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雅洁
洛阳方言词语考释
○昌雅洁
摘 要:汉民族方言是保存古代汉语的活化石。洛阳方言也不例外。洛阳话自秦汉至元末明初一直作为古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对古代汉语影响巨大。在今天的洛阳方言中,依然保留着大量的古语词。鉴于此种情况,选择八条今天仍然在洛阳方言中使用的古代词语,并借助辞书和古典文献对其进行考释,兼与普通话对比,以简要的梳理出洛阳方言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同时,帮助大家理解古书,推动当下的方言整理与词典编纂工作。关键词:洛阳方言 词语考释 古语词 继承性
我们知道,汉民族方言是保存古代汉语的活化石。洛阳方言也不例外。洛阳号称九朝古都,历史文化悠久。其特定的历史地位,使得洛阳话自秦汉至元末明初一直作为古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1]对古代汉语影响巨大。因此,在今天的洛阳方言中,依然保留着大量的古代汉语词语。考究这些方言词语,不仅有利于帮助理解古书,还有利于推动当下的方言整理与词典编纂工作,以规范目前出现的为方言词汇乱造新字的现象,这更有利于体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久远。本文借助辞书和古典文献对一部分洛阳方言词语进行探源,兼与普通话对比,旨在将洛阳方言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作出简要的梳理。若有不当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甜饭”读音为[tian42fàn21]。洛阳方言口语中的“甜饭”与普通话中的“甜饭”极不相同,指的是“没有放盐、也不放糖的饭”,也就是“淡饭”。例如(笔者母语为洛阳方言,本文所举来自洛阳的方言口语):
(2)这饭咋镇甜哩,你木涨盐吧?
按,例(1)中的“甜饭”就是没有放盐的“淡饭”,例(2)中的“甜”即盐放得少的“淡”。“淡”与“甜”古音相同。“淡”在上古是定母谈部字,“甜”在上古也是定母谈部字,二者声同韵也同。又《广韵》:“淡,徒敢切。又徒滥切。”《广韵》:“甜,徒兼切。”“淡”和“甜”中古都属于定母咸摄字,声同韵相近。《广韵》所代表的中古音系是以洛阳音系为基础音系的,所以在今天的洛阳方言中“淡饭”读如“甜饭”是古音的留存。此外,“淡饭”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并且“淡饭”还可写作“淡飰”。晋王献之《东近帖》:“若献之弊于淡飰,饮得春风,气惛乱言,故欲热,复食酒,为腹可而。”宋陆游《病思》诗:“数匙淡饭支残息,一篆清香印本心。”南宋《五灯会元》:“野蔬淡饭延时日,任运随缘道自灵。”这些“淡饭”指的是“简单、不讲究的饭食”,今普通话的“淡饭”亦是此义。而洛阳方言中读如“甜饭”的“淡饭”仅指“不放盐的饭”,读如“甜”的“淡”仅指“没有放盐或盐放得少”。“淡”字的本义是“味道不浓”,《说文·水部》:“淡,薄味也。”其词义引申途径是“味道不浓→含盐分少或无盐,同“咸”相反。(如:淡菜,以煮晒时不加盐,故名。)→(伙食)简陋”。相比之下,普通话的“淡饭”含义是洛阳方言“淡饭”含义的比喻引申义。
“拿捏”读音为[na31nie]。普通话中的“拿捏”是“把握、掌握、衡量轻重”的意思,如“拿捏分寸”。而在洛阳方言中,“拿捏”表示的是“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想方设法刁难或要挟别人的行为”。例如:
(3)你咋顶天去拿捏你妈哩?都把你妈给烦死了。
(4)你奶奶光想着去拿捏你爸爸,都不看你爸爸有空儿没有。
按,例(3)和例(4)中的“拿捏”都是“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想方设法刁难或要挟别人”的意思。此种义项的“拿捏”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已然有不少的例子。《西游记》:“他又在我海内遇着你的差人,夺了请帖,径入水晶宫,拿捏我父子们,有结连妖邪,抢夺人口之罪。”清《七侠五义》:“柳洪知道是故意的拿捏,只得进内取些银两给他们就完了。”《红楼梦》:“咱们这样人家固然不仗着自己做,但只到底知道些,日后才不受人家的拿捏。”“拿捏”还可以写成“拿搦”。