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新闻媒体移动客户端使用探究

2016-03-02 08:05李名清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同质化客户端传统媒体

李名清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传统新闻媒体移动客户端使用探究

李名清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

随着移动端新闻阅读量比重不断上升,许多传统媒体开始设立自己的新闻APP,一时间新闻APP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本文就已有新闻类APP下载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传统媒体新闻APP因进入市场较晚、内容同质化等原因,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传播效果。

媒体转型;新闻客户端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传统媒体将转型寄托于新闻类APP,这里面不仅包括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还有如澎湃和界面等新兴媒体。许多媒体也在营销上下功夫,如并读新闻APP号称阅读新闻可以赚钱。

这些新闻APP的集中产生一是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发展受到极大挑战,步履维艰;二是移动互联网渐渐成为主要战场,拥有巨大的市场。艾瑞咨询网2014年预计:到2017年,移动网民将赶超PC网民,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用户群体,移动端将成为网民最主要的上网渠道。[1]而手机新闻客户端在资讯丰富程度、操作方便性、内容广度和深度方面有较强优势,因而成为手机网民获取资讯的首选方式。

今天来看这一局面有可能提前到来,所以抢占移动互联网份额,将成为传统媒体发展转型的主要方向,或是生死存亡的一点。然而在大量新闻类APP已经存在的今天,新闻类APP对于后续传统媒体来说真的是制胜法宝或唯一的稻草吗?下面我们来详细论述。

一、已经有哪些新闻类APP

当前,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也是最早出现的,是以搜狐、网易、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门户新闻客户端。内容较为丰富,新闻内容由授权转载、原创报道和UGC组成。UGC新闻APP严格意义上说是“专业整合内容+用户贡献内容”的交互式新闻APP。[2]

第二类是以百度新闻、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聚合类新闻客户端。此类新闻客户端并不生产新闻内容,主要通过抓取各种媒体的新闻内容,整合于自身平台。AAC新闻APP是以算法产生内容的新闻APP,其依托算法和数据挖掘功能从上述两种媒体中获取新闻内容,扮演着“智能筛选者”的角色,为用户贡献最受关注的新闻内容。[2]

第三类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开发的专属新闻客户端,此类新闻客户端内容相对较少,更多体现为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的一个移动站点。这类新闻APP依靠其权威影响力和专业性、原创性的内容生产受到用户的青睐,大多依托于传统媒体,内容生产都是由媒体的专业编辑和记者执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大多数PGC新闻APP依然延续着传统思维,照搬母体,没有太多创新可言。[2]

可以说,不出意外传统媒体做的新闻类APP都会是PGC新闻APP,那么新兴媒体(澎湃)和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界面)的先行者们境况如何?边读新闻边赚钱的新闻阅读神器(并读)为何是最具情怀的南周提出?要解答这些问题,则需要分析一下新闻APP的市场是怎样的。

二、新闻类APP市场情况如何

以应用宝、360手机助手和百度手机助手(原91助手)这三个国内主流手机应用商店中搜索新闻APP,其结果如下:

腾讯新闻分别为1.6亿次、2.1亿次、1.2亿次;今日头条分别为9222万次、8499万次、8607万次;搜狐新闻分别为6134万次、3986万次、3230万次;网易新闻分别为5089万次、4701万次、6923万次;凤凰新闻分别为2486万次、1859万次、1858万次;新浪新闻分别为1092万次、870万次、190万次;人民日报分别为1005万次、91万次、312万次;央视新闻分别为1386万次、153万次、622万次;彭拜新闻分别为61万次、54万次、100万次;南方周末分别为45万次、16万次、80万次;并读新闻分别为10万次、4.5万次、8万次;财经杂志分别为42万次、14万次、22万次;界面分别为6918次、无资料、8313次。(截至2016年6月20日的数据)

虽然这个数据并不是准确的各新闻APP装机量,尤其是苹果APP Store无法获得下载量数据,还有一些预装机或通过其他途径下载,但大体可以看出新闻APP的市场占有格局。

艾媒咨询集团2014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研究报告显示,手机网民移动端资讯获取首选方式上,手机新闻客户端最受青睐,占比为35.8%,其次为手机浏览器,占比为20.9%。而这两者也是最早的进入者,而当今占据主要份额的,则是以搜狐、网易、腾讯为代表的门户新闻客户端,而聚合类客户端也以自身特点占据了一定份额,其中以今日头条最为成功,而传统媒体的专属新闻客户端则占很少比例。虽然人民日报等也有几千万的下载量,但与腾讯新闻等相比以及总体市场份额中则处于劣势。

