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治中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
融入传统文化,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
雒治中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这既是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中国梦”内涵所在,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赋予的新使命,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课程也是历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我们应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遴选。每个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因此所选择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只要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原则,以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成长和传播社会正能量,就应当被给予肯定并大胆尝试。据此为根本,通过“先成人再成才,努力成为一个新时代下合格的社会人”的教育理念,将高中历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核心是儒学。而儒学原意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进道家、法家、兵家等思想,经历两汉儒学、魏晋玄学、隋唐儒学、宋明理学等发展从而形成的有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体系。其中虽不乏一些落后的封建思想,但富强和谐、法治平等,和谐融洽、忠孝节义,敬业诚信、爱国友善等思想作为其核心理念与思想精髓,则应被发扬光大。如今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其一脉相承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将这些思想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在掌握本节内容的同时接受传统思想的熏陶与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应当基于课程本身的内容,适度适当地融合而不易过难、过深;否则,既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又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自必修一始,由于内容多而课时紧张,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讲解,加之内容的时空跨度大,很多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导致“教”与“学”的效果不好,因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历史无用、枯燥乏味,不爱学、不想学的情绪逐渐出现。针对于此,教师不妨根据实际,将相对简单的课本内容留给学生自读自学,并适当加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这样既可以避免因赶课而导致的“满堂灌”,又增强了学生的新鲜感。加入的传统文化内容给学生的感觉是“听过,但不是很清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进是大有益处的。
必修二亦可如法炮制,在总结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时,需把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分工、“自给自足”的特点、“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形式等内容讲解清楚透彻,为了能帮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可以与市场经济的相应内容进行对比讲解,效果甚好。例如,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却带来了诸多负面效果:寅吃卯粮式的借贷、一切向“钱”看的功利、“扶不扶”的道德滑坡,此时正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勤俭持家、量入为出、扶危济困的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国人内敛谦和、善良朴实、乐善好施的性格特征等内容适时地融入其中,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为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做了积极引导,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必修三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相对增多,这更加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开拓创新。教师在讲授汉字演变、国画发展时,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的“诗书画印”“书画同源”等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明白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汉字,而书法正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艺术形式。做合格的中国人,就从书写规范汉字做起: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汉字的结构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我们的生活学习也应按照主次、轻重、缓急之不同而合理安排;汉字外观四四方方、疏密合理,笔画多寡因字不同而略有区别。有些字笔画虽有倾倒斜出,但字体本身却是不偏不倚、立身中正,而这正是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国人言行的要求:为人正正规规、做事踏踏实实、立身诚信为本、处世宽厚最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讲授戏曲、影视内容时,教师可以巧妙加入典型代表,如,昆曲《牡丹亭》、京剧《西厢记》《穆桂英挂帅》、电影《芙蓉镇》等,通过对典型代表的分析使学生明白除了国粹京剧外,还有很多地方戏曲“百花齐放”式地繁荣发展;无论是戏曲还是影视都是赞扬真善美,批判假丑恶,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追求善良和睦、美好幸福,讴歌正义、爱情、和平、公正、廉洁等。
总而言之,这样的历史课堂不仅生动活泼,而且能让学生慢慢地喜欢历史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了解与掌握,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绵延了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继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1]韩丽群.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J].网络财富,2009(11).
[2]金令丹.新课标下如何做好高中历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1).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LZ2016-10)成果。
·编辑杨国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