《集韵·屑韵》:“捏,搦也。”明《醒世姻缘传》:“要是银子少了,请出甚么好的来?提起笔拿搦不出去,这倒不如不请了。”但是,此处“拿搦”是基本义“握着、拿着”。表“刁难或要挟”义的“拿捏”来自“拿”与“捏”的同义连用。“拿”的本义是“用手取”。《正字通·手部》:“拿,俗拏字。”《说文·手部》:“拏,牵引也。”《玉篇·手部》:“拏,手拏也。”后来,“拿”的词义引申途径为“用手取→握在手里→掌握,把握→控制,挟制→刁难”。“捏”的本义是“用手按”。《广韵·屑韵》:“捏,捺。”《广韵·曷韵》:“捺,手按。”“捏”进而又引申出“握、持”义。《集韵·屑韵》:“捏,搦也。”《广韵·觉韵》:“搦,持也。”“拿”和“捏”在“握”这一义项上为同义词,二者连用构成“拿捏”。在作为构词语素的“拿”引申出“挟制、刁难”义之后,词语“拿捏”自然也引申出“刁难或要挟”义。然而,“拿捏”在现今洛阳方言中,虽仍保持着“刁难或要挟”义,程度却有所降低,且更多地体现着“行为的发出者有求于行为的承受者而频繁打扰对方,使得对方感到厌烦”的意味。
“冷子”读音为[leng53zi ]。“冰雹”在洛阳方言口语中被称作“冷子。”例如:
(5)外边儿下那冷子都给鸡蛋样恁大。
按,例(5)中的“冷子”指的就是“冰雹”。“冷子”一词沿用古代汉语的说法。《皇朝经世文编》:“召问农。唯言午间有大雨一陈。不见冷子。冷子者。东人呼雹也。”《歧路灯》:“邓祥说德喜儿:‘为啥不带雨衣?’德喜儿道:‘谁料下冷子雹冰。’”“冷”的本义是“寒”。《说文·部》:“冷,寒也。”“子”有“小而坚硬的块状物或颗粒状物”义 (《重编国语辞典》)。《南史·文学传·卞彬》:“掷五木子,十掷辄鞬,岂复是掷子之拙。”其中的“子”即“小而坚硬的块状物或颗粒状物”。还有通常所说的“石头子儿”的“子”也是此义项。“冰雹”具有“寒冷”“小而坚硬”“块状或颗粒状”等特性,因而将“冷”与“子”连用成为“冷子”,指“冰雹”亦通俗易懂。
第六,鼓励国有资本入股非国有企业。在公共服务、高新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和战略性产业等重点领域,以市场选择为前提,鼓励具有资本运作经验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投资。鼓励国有企业按照产业链、价值链要求,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重组等多种方式,与业务相同或关联度高的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
“艮”读音为[gen53]。在洛阳方言中,“艮”为形容词,有“食物坚韧而不松脆”“(性子)直”“(说话)生硬”的意思。例如:
(6)炸馃子艮了,不好吃。
(7)你这人咋镇艮儿哩,别人给你说笑话儿你都当真。
(8)哎呀,你是不知道,××他妈说话儿可艮。
按,例(6)中的“艮”是“食物坚韧而不松脆”的意思,例(7)中的“艮儿”有“(性子)直”义,例(8)中的“艮”指“(说话)生硬”。“艮”的这三个义项主要引申自“艮”的“坚硬、坚固”义。“艮”有“坚硬、坚固”义,始于汉代。扬雄《方言》卷十二:“艮、硙,坚也。”郭璞注:“艮、硙皆名石物也。”《广雅·释诂一》:“艮,坚也。”王念孙《疏证》:“《说卦》传云:‘艮为山,为小石。’皆坚之义也。今俗语犹谓物坚不可拔曰艮。”这样,“坚硬、坚固”体现着“不易弯曲、笔直”的特性,用于描述人物品质便是“(性子)直”,与人交际时说话不够委婉就是“(说话)生硬”。“坚硬、坚固”又同“疏松”相对,因而“艮”还可以指“食物坚韧而不松脆”。
“共满”读音为[gong31man54]。“共满”一词在洛阳方言中是“总共、一共”的意思,作副词。例如:
(9)前儿个买了十斤苹果,我共满吃了俩,今儿可没有啦。
按,例(9)中的“共满”对应普通话中的“总共、一共”。又洛阳方言中,“共满”与“满共”虽构词语素顺序不同,但词义相同(在洛阳方言中,此类现象较多,如“好瞎”和“瞎好”“冷热”和“热冷”等)。所以,例(4)中的“共满”换为“满共”句意仍然不变。《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未收录“共满”一词,只收录有“满共”一词。其实,“共满”表“总共、一共”义是古代汉语用法的遗留。《大正藏》第74卷第2376部:“每寺相共满三七人为国行道。”《大正藏》第1419部:“方至于第十法云地境。即如前减增一节。此共满十节。”“共满”的“总共、一共”义来自其构词语素“共”引申出“合计、总共”义和“满”引申出“全、整个”义后,二者的连用。
