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学谦,黄志秋,亓东明,张 谊
(西昌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何学谦,黄志秋,亓东明,张 谊
(西昌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专业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结合西昌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的实际,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论述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建设措施、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效果。
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专业建设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本科阶段高等教育的增量主要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即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既反映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也是高校融入社会、引领社会以及服务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2]。它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基础,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动物医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学科发展,动物医学专业已从过去单纯为养殖业服务发展到当前既为养殖业服务,同时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
动物医学专业是西昌学院办学历史最早的专业之一,2009年被四川省教育厅列为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被列为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改革试点专业”。近年来,我们以西昌学院整体应用型发展转型为契机,以应用型大学的六大基本特征和八大核心内涵为指导,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建设进行思考和实践,探索动物医学专业实用技能型农业人才培养,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突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专业实用技能素养,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上得来”的实用技能型专门人才[4]。
全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立德树人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围绕动物医学专业发展规划,依托合作育人企业,根据应用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从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应用性技术研发、突出实践性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方面探索动物医学专业建设措施。
以应用型大学的核心内涵为指导,根据西昌学院“立足凉山、服务四川、面向西南、积极为少数民族和边远山区的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和“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独具特色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实用技能型技术人才。
3.1 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听取高校同行、行业专家、用人单位的意见,分析当前行业需求,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创新创业,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将人才培养方案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三大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围绕提高学生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基本素质设置课程群,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体育、大学英语等教育内容,总学分的30%~35%。专业教育模块主要包括满足职业岗位对学生专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群,包含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课程,及按照行业企业(岗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的部分课程,约占总学分的40%~45%。其中,专业理论占总学分的52%~60%、专业实践占总学分的40%~48%。拓展模块主要由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基础、职业发展与创业就业指导、企业订单培养课程群等创新创业、职业(岗位)迁移课程组成,约占总学分的20%~30%。设立“创新创业学分银行”,创新创业学分可冲抵专业教育模块、拓展教育模块中相关课程(群)或实践项目总计15~20学分。
3.2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也是学科发展是否有潜力的重要标志[5]。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外部引进”教师的同时加大教师“内部培养”力度,激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每年选送教师进入相应企业,通过直接参加生产实际完成相关的项目研究、技术服务、专题训练等,获得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支持教师考取相关行业或专业职业技能证书。根据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的需要,聘请畜牧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顾问、兼职教师、企业导师,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实践和创新设计的选题及其实施、完成等环节提供教育教学服务。
3.3 加大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邀请合作单位的同行专家、领导以及地方主管部门、订单班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的制定、论证与指导,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动物医学实用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搭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两个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地方性、教学目标的职业性、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并把握构建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推进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以各类实践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6]。围绕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利用专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兴趣,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积极推行第6学期末至暑期的教学实习实训和第7学期末至第8学期中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密切接触生产实际。实践性环节的学时占总学时的40%~48%。
加强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和“订单班”合作企业的相关职业课程指导人才培养,促进学生个人定位、职业规划、组织协调能力均衡发展。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放大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7]。加大动物医学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将专业主干课程的相关资源整合于网络教育平台,并定期网上答疑,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网络互动,积极打造并逐步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精品资源开放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紧密结合畜牧业生产实际,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共同编写适合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参考教材、实习实训教材。
3.4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突出实用性,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为目的。鼓励教师采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实现由“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的转变。
