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波 杜洪蓉
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渗透
——美国阅读课《灰姑娘》的启示
○方 波 杜洪蓉
摘 要:网络流行的那堂美国教师的《灰姑娘》阅读课,挖掘了文章的丰富价值意味,切中受教者的情感层,提问和引导自然、幽默,在审美中实现心灵交流,潜移默化地实现美育目标,塑造、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结构;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看似自然、无痕,实则组织有序、目标明确。这堂课是应和着审美教育的内涵的,也是符合审美教育的实施原则的。语文课是在学校中开设的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的语言艺术课程,符合学校美育的特点,这些遴选的典范的语言艺术作品便于教师以情境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营造氛围,启发和诱导学生在自由、轻松状态下潜移默化地得到陶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渗透可从培养审美心胸、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美育实施 美育内涵 《灰姑娘》 审美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如何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积极思考如何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帮助学生培养高尚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通过分析美国教师的一堂《灰姑娘》阅读课的文字实录[1],可以发现,这堂网络流传的语文课是应和着审美教育的内涵,是符合审美教育的实施原则的。
在进行《灰姑娘》这篇童话的阅读引导时,传统的引导几乎都是这样的偏向:对灰姑娘善良、勤劳、守时充分肯定,对其继母和姐姐的恶毒、自私、懒惰予以否定。网络上疯传着的美国教师教授的《灰姑娘》阅读课则另辟蹊径,更加丰富和多元,与审美教育的内涵[2]相应和。
这堂课上,美国老师设置了好几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如果在午夜,辛黛瑞拉没有及时跳上他的南瓜马车,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自然得出“辛黛瑞拉会变回脏兮兮的样子,会把王子吓坏。”的结论。借此引导学生要守时、整洁。对于守时的引导,国内教师也会提及到,但引导却没有涉及到整洁。人在衣着邋遢境况下碰到自己重视的人时是十分尴尬和难堪的;由于不重视外在形象会导致机会错失,这些启示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从小就不养成注意细节的好习惯,长大以后也无法有所成就。
接着,老师问:“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当学生们得出:会阻止,因为我爱我的女儿的结论时,进一步引导学生们贴近生活,还原普通母亲的心态,天下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引导学生品悟亲情。也让学生明白,要尽量细致、客观地分析、理解别人,哪怕是一般意义上的“坏人”。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并非“坏人”绝对坏。辛黛瑞拉的后妈只是无法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其他孩子。简单的黑白对错的二元判断,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适用,在黑与白之间还有灰色,学生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这是一种健康、完善、美好的情感引导,是对孩子心理结构的优化。
老师又问了后面的问题:“辛黛瑞拉为什么能去王子的舞会,并成为舞会上最美的姑娘?”引导学生认识到真诚交友,受益无穷。并且交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仙女固然帮助了辛黛瑞拉,但没有老鼠和狗,辛黛瑞拉也不能去到皇宫,也不能及时回家。这样强调真实生活中朋友的力量的处理,是十分智慧的。由于处于弱势,孩子们总会渴望超凡的力量做自己梦想的翅膀,这无可厚非。但如若学生沉溺于幻境,把梦幻当现实,就会造成可怕的后果。所以,将孩子的寄托放回现实,放到身边触手可及的朋友身上的处理,很智慧。对学生在友情中秉承真诚、平等观的强化,是对学生完美人性的铸造,这会让学生们终生受益。
老师再问:“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的反对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是谁决定她去参加王子舞会的?”学生很快得出:“辛黛瑞拉自己。”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确立珍爱生命、珍爱自己的信念。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都要做到自尊自重。并进一步向学生强化,应该要自信,认准目标后努力争取,要不断奋斗。自己的未来自己决定,自己负责。这样的意识刚好是目前大部分中国孩子所欠缺的,被父母的愿望所绑架的中国孩子往往随着父母的安排走,物质上十分富足,精神意志上却不够完整。因此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创设情景完善学生的心智上的欠缺。
最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答案:过了午夜12点水晶鞋仍然存在。老师进而启发学生,伟大的作家也会犯错,大家不应该迷信权威,要大胆质疑。同时也不必害怕犯错,伟大的人都会犯错,更何况孩子呢?进而启发学生们树立开拓和创新精神。质疑、开拓与创新会给人带来躲猫猫的快感,会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当下教育改革的难点之一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施起来易于探究质疑式的教学模式。很多时候,多年的教学经验会使教师固步自封,缺少质疑和挑战精神,并深深体现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所以,大部分应试教育下的中国孩子,最欠缺的就是质疑和创新。这样的引导值得中国教师借鉴和学习。
另外,大家可以注意到,整堂课教师并非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通过戳中学生的情感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是寓教于无痕的,实现了师生的心灵对话。
综上,这堂《灰姑娘》阅读教学课,充分说明语文课可以应和着审美教育的内涵进行设计:这堂课挖掘了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不仅停留在对女主角善良、勤劳的肯定上,不只教育孩子不应该嫉妒和懒惰,更挖掘了《灰姑娘》故事中的各层内蕴,进而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亲情、友情、自爱等均切中受教者的情感层。这堂课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态度,提问和引导自然、幽默,在审美中实现心灵交流,潜移默化地实现美育目标:守时、整洁、宽容、善良、真诚、平等、自信、奋斗、质疑、开拓等,塑造、优化了心理结构,努力铸造受教者的完美人性。当然,这堂课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这位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看似自然、无痕,实则组织有序、目标明确。
审美教育的实施应遵循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以学校教育为基本形式,以活动为中心,分阶段进行的原则[3]。网络流行的这堂《灰姑娘》阅读课是符合这四条实施原则的。
语言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方面。语文课是语言艺术教育的主要构成,其课文遴选的都是语言艺术的典范之作,是艺术珍品。《灰姑娘》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童话艺术珍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美国教师在这堂《灰姑娘》阅读课中,充分挖掘了语言艺术艺术品的深层内蕴,不止停留在勤劳善良的肯定上,更让学生品悟了母爱,感受了友情,学会了质疑,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力和审美理解力。
审美教育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如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学校美育等,学校美育是最基本的形式。美国教师的这堂《灰姑娘》阅读课是在学校中开设的语言艺术课程,符合学校美育的特点:整堂课是在集中的地点、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引导孩子们在语言艺术中感知、理解了亲情美、友情美,并推动了学生情感活动的自由扩展,比如要着装整洁以备随时应对重要的人和事,以便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并使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审美感受中有了强烈的情感体验,逐渐树立起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以及宽容、谅解等健康的审美理想。