如果传统媒体的先行者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还有不少影响力,那么后来者有名的如澎湃新闻和界面则几乎对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来说构不成影响。这也难怪并读不再卖情怀,而是以可以赚钱为噱头吸引受众,但其下载量依然不容乐观。

总的来说,新闻APP市场大体格局以及各类新闻APP中等级秩序已经形成,这对于后来者来说不仅要面对新闻APP这一种中长期APP特有的维护成本、内容等问题,还要面临更加困难的推广、盈利等难题。

三、后来传统媒体该如何做新闻APP

即使面对不利的困境,传统媒体依然要向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终端方向转型,那么该如何做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看法:

第一,将APP从内容品牌推广向使用性功能转变。从新闻APP的内容上看,同质化非常严重。产品同质化是指“同一类产品在结构、功能、式样、服务、价格、质量、技术基础等各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相互间有很强的可替代性”。[3]这种内容严重同质化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传统媒体的新闻APP主要做的是内容平移,导致内容严重雷同;另一方面,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由非新闻机构设立的网络媒体不得自行采编新闻信息,这就直接导致很多网络媒体原创性严重不足,很多UGC新闻APP和AAC新闻APP只能通过转载方式刊登内容,导致同质化更加严重。其次,从新闻APP的形式、功能和营销方面看,我国的新闻APP高度相似,缺乏创新。[2]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摸清APP的本质。APP包括工具类、媒体类、品牌类等,在这一系列的产品中,游戏类和品牌类APP生命周期是最短的。而品牌类APP更是排在用户可能最早删除的行列中。[4]传统媒体新闻类APP正是依靠品牌来吸引用户,但是如果内容等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则很容易被卸载,尤其是与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相比更是处于劣势。并读新闻以赚钱为噱头,但是如果这个卖点引起用户的反感,如赚得不多等反而会使用户卸载它。所以,传统媒体的后来者们不能过于依靠品牌,更不能将APP打造成一个类似游戏的客户端来解决内容问题。

但无论何时,优质内容都是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产品黏性和忠诚度的关键。在目前渠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内容的差异化和吸引力就显得尤为重要。[5]因此,如何满足移动互联网用户在移动情境下对丰富、个性和有用内容的需求,将是传统媒体转型用功的方向。

第二,搭顺风车,做聚合类新闻APP。艾媒咨询报告中指出,超过九成(91.2%)的用户不能接受手机新闻客户端付费增值服务。其分析认为,用户对手机新闻客户端付费增值服务的接受度比较低。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移动网民整体付费意愿较低;另一方面,是目前手机新闻客户端仍未开设出较为成熟的付费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该报告还分析认为,虽然八成用户会留意到手机广告,但手机新闻客户端受制于手机屏幕,过多的广告不友好的展现方式会破坏用户的阅读体验,应追求高精准的广告定位展示,避免浪费广告资源。

在当今这个信息便捷化的时代,成本不应该成为互联网产品的困扰。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APP的根本性缺陷:其开发、维护到推广都存在着成本高昂的问题,尤其中长尾APP受到高昂的推广成本限制。与此同时,用户获取APP的途径依然受到诸多限制。随着客户体验要求的增加和APP功能的叠加,APP越来越“重”。[5]

综上来看,新闻APP成本高,盈利模式困难,依靠APP本身盈利有许多困难,前期如果没有大量资金投入根本无法抢占到一定份额,对于后来者尤其如此。因此,最低成本和最低风险的方法则是搭顺风车,做聚合类新闻APP,在与其他媒体联手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优势和品牌,还能取长补短,优化资源。既避免了同质化,还降低了推广资本。

这个模式不同于今日头条,而是报社自主的合作。当然这种方式只是理论,没有实践的检验。不过在南都发布并读新闻,与客户分成广告收入都成为可能的背景下,各社联合也不失为一种可能。

[1]高雪峰.论我国综合门户网站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盈利模式[D].吉林大学,2014:2.

[2]何玉英,胡小青.新闻APP畸形同质化之困及轻微化之变[J].青年记者,2005(4):64.

[3]郁芳.基于符号学的产品同质化现象的考察[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1):72-75.

[4]彭盾.什么样的App活得久? [J].商学院,2013(12):115.

[5]许俊义.同质化竞争态势下新闻APP的创新与发展[J].新闻知识,2014(2):55-57.

G206.2

A

1674-8883(2016)15-0314-01

李名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同质化客户端传统媒体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同质化现象之反思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