“支棱”读音为[zhi34leng44]。洛阳方言口语中的“支棱”有“竖起、挺起、翘起”的意思。例如:
(10)你给那儿听啥哩恁用心,支棱着耳朵听。
按,例(10)中的“支棱着耳朵听”就是“竖起耳朵听”的意思。“支棱”表“竖起、挺起、翘起”义,古代汉语中早已有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八回:“两边都是涧沟,那冰冻的支棱着,就和刀剑一般。”“支棱”亦作“支楞”。民国《雍正剑侠图》:“哎哟,老筛海爷轻轻地拿手一拍它,这个驴好像感激自己的主人,耳朵这么一支楞,啊呀呀……电掣风驰,快极了!”“支棱”此义项的承担者主要是构词语素“支”。《汉语大词典》:“支⑨:竖起;伸出。如:支着耳朵听。”“棱”只是一个状貌修饰成分,表示“……的样子”。
“消停”读音为[xiao24ting]。“消停”在洛阳方言中有“悠闲自在”“安静”“停止,歇”义。例如:
(11)你咋镇消停哩,吃着瓜子,看着电视,都不会替我忙一会儿。
(12)你这娃子咋镇费气(“淘气”的意思)哩,半天都不会消停一会儿。
(13)你咋一直给这儿吃吃吃,嘴都不会消停会儿。
按,例(11)中的“消停”是“悠闲自在”的意思,例(12)中的“消停”有“安静”义,例(13)中的“消停”即指“停止,歇”。“消停”的词义承担者主要是语素“停”。“停”本义是“停止、止息”义,《说文新附·人部》:“停,止也。”这样,“消停”便具有“停止、停歇”义。南宋《五灯会元》:“僧问:‘如何是道?’师良久曰:‘会么?’曰:‘学人不会。’师曰:‘听取一偈:话道语下无声,举扬奥旨丁宁。禅要如今会取,不须退后消停。’”“停止、停歇”就会变得“安静”,于是“消停”引申出“安静”义。元郑光祖《㑇梅香》第一折:“听沉罢过初更,更兰也休得消停。”“停止、停歇”也会变得“悠闲自在”,于是“消停”又引申出“悠闲自在”义。《红楼梦》:“他两家的房舍极是便宜的,咱们先能着住下,再慢慢的着人去收拾,岂不消停些。”洛阳方言中“消停”的三个义项在古典文献中都有例可查。因此,洛阳方言中的“消停”是对古代汉语词汇的袭用。
“灶火”读音为[zao52huo]。“厨房”在洛阳方言中叫“灶火”。例如:
(14)我妈给灶火做饭哩。
按,例(14)中的“灶火”即指“厨房”。“灶火”一词来自古代汉语。唐骆宾王《晚泊蒲类》诗:“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汉语大词典》认为此句中的“灶火”指“炊烟”。有“炊烟”的地方即做饭的地方,做饭的地方即厨房。“灶火”于是又引申出“厨房”义。元李文蔚《圮桥进履》第一折:“等的天色将次晚,趓在人家灶火边,若是无人撞入去,偷了东西一道烟。”明《醒世姻缘传》:“老魏炕上坐着,他媳妇在灶火里插豆腐。”由此可见,“灶火”表“厨房”义不晚于元代。元代的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仍是洛阳话,“灶火”在洛阳方言中指“厨房”,可谓历史久远。
以上八条词语均来自洛阳方言口语,笔者对其进行简单的考释。洛阳方言中依然还有很多口语词来自古代汉语,笔者出于学识和能力有限,不能对其一一进行研究。又限于学识浅薄,内容存在的瑕疵之处,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注释:
[1]本文所引古代汉语例句均来自北大CCL语料库和北语BCC语料库。
参考文献:
[1]曾光平,张启焕,许留森.洛阳方言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2]贺巍.洛阳方言记略[J].方言,1984,(4):278-299.
[3]李荣.洛阳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河南省志·方言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5][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7]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编辑委员会编.重编国语辞典[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8]徐中舒等.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昌雅洁 江苏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