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要求美育以情境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营造氛围,启发和诱导学生在自由、轻松状态下潜移默化地得到陶养。美国教师的这堂《灰姑娘》阅读课就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孩子们感知文本的深层内蕴,诱导学生的展开丰富的想象,设置情境、营造氛围,让孩子们去品悟友情、亲情;感悟宽容、真诚;树立平等、质疑、开拓等精神内质;实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最后的原则:分阶段进行。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只要是学校教育中的语言艺术课程,都有着明晰的课程标准,都有着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的要求。各阶段的语言艺术课程中遴选的那些典范的语言艺术作品,是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的。并且这些课程都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做到连贯、完整、系统。这堂《灰姑娘》童话故事的教学,并非教师随心所欲、我行我素,而是在周全分析课程阶段性,承接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设计并有效的进行的。教师的讲解、引导和提升是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特点的。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优秀的语文课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那么,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思考,如何将语文课上得美意盎然,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呢?有学者从创设美的氛围和挖掘美的内容(情感、语言、形象、体验等)两方面给与了建议;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注意教学结构系统化、教师教学风格稳定性,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教学节奏适当,教学氛围富于情趣,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层面给出建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前文对美国阅读课《灰姑娘》文字实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语文教学的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可从下面三方面入手[4]:
(一)培养审美心胸
审美的心胸是人成为审美主体的前提,是主体在排斥了科学态度和实用态度之后的一种与审美客体保持能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审美距离的一种状态。这个时候,人是具有审美欲望和审美追求的,他渴望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海伦•凯勒曾说过:“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个感官,享受世界通过大自然赋予你的几种接触方式揭示给你的快乐和美德的方方面面。”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时刻谨记培养学生审美心胸的前提,挖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可以启发学生感悟美、想象美和理解美的可能性,同时注意引导的排科学认识性和排实用功利性,教师本人要化美育目的于无形,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美育的目标。这需要教师充分调动自身的语言表达,思维掌控,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对沈从文《边城》一文进行授课时,教师的能力对引导学生把握这篇文章的美就至关重要。假若教师自己因为欠缺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就无法体悟到文章中的景美、情美和人性美,课就会上的非常干瘪;假若教师不擅长语言表达,思维掌控能力欠佳,也无法将自己的感悟传达,无法感染学生去体悟;无法化美育目的于无形,只会让学生觉得那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审美感知停留在表层,亦或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全盘否定。
(二)培养审美能力
努力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景、有情、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形象美。所谓情景设置,并非一定要展示图片和播放音乐。它可以是教师通过语言描述设置场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美国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在有场景前提下进行的,如:假如仙黛瑞拉不守时,她将会变回脏兮兮的样子,会吓坏王子,所以大家要守时,更要时刻保持整洁。
教学设计中应该努力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回忆和联系”,并为联想和想象设置阶梯。在这堂阅读课上,老师的引导都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之上,不管是守时、整洁的确认,还是对母爱的体悟、对自尊的肯定,都是如此。老师为引导学生从魔力的依崇中转向对现实的感悟和正视,还设置了阶梯:从帮助仙黛瑞拉的朋友,引到仙女、小老鼠和狗都是朋友不分高低贵贱,人应该学会广交朋友,最后实现对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不要迷恋仙女和魔法,现实中平凡甚至弱小的朋友在合适的时机下是那样可靠,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在教学设计中,一定注意情境的设置切勿生搬硬套,为多样化、新颖化、跨界化而刻意为之。如《月亮湾》教学设计中有教师将课堂情境设置为到月亮湾旅游,于是音乐、图片、简笔画、语音范读都自然成为情境中的部分,学生的识字、背诵都在自然而然中进行,最终落实在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能力的提升上。
(三)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虽然有稳定性,但环境变化,趣味和格调还是有变化的可能。和谐流畅的音节,优美深邃的语境,可作为审美教育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可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使其审美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要素彼此联系、彼此交融,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实现学生自我对审美趣味的提升。
美国教师在这堂阅读课中与学生的互动、引导组织有序、目标明确但被她处理得自然、无痕。守时、整洁、宽容、善良、真诚、平等、自信、奋斗、质疑、开拓等优良特质被学生在自由、快乐的体验中慢慢熔铸在他们的心理结构中,人性得以完善。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生长、发育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注意使他们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作为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重要阵地的语文课程,更是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符合审美教育内涵和实施原则的学习阵地,诱发学生的审美追求,在情境创设中潜移默化中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逐步走向审美的人。
注释:
[1]下文引用内容参看《一堂美国阅读课<灰姑娘>》360doc个人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conte nt/13/1217/15/9135456_337881643.shtml。
[2]此处对于“审美教育内涵”的界定参考朱立元主编的《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的界定: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形式。
[3]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43-450页。
[4]下面三个方面的划分方式参考自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8-412页的阐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2.
[2]彭素兰.浅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J].神州,2012,(12).
(方波,杜洪蓉 云南玉溪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6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