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森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0)
浅析存在主义视域下的微信用户
王正森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0)
微信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自身的工具属性也给用户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正在微信用户中逐步显现出来。
存在主义;微信;影响
微信自2011年诞生以来,用户已超过5.49亿,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其衍生功能“微信支付”的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
微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用户社交的显著变化,其所引发的信息交流和发布方式的变革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使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模式。
存在主义是西方主流的哲学流派之一,但它并不是统一的哲学流派,而是具有某些共同理论倾向的哲学思潮。总的来说,存在主义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存在主义把人的生存作为世界的本体,把个人自由选择、自我造就作为指导芸芸众生的伦理方略,将人的存在、自由与他人、社会对立起来。它并不是把人看做是自满于社会的原子,而是把孤独的个人看做是自己认知的出发点,以自己为中心看待和思考社会万象。
第二,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偶然地来到世上,处处受限制和阻碍。这种观点将人和客观世界对立起来,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与社会产生的隔阂、自闭,极易形成消极的人生观。
第三,人生是一个自由选择的痛苦过程,而人是自己行动的唯一指挥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追求绝对自由是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
第四,海德格尔把现代称为“技术时代”。而技术时代显著标志着人精神的萎弱、贫瘠。这里的精神被曲解成智能、计算的能力,沦为为其他事情服务的工具。此范式将技术理解为人的工具性手段,并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选择。
(一)非理性渐成主流,个人中心主义逐渐形成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用户信息接收终端呈现多样化趋势,加之传播者的差异化,使信息呈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微信用户的信息接收选择增多,以个人信息需求为中心的接收习惯开始形成,隐藏在大脑中的种种无意识将影响他们的信息选择。他们不但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接收信息,而且一旦失去兴趣便可以随时取消关注、屏蔽,让垃圾信息不再进入自己的视野。
(二)碎片化信息阅读,使用户产生原子似的不安和焦虑
这是一个多虑和焦躁的社会,对于个人而言无意识存在于社交媒体上。每一个用户的微信都可以关注多个微信公众号,并且最多可以添加5000个好友,好友在朋友圈不定期发出的个人动态,用户可以有选择地阅读、评论、点赞,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决定了他们对信息的选择性接收、跳跃式阅读。对信息发布者来说,每一个微信公众号都会定期推送符合主题的信息,用户每天面对公众号上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轰炸养成了诸多不良阅读习惯。长此以往,用户的兴趣和注意点随着时间的变化可能逐渐转移,账号忠诚度受到挑战。同时,这种选择也滋长了用户长期的碎片化阅读、知识的零星记忆,不但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而且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会的片面化理解和认识,强化了他们对个人的认同感,与外界逐渐偏离。因此,从表面上看,微信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同时也滋生了个人主义,导致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权缺失,用户内心社会安全感不断降低,对社会的认知不断分化。
(三)信息自由的世界中,用户选择更加困难
在全媒体的时代,用户的可选择目标信源成几何态势增长,各家之言不一而是,真假难以辨别。这样反而需要用户具有较高的判别能力,更有甚者往往因为信息过多而迷失方向。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己行动的指挥者。但是用户由于阅历和知识的局限性反而无所适从,在微信提供的信息世界里寸步难行,被微信中发布的信息牵着鼻子走。
当微信在技术上给了用户自由的时候,发现自己反而寸步难行。以前有传统媒体进行信息把关和筛选,受众可以接收选择好的信息,现在这个“把关人”更多时候成了微信用户自己,从而加大了用户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
(四)不断追寻新的技术,却沦为技术的附庸
“低头族”是近年互联网上出现的新词,意指那些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刷微博、玩微信的一群人。聚会时,大家各玩各自手机的情景层出不穷。不难看出,这里的“低头族”隐含了社会对于这种现象的反思和无奈,移动互联网慢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曾经电视作为新媒体出现的时候,日本学者提出的“容器人”“电视人”,大概类似于今天的低头族。传播技术本身是为人们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却引发了用户的技术依赖。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是操作技术的先验主体,而人沦为技术附庸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用户非理性思维的下意识行为。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克服这一点,无疑微信技术将能更加高效地服务我们的生活。
(五)微信的圈层效应加剧了人际交往间的隔阂
微信依托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性,用户间的交往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说,微信建构的是一个打破多种边界的中介化场所。微信创造的特殊性在于,它在打破边界的同时营造了个人、群体的归属与认同。朋友圈和微信群正是基于用户为中心的社会关系营造出来的相对封闭社会组织。基于不同社会关系构架的微信群相对独立,只有该群里的用户才能邀请非群用户加入。
这种群体效应在有效巩固既有圈层的同时,无意中加大了与其他微信用户之间的隔阂,不断形成了具有各自圈层标记的言行方式,将自己从其他微信群体中区分开来。
哲学的生命力在于揭示自身与历史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于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思考并指导个人社会实践。从存在主义现象学的视野看,微信是一个新媒体崛起全球化时代的新型媒介,它极大地改善了用户接收信息的速率,丰富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开阔了眼界,强化了既有知识结构。同时,在微信使用过程中用户必须有意识地克服其工具属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为我所用才能最大化体现出它的价值。
[1]萨特.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分册)[M].徐懋庸,译.商务印书馆,1963:22-24.
[2]黄颂杰.西方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86-87.
[3]微信[D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7th_iSV_hpe4kuwLH81Bz3NjaY7esb95c9sjuaDILjfaHYewTmOaVC9rfMGjtZwk4fUJEUVj3UyqgJ_ri7eyp_AuehyG79u_G8YMUc5-F_.
G206.2
A
1674-8883(2016)15-0107-01
王正森,男,重庆工商大学2014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