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宝+吴洋洋+李嘉文
在一场事先张扬的网络狂欢中,Apple Pay进中国了。
2月18日上午6点至10点,在上海一家美式连锁餐厅工作的喻雯、上海一家国企的员工咻咻,以及在微信工作群讨论工作的身在广州的杨贝贝,不约而同在做一件事情:用iPhone绑定银行卡。
大约6点15分,杨贝贝打开iPhone 6 Plus上的Wallet应用,花了大约几秒钟完成对中信银行信用卡的绑定。喻雯完成了对民生银行信用卡的绑定,建设银行信用卡则绑定失败了。
咻咻在7点45分时成功绑定了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的信用卡。她特地绕路来到一家星巴克,用Apple Pay购买了一杯福满栗香玛奇朵。“啊,苹果支付啊!”转身后她听到星巴克的员工这么议论。这位员工还不知道自家店已“自动”支持这项功能。
当天上午八九点钟,绑卡达到高峰。大部分人的绑卡过程并不顺利,咻咻算是少数运气比较好的消费者。
一位为银行提供服务的非技术部门工作人员向《第一财经周刊》透露,她在沟通中听说苹果的服务器一度被“玩”得宕机了。
这个消息未经苹果中国官方证实—苹果中国一般不对媒体证实或证伪什么消息。
网上流传的数据是,截至2月18日下午5点,与Apple Pay绑定的银行卡数量超过3800万张。不过,招商银行提供给《第一财经周刊》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19日22点54分,招行客户绑卡数超过百万张,占比接近支持Apple Pay的银行绑卡总量的35%。若以占比1/3的绑卡量达百万量级来看,3800万张的数据经不起推敲。
但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Apple Pay的热度超出了苹果的预期,而苹果也没有作好充分准备。
和很多热门事件一样,Apple Pay在社交网络上的热度因此更高 了。
不过,吐槽之后,对于已经绑卡和耐不住诱惑正打算绑卡的用户来说,Apple Pay对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才是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
更着急对此给出答案的不是苹果,而是中国银联。它是Apple Pay进入中国的合作方。
银联是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它的作用是建立银行间跨行交易清算系统,解决中国商业银行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对用户来说,银联可以实现跨银行、跨地区与跨境的取款、转账、交易,以及生活中遇到的与跨行信息交互相关的几乎所有问题。
银联曾改变中国商业银行间的秩序。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末,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量为50.32亿张,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特约商户1370.70万户,中国的POS机已超过1790万台。
问题在于,现在有多少人还会习惯性地掏出这张 卡。
几乎是同期的一组数字,2015年下半年,支付宝实名个人用户数约为3亿,而微信支付个人用户数超过4亿—支付宝和微信都支持移动支付。
“支持微信支付”之类的标识摆在各类商家的收银处,太显眼了。
这场移动支付的“三国杀”已经酣战了几年。
早在2011年,支付宝与财付通为代表的支付平台就获得了央行首次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但战争真正的引爆点是在智能手机引发移动互联网热潮出现之后。
2013年下半年,微信推出支付功能,支付宝则推出余额宝。腾讯集团与阿里巴巴分别基于财付通、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建立起网络银行、保险及证券平台。
支付宝与财付通分别借淘宝与微信获得大量个人客户,成为本土互联网市场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
与此同时,银联在互联网端的弱势愈发明显,市场开始偏向于认为银联正在被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慢慢遗忘”。
在年轻人的眼中,银联的logo有时更像出现在银行卡上的一个符号,它的意义与作用无需被意识到—在商户刷银联卡可以享受高额的折扣与返现时除外。
对于银联来说,它更擅长的是线下市场,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发展阶段决定的。在移动互联网快速进入普通用户生活之前,线下市场的需求明确摆在那里。
而当趋势变化时,一种商业模式最大的优点,也可能是它最大的缺点。线下市场份额第一的银联,并没有顾及线上市场的发展。这方面,诺基亚没能跟上软件市场的更新速度并及时转向触摸屏、柯达没有转向数字摄影,均是前车之鉴。
