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青
画为叶 叶系生
——贝尔曼为画而生更为生而画
◎孙 青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贝尔曼用心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为病床琼珊绘就了新生命之叶。本文从他的环境遭遇、生活经历以及性格特点入手,分析他作为社会底层小人物失意人生的种种体现,最重要的是现实的残酷并没有磨灭他善良、纯真的本性,以及对于艺术的执着渴望——生命最后的杰作恰恰是为他人支撑起的无私之叶。
对于贝尔曼这个人物,欧·亨利在这篇小说中着墨并不多,读到小说的中段我们才知道他是一个画家,然而他的事业并不成功。作者在文中是这样描述的“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的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语言的描述中包含了戏谑、讽刺的意味,如果细究原因,我们也能从他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答案,“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就连“角落里的空白布也在那里静候了二十五年画。”我们能够看出,在贝尔曼的生活中对“绘画”这块是较为懒散的,甚至是“不务正业”的。“他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几乎没有什么创作了”,“挣钱的方式也是通过给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表面看来他似乎也是安于现状。其实不然,作为一个画家,谋生的途径都是在绘画方面打了一个“擦边球”,未能真正发挥自己绘画的才能,也并没有真正积极地投身于绘画这项艺术事业,这对一个总想着未来有一幅杰作的画家来说,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他住在华盛顿的一个小区里,和其他很多艺术家一样,租着廉价的房屋,过着不算理想的生活。尽管他们连料、纸张等欠款可能都还不清,但这里的人们依旧在这样简陋、陈旧的环境中设立属于自己的“艺术区”、画室。住在这里,是生活在当时社会的底层人物,他们生活拮据,没有钱,有的只是梦想。可以说老贝尔曼是这样典型环境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上了年纪,却还是一事无成。如果在资金宽裕、生活富足的情况下,或许他能够静心创作,不只是说说而已。但他很穷,他需要通过别的途径,挣些小钱养活自己,相比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吃力不讨好的艺术创作活动,这至少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直接的报酬,解燃眉之急,帮助他度过困境。他渴望成功却又为一定现实的原因所迫,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对他来说无疑是残酷的,这也使得他内心常常焦躁不安、郁郁寡欢。小说中说他是一个“暴躁的小老头”、“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性格暴躁可能是天生的,但和他的这种困窘处境也是有关系的,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也会变得消极怠惰,那么喝酒自然成为他排遣苦闷的一种方式。除了现实环境对他艺术创造才能的抑制,我们可以推断出他本身在绘画方面的天赋也不是特别高,否则也不至于到六十多岁还拿不出一幅像样的作品。加之他平时又不那么勤奋,总是一种高谈阔论、缺乏务实的作风,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所以他拥有的是一种黯淡、失意的人生。
在这个人物的身上我们似乎看不到什么优点,但是就是这个不起眼,甚至人们可以随意讽刺、贬低的老头却做了一件事,在琼珊窗外的墙上画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而这片叶子也拯救了琼珊的性命。这件事从根本上改变了读者对他的偏见,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未曾真正了解的贝尔曼形象。对于最后的那片常春藤叶的交代是在结尾处,“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这里借苏艾之口道出了最后那片常春藤叶的由来。
那么在此之前贝尔曼没有透露半点他要作画的打算,直到医生说楼下还有位病人患了肺炎需要治疗时真相才渐渐浮出水面。文中说贝尔曼“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事实却不尽然,表面看来他不喜欢别人表现出来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但这并不代表他内心是冷漠的,恰恰相反,作为艺术家的贝尔曼,内心比一般人更加敏锐、感性。他拿起画笔,选择用一种自己熟悉、温和的方式去完成这项使命,这一次,不再彷徨,也不再推拖,而是坚定地全心投入去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这可以说是贝尔曼人生中的第一个,同时也是最后一个“杰作”。并不仅仅因为作品形象逼真,更因它是鲜活的,它倾注了贝尔曼的所有的心力,让在病中虚弱的琼珊看到了生的希望,给她灰暗的世界中带来一抹亮色。难道老贝尔曼不知道在这样一个深秋时节、肺炎肆虐的特殊时期,拖着已并不年轻的身体,在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中作画是多么不明智的一件事吗?他当然知道,他很清楚自己这样做的后果。可是他还是这样去做了。他完全可以去琼珊那里,咆哮一阵子,把苏珊“骂”醒,也可以将在琼珊窗前画藤叶,以假乱真的想法告知年轻的苏艾,让她去做这件事,或者还可以从内心替这个姑娘惋惜一下,什么都不用做,然后依旧过着和平常一样的生活。但他最终选择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善良,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内心的无私,所以无畏。
他嘴上说琼珊这种寄希望于藤叶的想法很白痴,但他作为琼珊的朋友,还是能明白常春藤叶对于琼珊的意义,知道那是她能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既然这个傻女孩这么相信自己生命和叶子息息相关,那么贝尔曼没有为自己考虑太多,只想为她留住一片守护她生命的叶子。那么他也没有把这个想法告知苏艾,让她去做这件事情。这也体现了他温情,为他人着想的一面。他知道琼珊急需她好朋友的照顾和安慰,而且她们还那么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未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其实对待别人的态度,也侧面反映了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看文章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在他痛苦挣扎的背后,还有对于希望的期待与渴望。全篇我们几乎找不到他对于生活、命运的埋怨,他谈论和唠叨最多还是他未完成的作品。就连琼珊生病后,他也是这样说的:“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他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画上,将未来的作品和自己的生命、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他对于梦想一直保持着渴望,才有了他后来的费心创作,这也正是他作为艺术家执着情怀的一种体现。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先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由于生活与现实所迫,不得不向命运妥协的老画家的形象。他身上有各种缺点,有许多足以让人嘲笑和不屑的特点。但这些却不能掩盖他身上真正的闪光之处。在小说的最后,为了他人新生而画,因为他是在用挚热爱心去创作,作品是鲜活的,更是有温度的,温暖了琼珊冰冷的心,同样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贝尔曼的“永不凋落”之叶,是常春之叶,是长青之叶,是永远唤起人们希望之叶。
(孙青 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 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