款、学费住宿费等非税收入),财政部门在财政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上逐渐改变以往“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方法,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效益,同时,高校内涵发展模式和资金需求的多元化也要求将有限的资源投入更有效益的地方。因此,高校应站在更高的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和面向更远的发展未来,综合考虑资源配置的方向,优化资金支出结构,使得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有利于培育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战略发展规划制定各方面的资源配置标准,比如:办学规模的规划、教职工的配置、教学条件的配置等,这些资源配置都与资金投入密切相关,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引导支出结构的优化,使得支出投入向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的方向倾斜;在具体的资金管理上,除了事中的支出审批外,要向事前和事后延伸,进一步夯实项目实施前的科学论证,开展项目竞争性立项,并推进重大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促进资金使用效益。

(五)加强财务队伍建设

高校现有财务队伍长期在“重核算、轻管理“的工作环境中成长,无论综合素质、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都不能完全适应今后的形势发展,财务管理转型必须要求管理队伍的转型。一方面,通过财务人员的自然更新换代,选聘更多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充实财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务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优化财务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培训和要求,除了专业的财务知识外,重点加强宏观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拓展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冷婷.关于财务管理转型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4(2).

[2]祝菊锋.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中国集体经济,2015(1).

[3]徐艺.浅谈财务管理在大学院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J].知识经济,2015(2).

[4]陈晓丽.新形势下医院发展环境与财务管理转型[J].医院管理论坛,2013(10).

[5]陈春玲.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转型需与经济转型同步[J].现代经济信息,2013(9).

[6]刘国辉.SLS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决策型转变研究[D].南华大学,2013.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期转型高校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社会转型期需要会说话的政府和官员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