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琴
(安溪广播电视台,福建 泉州 362400)
公共新闻:民生新闻转型的新路径
林晓琴
(安溪广播电视台,福建 泉州 362400)
作为政治民主化和传媒市场化的产物,当代民生新闻在经历了发端和辉煌发展之后,出现了庸俗化、琐碎化、娱乐化、同质化等现象,其发展陷入瓶颈,已经到了一个倦怠期。但在新闻本位和受众本位的新时代背景下,已经拥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民生新闻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从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演进的基础与民生新闻转型为公共新闻的有效途径两个角度对未来民生新闻的发展转型作初步的探讨。
民生新闻;公共新闻;转型
在我国,最早提出民生新闻口号的是报纸。2001年,深圳特区报社创办的《晶报》首次提出了“以民生新闻为特殊”的概念。但是,真正将民生新闻付诸实践并引起广泛社会效应的却是电视台。2002年的《南京零距离》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档民生新闻栏目,也由此掀起了长达十多年的民生新闻热潮。经过十多年的辉煌,民生新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庸俗化、娱乐化、同质化等现象,发展陷入了瓶颈,探索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道路成为传媒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辞源》对民生的解释是“平民的生计”,屈原在《离骚》中也曾说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由此可见,对于民生,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视为民众的生活,而民生新闻则主要指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反映民众的基本诉求,关注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新闻。与其他新闻类型相比,民生新闻具有互动性,即新闻的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心理互动、角色互动;服务性,即民生新闻是为反映民众的生活而服务的;平民性,即民生新闻的报道更接近普通受众的理解层次。而公共新闻则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将人民视为公共事务的潜在参与者,而不是事件的受害者或者旁观者;二是帮助群众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指导,而不是促使群众简单地了解事件和问题;三是积极地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而不是看着公共讨论的环境遭到破坏;四是帮助人们改善公共生活。对比民生新闻,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新闻的先进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民众成为新闻的直接参与者,而不是新闻信息的提供者;另一个则是公共新闻的重心从反映民众生活逐渐转移到社会公共环境的完善上,格局更大。
虽然说在十多年的发展期间,民生新闻逐渐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民生新闻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民生新闻为公共新闻的出现及发展奠定了一个稳固的基础,这是由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共同具有的将报道重点放在真实性、日常性的民众生活上的特点决定的。具体而言,当前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演进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条件:首先,是观众的参与意识在不断增强。自民生新闻将报道重点从国内外大事转移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上以来,民众对新闻的参与热情就不断提高,而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则实现了媒体与民众互动的即时性,从而为民生新闻转变为公共新闻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究其原因,就在于公共新闻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塑造良好的公共讨论环境,而民众参与热情的不断提高则能够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民生新闻转为公共新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民生新闻理论与实践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情况下,各媒体的竞争优势也逐渐消失,这也是近年来民生新闻娱乐化、庸俗化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为更好地吸引民众眼球,民生新闻不得不对推出一些“奇葩”新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大媒体不得不将目光集中在民生新闻的转型发展上。最后,媒体责任意识加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媒体作为整合政府决策与传达民众声音的平台,承担了巨大的社会责任,在这一责任意识的驱动下,媒体必须实现从关注一家一户到关注一批人、一类人的转变,这是媒体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结果。
(一)在民生新闻中寻找公共话题
从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一个主要不同点就是关注层面不同:民生新闻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公共新闻则以公共事务为主要对象。因此,在民生新闻中寻找公共话题是实现民生新闻转型的一个有效方式。以武汉电视台《直播大武汉》为例,我们可以发现,该栏目中的《今日头条》就是从民生新闻中寻找公共话题的一个典型代表。该栏目报道的内容仍旧以民众生活为主,但又不仅限于民众生活,而是尝试性地从民生新闻的角度出发,多视角地切进新闻,从而形成一个有看点、有价值的公共话题。
(二)提供平台让公众说话
民生新闻重在“报道”,公共新闻重在“参与”。因此,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给予公众参与的机会对于民生新闻转型为公共新闻而言是必要且重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介于公共的发言更多地属于个体对社会的看法,缺少代表性,因此在新闻报道的时候不能够直接将公众的发言照搬到新闻栏目中,而要对公众的讨论进行整合,形成能够代表一种社会现象、一类社会群体的论点,以此来增强新闻的公共性。例如,当前很多新闻媒体都开通了微博,这就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让公众说话的平台。但是在新闻报道的时候,却缺少对公众论点的整合与浓缩,导致民生新闻并没有彻底地转变为公共新闻。
(三)重视新闻的耐嚼性
当前,民生新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琐碎化、娱乐化、庸俗化现象较为严重。简单来说,就是民生新闻过于浅显,缺少足够的社会价值,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仍旧停留在“为报道而报道”的层面上。对此,要在新闻策划中重视新闻品格的提高,通过对民生新闻的深层次挖掘使新闻耐嚼可读。重视新闻策划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抓住新闻背后的新闻,在民生中挖掘重大主题报道,既要防止肤浅,避免报道仅仅接触新闻事件的皮毛,又要避免新闻报道大而空,不着边际,夸夸而谈。因此,在实践中,公共新闻的报道的切入口要小。一般来说,从生动的人物或者故事着手较为理想,同时采编人员要深入群众生活,使得新闻事件成为一类社会现象的代表,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1]陈阳.民生新闻能否转型成为公共新闻?——来自田野研究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3(05):94-101.
[2]谢先进.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谈传统媒体新闻热线的转型[J].新闻与写作,2013(02):31-34.
G210
A
1674-8883(2016)15-02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