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贸流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2016-03-02 12:36马伟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商贸共生流通

马伟

内容摘要:我国自成立自由贸易区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对我国商贸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逐渐成熟,我国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经济发展更为迅猛,带动了地区发展模式的有效形成,使我国地区经济在新的时代发展下产生了较大的转型和调整。共生效应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地区商贸流通发展指明了道路,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前行,因此,本文主要从经济学共生理论分析了商贸流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作用,以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 共生理论 商贸流通 地区经济

引言

我国自成立自由贸易区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对我国商贸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逐渐成熟,我国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经济发展更为猛烈,带动了地区发展模式的有效形成,使我国地区经济在新的时代发展下产生了较大的转型和调整。共生效应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地区商贸流通发展指明了道路,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前行,因此,本文主要从经济学共生理论分析了商贸流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作用,以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地区经济发展与商贸流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商贸流通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升,同时,地区经济发展也为商贸流通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产业主要包括零售、仓储、物流等产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均为商贸流通做出了较大贡献。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地区商贸流通直接关系着经济运行效益的提高,只有完善地区经济环境,采用有效的措施促进商贸流通的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经济学共生理论与地区经济的发展

共生理论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在1879年首次提出,其最先指不同种类的生物按照某种物质联系后的共同生活,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共生理论逐渐被运用于经济发展领域中。共生普遍存在于社会大体系中,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地区系统功能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持续供应模式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共生理论包含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分别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其中,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体和共生关系的最基本交换单位,而共生模式主要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以及能量互相转换的一种关系和信息交流的情况,共生环境则是指共生单元以外所用的影响因素的总和。所以,在共生理论模式的三个要素中,共生模式是其关键因素,共生单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共生环境是其发展的必要外部条件。地区经济作为整个共生系统的发展目标,既可以将其看作是共生单元,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共生单元的各个自然单位和经济单位,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自然要素相互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地区间相互影响也比较紧密,任何一个共生单元的变化均会使周围甚至整个地区经济发生相应的连锁变化。同时,地区经济发展中共生环境是受多方面影响的,其既包含完整的生态环境,也包含社会经济单元发展中形成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等。

虽然现代经济活动中可以通过劳动建立高度密集的产业,但是共生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之中,协同发展是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彼此发展的有机整合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注重差异化和独立化的发展,同时遵循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实施经济合作和分工处理。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是经济组织的结构形态,发展模式所呈现出来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组织特征和行为机制的综合体。基于共生理论下经济发展是各个元素通过功能整合和角色分工实现的共生发展,其针对的是地区内社会经济单元的差异化、不均衡及不对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通过区域发展做到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整个地区内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系统的共同发展,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共生理论在地区经济合作中的适用性分析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较难对地区经济合作的内涵达成共识,2014年杜庆霞等专家认为地区经济合作是经济横向发展、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而早在2007年冷志明等则认为地区经济合作是区域规划下地区分工的一种关系;而且,2012年黄小勇等专家认为地区经济合作是不同地区内外经济合作之间的横向联合。从这些方面来看,说明地区经济合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经济内容比较多,而共生理论作为群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研究复杂经济学之间物质交流、能量传导和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用于地区经济合作中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兼容性。另外,地区经济合作的关键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协调发展,也就是自然人之间的协调发展。经济组织、地区政府等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利益,在生产领域中实现生产要素的移动和重新配置而进行的经济协作活动。这种发展模式就是生态理论下一种较高层次的运行过程,所以地区经济合作的内容、目标和机理与共生理论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和适用性。

地区经济对商贸流通的保障分析

(一)资金周转保障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宗商品贸易流通前期资金投入力度比较大,这种形式就要求地区整体经济和金融环境的稳定,以为其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为其提供系统、持续的资金周转支持。而地区经济环境对于经济单元资金需求已经成为评价地区经济增长情况的重要指标,企业流动资金分布在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企业经营的运用质量和估量构成了支撑地区经济的运作和深化,是地区经济一体化调整的整体要素,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地区经济的发展要建立在整体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有整体地区环境为其提供相应的资金周转保障,才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贸易效率保障体系

