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勇霞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
真实性与虚幻性镜头的融合——论陆川电影《寻枪》主观镜头
覃勇霞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
陆川电影《寻枪》通过出色的电影视听语言讲述了基层普通警察马山寻枪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结局,运用主观镜头突显男主角内心诡异恐怖的心理特征,其主观镜头呈现三大特色:首先,主观镜头体现了真实性与虚幻性的交织,逼真揭示人物充满焦虑的内心世界,真实世界镜头与意识世界镜头水乳融合;其次,主观镜头叙事的悬念性;最后,主观镜头对影片听觉造型的渲染烘托意义,包括对电影的音乐、音响、人声带来的诸多影响。
陆川电影;寻枪;主观镜头;特色
中国经典电影《寻枪》,是中国新生代导演陆川2002年的电影作品,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影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在中国电影史上堪称视听艺术的创新,该片主观镜头的运用极具特色。“从镜头给观众的印象而言,有客观镜头和主观镜头两种,一般来说,从导演(也是观众)的视角出发来叙述的镜头叫客观镜头,从剧中人物的视点出发来叙述的镜头叫主观镜头。”[1]其中,主观镜头,是指“主观视点提供给我们一个带着剧中人物的情感倾向的视觉角度,是摄影师对场景的介入。”[2]陆川在《寻枪》中运用独特的镜头运动引导观众卷入剧情,让观众产生介入感。
影片主人公马山的心理变化,是通过导演交叉运用主客观镜头的有力呈现,同时引发观众思考:男主眼前看到的及其发生在男主身上的事情是真是假?之所以让观众一时间难以理解,是因为剧中人的主观视角分为“代表人物视线的真实世界镜头”和“明显表示出主角主观情感与情绪的意识世界镜头(具有制假功能)”[3]导演陆川把主客观两种镜头交叉运用,故意模糊影片中真实世界和意识世界的界限,从而让观众对剧情难辨真假,使影片更像悬念侦探片。
1.1真实性与虚幻性交织的交叉蒙太奇手法运用
影片表现真实世界的情节主要有:马山丢枪、寻枪。围绕此主要故事情节,导演设计了几场客观现实中发生的叙事情节:他心急如焚地翻箱倒柜,妻子在一旁诧异地看着他;他焦急地询问新婚的妹妹;他心怀戒备地听着朋友们热心地帮他分析枪的下落;他紧张地提防初恋情人的出现。导演设计了这几组镜头,呈现现实生活中平凡甚至令人发笑的小人物形象,这些镜头是属于传统风格的镜头语言,导演有耐心地引导着观众一步步走进影片的叙事情境,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主人公马山因为喝醉酒之后失去枪支的焦虑和怀疑,这些人的帮助反而增加了马山寻枪的苦痛心情和难度。
为更逼真地表现男主马山的焦虑心理,影片在展现如上所述的真实世界中马山行为的同时,运用交叉蒙太奇的影视创作思维,在影片中不断穿插表现马山幻觉的主观镜头,体现马山虚幻的臆想世界,用虚焦模糊镜头体现了马山心理的惊恐特征:深夜,马山孤身一人在小镇里行走,他仿佛看到十一盏孔明灯像十一个庞大的星球慢慢升起在黑漆漆的夜空,与物的巨大对比之下,马山(人)是何其的渺小,影片镜头清冷的景象极致渲染马山的心理压力。这样的景象显然不是真实生活中能看到的景致,而是导演特意渲染的马山幻觉画面,形象地传达了男主寻枪未果的焦急无奈的心理。从这点看,此虚幻镜头是真实世界中马山的真实心理的投射,具有隐喻作用:究竟这样的镜头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还是真正体现我(马山)的真实心理?答案显而易见,一处混淆的视听感官享受,却让人们了解了导演以及人物本身最想表达的焦急心情,诡异的氛围也更加明显。
1.2男主角死前的真实性镜头与死后的假定性镜头的呼应
影片的后半部分:马山意识到自己寻枪的危险性,为了最后见一次妻儿,他前去学校,结果没有见到妻儿子一面,他给儿子买了玻璃球和棒棒糖,在教室外面采摘了一束野花请人转交给妻子。在离开家的时候,观看家园,此时荧幕的听觉造型是:马山熟悉的妻儿的声音。
与之相呼应,影片末尾:马山被枪击中死亡后,导演陆川用的是虚幻的主观镜头,镜头出现的是马山“复活”的魂魄——“他”回到他最近去过的妻儿所在的学校,朗朗读书声,马山的魂魄看到妻子教书和儿子读书的身影……接着,采用了拉镜头,从教室走廊拉回,最后是淡出镜头,导演采用了后期制作的一系列特效镜头,造成了新奇诡异的视觉效果,出乎观众的意料,形成了艺术的陌生化的效果,同时与这部影片诡异的氛围融合,至此影片结尾,导演塑造马山这一人物的主旨水到渠成:马山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表情特写则体现了压抑至极的苦闷情绪得到了尽情释放,彰显出一种精神剧痛;主观镜头让马山的灵魂站立起来,马山身上所体现的普通人敬业的责任感、不屈的精神,作为人的高贵的品质让观看者顿时觉得小人物的伟大,受到精神的净化。影片因此体现了主观镜头与表达主题的水乳交融,将主人公的主观情绪和幻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中,跟镜头的运用:摄像机跟随着疯狂的马山在偏僻落后的小镇漫无目的搜寻,镜头的快速移动及急促的摇镜头、晃镜头互相穿插,电影故事叙事看似错乱,实际上却是导演引导观看者感受到影片中人物内心失衡的不安全感。