教学方过程中,教师注重运用病例,理论联系实际。授课中,根据丰富的经验和实际的病例及相关情况进行讲解,学生边听边动手操作,对其临床观察和尸体剖检,或结合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提高教学效果。在企业生产环境中,指导教师边做边讲,学生边做边学,将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有效地开发课外教学活动和技能训练及竞赛,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各级质量工程项目,加大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力度,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求教师通过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试题库、电子邮件、QQ、微信等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指导,提升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上实施“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合、共同育人,教学手段上注重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中,建立校企合作“订单班”,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因材施教。通过对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的探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
3.5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修订完善实验指导、实践教学大纲,增加与生产一线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降低实践课程中验证性实验的比例,要求教师在每门实践课程中增加3~5个探究性、综合性试验,提升学生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
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对养殖场、宠物医院、动物疫病检验检疫部门相应岗位应有能力分析,在3~8学期开展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实践技能的专业技能竞赛,分为实践技能基本操作、动物养殖或疾病诊疗、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综合性项目等三个层次的项目类别。通过专业技能竞赛,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中的操作技能密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及临床操作技能。
为充分挖掘实验室潜力,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发挥实验室效能,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将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实验员等进行指导和监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开展专业综合实习。在第6学期设置宠物疾病诊疗与护理、兽医生物技术与疫苗、兽医执法、畜禽疾病防治技术等4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涉及3门课程共6.0学分。学生于17~20周及暑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综合实习,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课程群修读并完成相应的实习内容。依据学生实习意向和实习单位的需要,学院与实习单位统一安排学生实习,指派学校和企业各1名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总结交流、成绩评定。通过专业综合实习,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为学生返校后结合自身情况总结及查漏补缺和下一步的毕业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强化毕业顶岗实习,实现岗位试就业。在第7学期,设置生物制品公司经营与管理、兽医药物使用技巧、水产动物养殖及疾病防治、新型牧业公司经营与管理、养殖场生物安全与疫病防控等5门课程,每门课程2.0学分,要求学生选择其中2门课程修读并完成相应的实习内容。根据学生实习意向和用人单位需求,学生于第7学期下半期至第8学期上半期在已有就业意向的企业完成毕业顶岗实习。通过毕业顶岗实习,学生对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得以加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得到了锻炼,为择业就业和自主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与实践多种形式的合作教育途径和方式,构建工学结合和能力本位的校企双向融合的合作教育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良好的运行机制。与企业校企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班”,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建设因地制宜、利益共享、全面开放的实践教学基地。在保障企业的利益的同时,完成学生校外实习实训,推动学院师资培训的顺利开展,深化“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订单培养班”建设中,校企合作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学生与企业员工角色对接。教学过程中,根据岗位变化对“订单培养班”学员动态设置课程,创设企业文化环境,模拟企业管理,加强学生实习实训。
3.6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在积极探索动物医学专业建设的同时,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从制度层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必要保障。完善和落实“3-4-5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学状态数据采集与上报制度、教学管理信息沟通与反馈制度、课程考核评价制度、教学过程检查与督导制度,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竞赛结果、就业质量、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评价体系,激发师生积极性,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应用型学科专业发展,是地方大学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前提[2]。新形势下动物医学专业发展已扩展到动物预防保健、伴侣动物疾病诊疗、公共卫生安全等多个领域。因此,结合地方畜牧业、宠物行业发展实际,加强动物医学专业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动物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任重而道远。
[1]夏明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因、障碍和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6-10.
[2] 孙建京,吴智泉.地方大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探讨[J].北京教育,2014(5):66-68.
[3] 赵金凤,菅复春,张素梅,等.动物医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2):174-177.
[4]夏明忠.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探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5] 李士泽,王春仁,杨焕民,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施[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12):153-154.
[6] 金光明,李升和,蒋传好,等.动物医学本科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的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1(2):16-18.
[7]王志健.培养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1(10):116-11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Local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HE Xue-qian,HUANG Zhi-qiu,QI Dong-ming,ZHANG Yi
(School ofAnimal Science,Xichang College,Xichang,Sichuan 615013,China)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This paper takes the veterinary medicine specialty of Xichang College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measures,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veterinary medicine specialty in local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veterinary medicine specialty;specialty construction
S85-4
A
1673-1891(2016)04-0100-03
10.16104/j.issn.1673-1891.2016.04.025
2016-09-17
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14156441)。
何学谦(1959—),男,四川资中人,教授,研究方向:建昌黑山羊疫病防控与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