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成课堂”理念引入高中散文教学的可行性

2016-03-02 21:32贺丹丹
现代语文 2016年16期
关键词:散文高中生理念

○贺丹丹



浅议“生成课堂”理念引入高中散文教学的可行性

○贺丹丹

“生成课堂”理念是江苏特级教师李仁甫先生所倡导的。生成课堂主张教师课前精心预备教学内容,写板块式教案。课堂上,根据学生及教学现场的需要选择版块教案,教学内容为学生和课堂服务,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散文在高中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散文教学却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比如模式化教学、形式化讨论、教师解读为根本,以课前预设目标为前提并且对文本作任意性解读等等。笔者认为,将生成课堂理念引入散文教学,对于散文教学的开展或许将有一个新的转机,本篇论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生成课堂引入散文教学的可行性。

一、生成课堂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契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力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1]生成课堂提倡在课前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这为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供了条件,生成课堂教师及学生双主体地位的确立,让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得以平等,使得学生有条件和权利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而不像传统课堂上,教师的绝对权威主导一切。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遵守既定的路线一成不变,也不应当是教师表演其优秀上课技巧的地方,而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互动的场所,是进军未知领域的旅途,在这个旅途中充满着意外和优美的风景。这些都是生成课堂理念所倡导的,它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意外”和“陌生”,并将此作为教学资源生成的主要来源。

二、生成课堂理念与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

当代高中生的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在这一时期身心发展变化比较剧烈,在教学工作中更应该注意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组织教学。高中生心理发展的一大特点是自主性比较强。高中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增长,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及自我处事能力的迅速发展,他们迫切地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和管理,并且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有了自己的见解主张,不再轻信大人的意见和看法,也不再盲从于书本答案。而生成性课堂的优势就在于,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用单方面的课堂纪律去约束学生,而是和学生互相“商讨妥协”制定为彼此遵守的课堂规约,利于减少因为课堂纪律而引起的师生之间矛盾的产生。生成课堂启动模式中的表态与辩论,更是符合高中生这一时期,对很多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常为坚持自己的见解而互相争辩不休。课堂只有在这样的争论中才有可能闪现智慧的火花。

高中生在这一时期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进取心极为强烈。由于这段时期他们生理和心理迅猛发展,使得他们时刻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不安现状,上进心、求知欲强。他们在学习文本上乐于开拓,用于积极创新,因而生成课堂理念提倡,让他们课前进行“梯度式”的预习,是非常有效果的,只有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度学习,经过缜密的思考,学生在课堂上自然会提出许多高质量的问题。

三、生成课堂理念与散文作品价值的契合

散文在高中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散文其本身内容选材丰富多样,写法自由灵活,散文的一大特点即是它表现着作家内心的真实情感。提起散文作品,人们能想到的更多的是具体的某个作家的散文,比如周国平的散文、鲁迅的散文、汪曾祺的散文等等。不同的时间、作家其散文样式不同;即使是同一时间、作家(尤其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散文样式也有可能不同。散文其实是真正的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作家以自己的独特情感认知,叙写自己的独特人生经验、感受和发现。

散文的学习尤其是文学类散文的鉴赏,其学习要领往往可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2]分享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去占有,散文中表现的情感价值、思考感悟,都是作家在特定的情景下,抒发的自己的感受,这种情感读者有可能是无从理解的,而在散文的实际学习中我们常常容易犯错误,很容易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作者的独特感受。因此散文的学习更需要每一位读者突破自己的局限,通过对文本的理解认识,启迪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由此而得,散文的教学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反复阅读感知,需要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仔细体会文章语言的功力,感悟这种语言所蕴含的意味,领悟这种语言滋味,感受作者的情调。而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去下功夫,而并非教师的“精心指导”所能够代替。生成课堂理念提倡学生在课前进行深度学习,精心预备,它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学生在课前进行深度学习时,由于每一位学生各自的知识涵养、能力大小及人生阅历的不同,必然会对同一篇文本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和疑惑。这些感受和疑惑,也都来自于文本中的语言碎片之间及其与语境之间的各种互联关系。学生对这些“互联关系”的感受和疑惑使得他们在课前达到愤悱状态。学生课前的愤悱状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所达到的互联思维,二者相互作用,让课堂可能生成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启动分享与交流的课堂模式,也为学生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打好基础。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2]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

[2]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8.

(贺丹丹 江苏徐州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3300)

猜你喜欢
散文高中生理念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