意识到困境的银联不断尝试扭转局面,想要恢复自己“带头老大哥”的角色。它曾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合作,试图联合银行一起,切入移动支付市场,并在收单与支付中加入应用于线上和线下的商户服务与个人服务。但由于使用标准的制订、商业利益分配和技术实现等多方面因素,进展缓慢。
也不能说银联没有因此获得成长。
在与电信运营商、银行和手机厂商的一次次结盟与合作中,银联升级了银行卡标准,推出了金融IC卡,并逐步把线下的POS机升级为具有近场支付(NFC)功能的云闪付(QuickPass)。
来自银联的数据显示,中国银联推出的云闪付既支持实体商店POS机的“闪付”,也支持移动互联网远程支付。
但这些技术能力需要一个强势合作伙伴来激活。
恰好Apple Pay来了。
Apple Pay通过技术的方式,解决了NFC功能与安全芯片在苹果手机中的集成问题,通过银行卡信息的安全交互与存储,实现云闪付的支付。简单来说,就是在没有互联网接入的情况下,苹果手机变成了人手一台的“刷卡机”。
与此前几方合作略有不同的是,iPhone在中国市场的保有量更大。公开信息显示,以支持Apple Pay的iPhone 6及以上机型计算,大中华区售出的iPhone为8219万部—并没有算上iPad与Apple Watch的保有量。
换句话说,以招行的数据为参考,截至2月19日晚上11点约4%支持Apple Pay功能的iPhone绑定了银行卡,这也意味着,仅是存量iPhone,银行卡绑定的空间仍是巨大的。
与苹果合作,是银联改变颓势的关键手段之一。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消费者的直观体验。
作为喜欢苹果产品、注重生活感受的年轻人,咻咻之所以特意选择星巴克,是因为预期周围小超市对Apple Pay准备不足,而星巴克店员年轻,比较潮。
但事实上,星巴克的店员此前没有收到通知。这造成了Apple Pay入华当日体验的多样性。在北京一家星巴克主动表示要试试Apple Pay的高杨,被店员劝说不用试了,原因是“上午没人刷成功”。
许薇在广州东站的星巴克买了一杯拿铁,店员在POS机上用了3分钟帮她完成了Apple Pay支付。
从不同城市用户使用Apple Pay的体验来看,在顺畅情况下,Apple Pay带给用户的感觉是操作简便,而如果设备连接没问题,商户也不必再额外培训一线员工,双方能较快适应。
让用户印象深刻的体验还包括绑卡时不用输入身份证号码,这消除了用户对身份证信息泄露的担心。
“Apple Pay从支付上来说比二维码让人放心。”喻雯说。
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和更多人已经习惯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线下使用体验有何不同。
上海一家罗森便利店刚刚参与过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争夺用户的“补贴大战”。在被一位消费者问及能否使用Apple Pay的时候,收银员的第一个反应是:“支付宝和微信都可以。”
与此同时,她用鼠标在收银系统里点击了一下“e支付”,然后拿起扫描设备准备扫描消费者已经打开的手机应用的二维码—在Apple Pay的支付步骤中,这两个环节都被省略了。
同时,解锁手机及连网的过程也不再需要,顾客只需将iPhone靠近非接触式读卡器,同时将手指放在Touch ID上,或轻按两下Apple Watch的侧边按钮,并将Apple Watch的显示屏对准非接触式读卡器,即可支付。
省去的几个步骤的确会使支付过程减少3到5秒,但这并不是天壤之别。在用户习惯的培养上,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仍走在了前列。比较现实的做法是Apple Pay顺应已有的消费习惯而不是打破重来。
麦当劳是中国内地首批支持Apple Pay的商户之一。据麦当劳向《第一财经周刊》透露,2月18日起,麦当劳在全国有约1700家指定餐厅支持用Apple Pay消费。
与其他商户不同的是,麦当劳的店员对Apple Pay更熟悉。这家力图重新赢得年轻人的快餐公司很看重成为Apple Pay的第一批商户。一个疑问是,要获得这个资质,麦当劳需要与银联和苹果达成哪些合作,比如做出怎样的补贴或投入—这点麦当劳并未透露。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绑卡完成后,Apple Pay要流行起来,让用户持续使用,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需要给用户提供更多吸引力,比如,像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一样,给商户提供补贴,并把这种补贴落实在用户的消费中。
银联显然是积极提供补贴的一方,它不能再在线下市场失去优势。对于它来说,Apple Pay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而其中更重要的逻辑在于,苹果公司不会与银联争夺线下市场。由于Apple Pay同样支持线上商户与应用,一旦形成使用习惯,则可能培养用户对Apple Pay的黏性和忠诚度,这对银联并不是坏消息。