贸易效益保证体系主要是地区经济发展中能够有效提升商品流通效率的一种发展模式,主要原因是在一个相对充满活力的地区经济环境中,商品流通周期和货物之间有着关键的因果关系,在此过程中商品流通周期缩短,相应的商品流通速率也缩短,流通周期和流通速度无疑是涉及货物达到率与资金回收率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这种模式发展下,繁荣地区经济环境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保证,以提高其贸易效率。另外,从经济制度方面来看,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商贸流通为其提供组织和秩序方面的正规手段,同时能够以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和行业公认的商贸流通规则实施经济活动,能够通过组织、秩序消除混乱的经济效益损失,这样就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商贸流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商品对资金流通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中流通经济的主要组成因素是信息、资金及商品本身和技术因素等,这些因素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经济发展中商品贸易流通的核心是商品,商品是在市场上通过各种形式交换各种劳务性产品,以各种消费资料、生产资料进行最优化配置,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的商品流通发展起步较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才得以发展的,比贸易交换功能更加能够体现商品流通的增值作用。同时,在贸易形势的发展中实物贸易是我国流通体系的主导结构成分,同时也是经济结构的主导结构成分,实物贸易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社会生产多样性的发展。目前,经济发展中“贸易-流通-经济”的发展传导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能够有效维持实体经济的运转。商贸流通更成为联系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能够提高流通性,降低流通成本,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另外,商品的互补性是构建区域商贸流通体系的关键因素,能够较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贸易壁垒问题,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区域经济的双向流通性,积极开发区域流通市场,实现区域内各类要素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体系,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与此同时,商品流通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资金的流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较多的资金流通是商品流通自由交换的一种重要保障。商品流通能够持续为区域经济输送新鲜的血液,在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品流通增值率、流通周期、费用率以及环节复杂程度等是流通网络发达程度和商品交易等需要特别注意的发展因素。目前全国性的城乡流通经济网络形式初步形成,但是,信息交流主体等结构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技术和信息对商贸经济的影响

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下,技术和信息是商贸流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联动力,技术设计和产品生产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流动性均有较大的区别。其中技术流通环节中生产背景与我国经济物流体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中物流体系难以承载的实体商品需要跨越地区贸易活动和城乡贸易活动来完成,而在此过程中将人力资源、脑力劳动置入流通经济循环中,这种形式是新兴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形式。同时在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中餐饮行业、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历史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其产业增值率比较高,其中以技术性流通贡献和知识贡献为主要动力,占据劳动力的很大一部分,这种形式的发展足以见证技术信息的地区流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另外,从目前世界信息和科技主导经济发展方向来看,传统资源消耗型经济的发展逐渐不适合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依赖于信息流通的建立,各个经济合作集团的发展同时也依赖于信息和技术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必将淘汰传统贸易流通环节中的劣质形式,逐渐实现信息化远程控制,形成物流、资源、商务谈判以及询价等各个环节的统一信息化管理,地区经济发展逐渐摆脱了孤立发展模式,同时信息流通的发展还解决了阻碍的技术因素在地区经济中的束缚作用。而且市场透明度因素以及制度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化,使信息技术贸易流通逐渐摆脱了辅助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商贸流通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流通体系的完善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前提,国民经济发展要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和消费是流通实施的桥梁。商贸流通体系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往来的关键渠道,是双方顺利销售的前提。因此,地区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区域经济产业价值的实现。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建立以现代市场流通体系为支撑的现代流通体系,使地区生产经营主体与其他相关部门和消费主体构建起重要的联系,提高地区经济的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最终建立地区双向流通商贸体系,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区域双向发展流通体系的建立,各个地区流通体系的对接是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矛盾比较突出,导致市场结构发展不平衡,制约地区经济的快速拓展,导致各个地区之间资本、技术及资源配置出现比较严重的不对称。区域之间商贸流通体系的建立对倡导一体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能够较好地促使区域之间的商贸进行信息交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统筹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策马前行提供有利条件。

商贸流通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般情况下地区商贸流通体系的形成除了市场力量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特定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地区经济的互补性、互动性、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推动以及公共服务职能的实施等,同时,地区经济发展的合作共赢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提升,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适应我国新常态经济的发展需求,当然,这一发展目标能够通过商贸流通模式得以实现。

(一)注重地区经济发展的互补共赢

商贸流通体系的经济内容包括消费品和物资流向广阔的地区市场,不同的地区市场上消费的产品各有不同,在商品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商品特点实现合作共赢式的发展理念。地区经济的商品必须存在较大的互补性,所以说地区商品的双向互动性是区域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立的前提条件,能够实现工业消费品、农副产品进城两条流通渠道的有效结合,发挥流通组织的中介作用,使商流、信息流及物流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互补性是区域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立的必要条件,一个区域内基本生活必需品不可能完全来自本区域内,其他区域的日用消费品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样地区与地区之间就形成较强烈的贸易互补,从而通过贸易互补建立双向商贸流通体系,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区域经济中滞留问题,而且还拉大了内需消费,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实现区域共赢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形成。