第一组镜头:黑夜追车。黑漆漆的夜晚,马山骑着摩托车追踪一辆汽车。先是山路上马山骑摩托车的真实世界中的客观镜头,然后切换成近景,此时显然是马山的主观视角镜头,因为电影荧幕呈现的是怪诞的画面:破旧的摩托车行进,怪异的周边景象,路边的树木、牛群和房屋、山路等景物模糊恍惚,摇晃不定,此时摄影师采用了摇镜头,该镜头传神地表达了影片主人公马山因失枪而四处寻枪不着的无奈与焦灼的心理特征,这晃动的景物画面是人物特定情绪的折射现实与幻觉、真实与非真实的景物快速切换,一切显得含糊不清,由此引发了观看者的联想翩翩,使影片悬疑氛围更加浓郁。
第二组镜头:马山的回忆。依然是马山眼睛的主观镜头:他开着摩托,视角模糊,摄影师采用前照灯打出的一圈惨白微弱的光亮,通过镜头对准路面向前推进,这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着的事情。接着镜头转为主观镜头,同样通过马山眼睛特写,融入镜头:记忆中,妻儿向他挥手告别,随着画面向左的移动,暗示马山离开家乡,且越来越远,一种与亲人别离难以再聚的悲怆之感在此画面镜头中逼真渲染,从而感染了影片的每一位观看者。紧接着,马山看到了一个个亲朋好友的漠然的眼神,此时则暗示亲属也和他有所疏远。现代社会“他人即地狱”的人际关系的危机感油然而生。导演通过马山的眼睛(心理)准确地传达了人物的无奈无助,更为影片结尾马山的寻枪的结果——死亡的悲怆结局埋下了伏笔,这样,主人公死亡的结局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已经暗示,导演设置悬念的镜头艺术细腻自然,不着痕迹。
第三组镜头:主观镜头,拿枪人出现的摇镜头背景。马山骑着摩托车继续前行,其心中寻枪的心理防线近似疯狂境地,为表达人物将近崩溃的着魔心态,导演安排了在马山前面不远处闪现一个拿枪人的不断晃动背景,又是摇镜头的运用,整部影片多处的摇镜头运用,并不给人感觉审美疲劳。相反,让人觉得这样的摇镜头在影片中是这样的浑然一体,以至于首尾呼应。2002年时,陆川驾驭电影语言的能力是如此娴熟,《寻枪》根本不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之作。
以上这几组主观镜头,导演运用大量的主观镜头(幻境、摇镜头等)及画面色彩(冷色调)渲染,从而更好地传达出人物从恍惚到疯狂的情绪变化,剧情随着悬念的不断叠现,更加让人感觉到扑朔迷离。
影片是从马山的主观视点出发的,所以影片音乐也受马山心理感受推动,影片音乐立足于在每个不同的具体场景表现人物情绪,用音乐传达出更深层次的含义。
3.1快速的主观镜头切换与狂躁喧闹的音响融合
影片开头,马山发现枪不在自己身上之后,立即不安焦躁,为体现此场景中人物的心理,影片用快速切换镜头扫描:小镇、婚礼场面、人群、人脚、乡镇小巷、脚步、哆嗦的手、拿钥匙的手和发光的枪,这些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的快速切换剪接,造成昏乱的影像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配之以狂躁单调的背景音乐,还有夸张的钥匙声、脚步声、开锁声、马山急乱的呼吸声,这些背景音响的设计,让观众感受到马山丢枪、寻枪过程中的近乎疯狂、即将崩溃的精神状态。
这样,影片开篇一连串快速切换的镜头一下子就把观众引入偏僻的贵州小镇,影片快速的画面切换配合着带有急促的鼓点背景音乐让观众也跟着紧张起来,从而营造了视觉与听觉节奏完美和谐的艺术效果。
3.2摇晃的镜头与杂乱的音效的配合
马山骑自行车追小偷那段,音乐显得杂乱无章,貌似马山什么都不管不顾的用力蹬着自行车狂追小偷一样,嘴里还喊着“你跑”,小偷把包送给马山,马山扔回去要继续追,到最后小偷精神几乎崩溃的连续问道:“你搞哪样?”使影片在此时充满黑色幽默,镜头语言充满不安的情绪。
陆川用他独特的主观镜头引导着更多客观的镜头发展。陆川说,他最想表现的是小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境况,“我心目中的《寻枪》应该是一部形态平和大气,而后在正常中渗透异样,在阳光下感受阴冷,充满人生命运感的电影。”[4]“我试图回想出一些自己作为处女导演时红扑扑的清纯、喜悦和青涩,无意间掏出来却是布满老人斑的沧桑”[4]整部影片故事情节本是简单,但陆川用细腻娴熟的电影叙事技巧,创新性地运用了带有强烈荒诞性的主观镜头突显人物性格,带给观众悬念,使影片在思想上令人深思,在艺术达到了新高度。
[1]吴晓麟,刘驰.新奇的世界-不容忽视的主观镜头[J].东南传播,2007(3).
[2]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右生.从主观镜头运用看纪录片的真实与表达[J].考试周刊,2007(50).
[4]张学昕.无法止息的焦虑-关于电影《寻枪》的读解[J].文艺评论,2007(2).
本论文系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创优计划”特色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文件编号:桂教高教【2015】93号。
覃勇霞(1971-),女,广西贺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地方文学、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