这也看得出合作中各方的角色。苹果保持了它在中国市场的一贯强势,急于在线下市场反击移动支付进攻的银联对苹果有更多的期待与仰仗。
一位对合作方案的制定与合作情况比较了解的银行人士向《第一财经周刊》透露,为了让银行更多地参与其中,银联提供了“非常诱人”的补贴方案,力度相当大。这带来的问题是,银联要求银行也要有更大的投入。
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银行卡的绑卡量是投入的第一阶段,直接决定了有多少用户可能使用Apple Pay。当然,更关键的还在于,有多大力度的用户投入,这既可以解决绑卡量问题,也可以解决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问题。
合作伙伴投入与推广的力度,是关系到Apple Pay能否在中国流行起来的重要一环。解决各方投入与推广的问题并不容易。如何分配商业利益—在Apple Pay流行起来之前,苹果为了发展Apple Pay,可能不会从线下市场的交易中收取费用。
更多线下交易量的增长与普及,是促使银联与银行投入的动因,并且与Apple Pay的流行程度关系密切。两个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的矛盾因素如何破局,成为线下市场的最大变量。
上述银行人士表示,由于投入太大,方案并未第一时间在内部通过,还在反复讨论。这侧面印证了银行在Apple Pay进入中国这件事上的纠结心态。
不过,值得提出的疑问是,Apple Pay如果顺利推行,银联真的能凭借Apple Pay在移动支付市场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吗?
答案未必乐观。
在苹果列出的可以使用Apple Pay的名单中,不乏用户熟悉的国航、本来生活网、携程、当当、大众点评等的身影;京东与苹果等也在“即将加入”名单之列。
这意味着,Apple Pay也支持线上市场。这听起来是个好消息—线上线下都可以使用的优势带来的黏性,可能反哺线下市场,让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在线下市场的竞争力日益减弱。
问题在于,在商业利益面前没有亘古不变的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需要注意的是,在Apple Pay的合作方里出现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名字,它们的作用是帮助拓展线下商户。
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往下探寻,Apple Pay流行起来后,在线下也可能接入支付宝与财付通,既支持银联的NFC,又支持线下二维码扫描—此时是否会想起《美人鱼》中那句歌词:无敌,是多么寂寞。
银联显然不会把赌注只押在Apple Pay上。2016年1月12日开始,银联“闪付”与星巴克合作,每周二在星巴克使用带有“闪付”标志的信用卡,便可获得满60减15的优惠。这个活动持续到3月9日。
最新消息是,在Apple Pay进入中国后的第二天,三星宣布,2月24日,三星智付(Sumsung Pay)启动中国公测,并将在国行S7上市时正式上线。华为的Mate S机型也早已配置NFC芯片,支持闪付。
可以预期的是,如果技术问题得以解决,以各种手机制造商品牌命名的移动支付方式的推出并不奇怪,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在这些到来的机遇面前,银联要怎么把各方的利益协调好。
不容忽略的是,支付宝与微信支付都是善于创新、能在市场中寻找和把握机会的参与者,要说它正在酝酿新一波的大招也未必不可能。
比如,微信中可以嵌入企业与商户的应用,由于微信的策略是开放接口,有些企业甚至在微信端开发出诸如办公应用的管理工具,这些都能给企业与商户的移动应用提供更多的价值。这些都是银联需要补齐的功课,围绕应用开发生态系统并不是一句空洞的话。
移动支付大战看起来渐行渐近,无论参与方如何出牌,围绕的核心离不开用户,这对用户来说是好消息,一个充分竞争与充满活力的市场,能更好维护用户用脚投票的权利。
VISA北亚区商户业务总经理辛玮达曾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专访时谈道,短期内不会有一种放诸四海皆准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卡片还会长期存在。还有更广泛的地区,尚处于推广卡片的阶段。
“跟NFC是一个道理,需要横向跟所有合作伙伴一起推动,这要看技术的发展有多快。这与当年看到的手机在未来五六年后的渗透率非常惊人一样。”辛玮达称。
Apple Pay对银联是个机会,也是变数。银联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时代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