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会有景——论评价方式的转变对语文教学的益处

2016-03-02 22:59王才兰
现代语文 2016年32期
关键词:笔者学科人生

◎王才兰

柳暗花明会有景——论评价方式的转变对语文教学的益处

◎王才兰

顺应素质教育的大潮,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着手。这就要求教师从以往的以阶段、期中及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方式进行的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的体现、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方面做出较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真正成就“做人”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幸福人生服务。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促使很多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以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方式是有很大漏洞的,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就语文学科来说,一个有语文素养的学生与一个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学生,笔者认为两者未必是等同的,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同类型的学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侧重点也会不同。因而像语文这种讲究素养和多方面发展的学科,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更应该多元化。顺应素质教育的大潮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科应该有其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便更好地引领不同类型的学生共同成长。就语文学科上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对学生的评价要从综合能力方面着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采用在阶段、期中及学期结束时以考试方式进行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考核制度强调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一些技能的考查,但它主要以结果来衡量,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无法做出较客观、全面的评价,也无法调动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看待学生的眼光也该是全面的,对学生的评价也该从其综合能力方面着手。

新课程标准是这样来定性语文学科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因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新课程标准的不断细化,要求提高的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而在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不应仅包括学生的书面答题能力,更应该包括学生口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我们的学生最终都将走向社会,语文作为一门母语学科,在“做人”方面的教育性相较其他学科就尤为突出。所以对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评价也该有所转化,分数不该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经常碰到这样一类学生,答题能力平平,但平时却能说会道。这种情况在语文学科上表现的就较常见。对这种学生的评价,笔者认为应该从综合方面来客观、全面地看待。笔者印象较深的是班级中一位语文成绩始终止步不前的“语文学困生”,最初的时候他也给笔者带来不小的困扰。这位学生平时上课表现积极,只要提问他都能抒己见,言之凿凿。譬如在教学《林中小溪》这篇课文时,我采用的是先小组合作探究,再观点辩论的方式(笔者认为合作探究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辩论能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前面学过的《鼎湖山听泉》的课文解析方式,对这样的写景抒情散文进行自我赏析。自读前,我在黑板上给了两个引导性问题:1、小溪是怎样最终到达大洋的?2、你从中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大约用时20分钟,20分钟后很多同学从课文表面进行赏析。大多同学只能读出小溪冲破重重障碍最终到达大洋,有些同学读出小溪具有勇往直前的精神,极少数的同学说出我们做人也该这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去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而这位“语文学困生”就在此列。无疑,能说到这个程度的学生已经是理解能力非常强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增设一个情节,就课文中有关森林里田园风光的一部分进行“人生辩论”,同学们可以自由分成两派,一派观点是:“人生不该因为安逸而止步”,另一派观点是:“人生能获得安逸也是一种幸福”。戏剧化的一幕就在两个观点抛出后,班里49名同学根据文意选择第一种观点,唯有这位“语文学困生”选择观点二。我在旁默默关注,不禁替他捏了把汗,心想这以一敌四十九,未免也太悬殊了。但在接下来的辩论环节中,这位同学从价值观谈到人生观,再由选择谈到适合,最后透过感性到理性,可谓头头是道,不禁让我刮目相看。记得他当时反驳对方最精彩的言论就是:“每个人都应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在人生中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没有什么样的人生是最好的,只有什么样的人生是最适合你的。”就在他发表完这些言论后,班级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确切来说,是他彻底改变了我长久以来的惯性评价方式。我们经常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很多时候,这句话也禁锢着我们老师的思想,在很多老师眼里,似乎除了分数就没什么可评价学生的标准了,单纯地把成绩好的归为好生一类,成绩差的归为差生一类。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是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不公,对学习上较突出的学生也没有什么益处。试想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抬不起头来的状态,无论做什么事都鼓不起信心,这样的心理折磨对其学习兴趣不仅不能激发,反而会使其产生更大的抵触,且会影响他其他方面的发展。在生活中,他经常会处于一种不信任自己的状态,又何谈“提高”二字。就拿上述“语文学困生”来说,如果笔者因为他的成绩始终对其存有偏见,平时常常用“差生”二字来定性他,那么他又何来信心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大放异彩?相应的对成绩较好的一类学生,如果常常以“好生”二字来评价他们,则会给他们营造过高的自我评价心理,使其丧失应有的斗志,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因此,笔者认为不光在语文这样的以语言为主的学科上,在其他地方,我们对一个学生的评价都该看他的综合能力,全面的、客观地给予他们公正的评价,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活出自己最好的人生。

二、对学生的评价要从非智力因素方面着手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笔者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些非智力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就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在此,笔者要说的是,语文的学习也正如著名数学家张广厚所言,不需要太聪明,也正如达尔文所说,需要的是勤奋、是努力。在这里笔者还想指出,张广厚和达尔文都是成功人士,而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与成功与否无关,笔者在这里只想套用他们的一半意思,学生不聪明,但只要他勤奋了、努力了,我们都应给予他们肯定,给予他们鼓励甚至赞美。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通过评价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有效融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学科,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绝不能忽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语文老师把原来的终结性评价改革为形成性评价,实施赏识性评价和进行活动式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成就他们的人生。

笔者有幸听过名作家丁立梅的一堂生命教育课,感触颇多。丁老师以自己以往的教学实例为原型创作过一篇小说。故事内容大致讲的是一名叫张星的同学上学时一直不是好学生,但在一位育人有方的女教师帮助下,他转变了态度,开始认真学习。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他最后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在这个故事中,张星之所以能从一名惹事生非,自由散漫,不学无术的“坏”学生转变成为一个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目标、有理想的“好”学生。丁老师当时是这样说的:“一个学生,我们除了去看到他们的成绩之外,更应该去体会他们的情感,去了解他们的需要,去调动他们的兴趣,去鼓起他们对生活的信心,成绩不是人生的全部,生活才是我们必须每天去经历的,所以作为一个老师更应该关注他们的人生。”丁老师的这番话,也成为我如今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信条。丁老师在小说中塑造的女教师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合格教师的范本。她养花养草,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去感染每一位同学,即使对待像张星这样的“差生”也会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关爱他,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他,用赏识的态度去评价他,真正做到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幸福人生服务。

其实不难发现,丁老师笔下这位优秀的女老师,她的优秀之处就在于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上。她更注重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的兴趣、完善学生的性格、关注学生的需要,从而使他们做任何事都能明确自己的动机、目标,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信念、有正确的世界观的人,而非一般老师所采取的分数是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相较于结果,她更注重过程;相较于智力,她更注重情感;相较于贬斥,她选择赏识。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成就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做人”教育。

三、对学生的评价要为孩子的健康人生服务

其实这一观点已经融于以上两点评价转变中,是教育要实现的终极目标。陶行知先生说:“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应着这一教育理念,在我们的语文学科上更应该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对他们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能更好地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幸福人生服务。我想,如果教师能多用一些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多用一点积极的心态去评价学生,那么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柳暗花明中见到美丽的前景。

[1]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虞伟庚.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3]燕国材.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教育艺术,1994,(6).

(王才兰 苏州市相城区春申中学 215143)

猜你喜欢
笔者学科人生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