(二)加强流通联动发展机制的建设

在共生经济理论下地区经济与商贸流通协同发展主要是从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比如:我国西部、东部以及中部经济产业流通呈现阶梯化发展,这些地区之间的经济形势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将北上广、河南、甘肃以及青海地区作为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代表地区,可以发现,其地区经济环境对商贸流通的影响作用比较大。所以,要想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充实商贸流通环境的构建,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促进区域间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单元的发展,东西中部之间相互实施贸易交流,为商贸流通经济奠定下坚定的基础。

另外,制定系统化的企业、经济、流通联动发展机制,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相互交流平台。经济增长不是一个单独依靠流通发达程度的发展模式,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以及国民经济整体联动的作用,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北京地区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加突出的是技术的创新和科技的进步,而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则以金融为主要发展核心,所以说多元性的产业结构联动机制相对于北京地区来说发展比较差。这种情况下应在共生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合作共赢模式的拓展。同时,还应该制定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以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三)建立共生联动性制度平台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从我国中、西、东部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比较各个地区之间商贸流通的制度因素后不难发现,我国地区间商业和经济制度发展均比较完善的东部地区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比较滞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人文以及风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流通制度性平台的构建在其经济发展中也同样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我国东中部地区建立有大量的生产资料集散中心,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制度化平台的建立可以为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发展途径。

地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共生单元之间的差异划分一般建立在政策支持的体系基础之上,这对于一些多样化的地区经济则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我国地区经济组织主要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有限责任制企业经营为主,这些类型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多样化的发展形势寻求共生理论,其发展合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其在合作、发展中相关产业经济政策不能将所有的组织都囊括在经济范围内,需要有区分的将小微企业经济组织进行合理的划分发展,并且加强国企的监督机制作用,以积极引导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不同的企业还要实行不同的流通税率征收机制,并且将政府、企业以及流通产业均纳入到良性的合作轨道之中,促进地区经济和流通行业的共生经济发展,以便带动全国流通性经济效率的发展和提升,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融合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地区经济消费品市场相对比较完善,但是各个地区消费品市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必须实现区域间消费品市场的融合,同时根据各个地区实际的发展情况,完善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市场调整,利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先进的管理方式和销售技巧融入到各个地区的市场中,并建立完善的区域消费品市场双动机制,在市场主导下,以政府力量为引导积极建立城乡消费品市场的融合发展体系。在消费品流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地区消费品的流入问题。

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地区间消费品企业开始积极向外拓展市场,调动了各个地区居民的购买积极性,带动了消费市场的整体提升,拉动了内需消费。但是我国的区域差异比较大,在一些富裕的地区能够实现这样的发展模式,但是相对于一些贫困地区仍然得不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市场构建过程中必须要以市场为主体,以政府为辅助,实施合理调整,实现地区市场的完善,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商贸流通发展。

(五)在共生理论下节省地区交易成本

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是否能够实现自身利益、建立共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参与共生的企业是否能够努力寻找交易成本最小的模式发展运行合作,以便在此过程中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其中经济发展中交易费用是开发区内各个行业进行交易时都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在经济合作发展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是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从这方面来看,依据交易费用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中交易费用主要产生于市场交易过程中,企业发展中所节约的成本,相互之间存在的自愿使用、信息交流以及产品等方面都应建立密切的联系,这些都存在交易成本问题。而且在实际经营操作过程中,还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潜在风险,影响共生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种交易损失也是很难避免的。所以,区域在建立经济合作模式的过程中,要在共生理论模式下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机制,使共生单元内的经济消耗最小化,从而促使交易成本降低,提高经济效益。

结论

总而言之,在共生理论下商贸流通的建立与发展能够有效地完善地区经济的发展,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加大区域间经济交流和沟通,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完善各个地区经济、信息技术的建设,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扩大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联动力,最终在共生模式下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杜庆霞.基于共生视角的地区经济与商贸流通协同发展路径探讨[J].商业时代,2014(17)

2.徐孝勇.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5

3.冷志明,张合平.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理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7(6)

4.高莉莉,丁华,张士杰等.城市群合作收益合理分配与共生关系的持续探讨—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2)

5.黄小勇,陈运平.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献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12(7)

6.关秋燕.中国东部地区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4(12)

猜你喜欢
商贸共生流通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