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三宝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
课堂“主问题”教学例析
翟三宝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一环,是课堂交流的桥梁。有质量的提问是组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与老师、作者对话,从而理解全文。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对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提出了明确目标。我们需在课堂教学中将那些零碎的、肤浅的、繁杂的提问转化成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课堂主问题。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赏析文本。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设置课堂主问题呢?在讲解《张中丞传后叙》这篇文章时,我做了如下尝试:
通过对标题的分析,可得到两个信息:本文是关于张巡的人物传记;这篇文章是韩愈读了李翰的《张巡传》后所写的一篇“序”。
文体常识中明确指出,“后序”除了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以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而本文是作者在阅读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在学生诵读文本、疏通大意的基础上,可以很明确地找出相关内容。文章4、5自然段是在对李翰的《张巡传》进行补充,2、3自然段是在对许远进行相关议论。
文章在开头部分明确指出“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但韩愈在文中并没有直接对主人公张巡的事迹进行补充,在补充材料部分反而是以南霁云这一人物为先锋,以“南霁云之讫救于贺兰”为突破口,抓住南霁云慷慨陈词“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及“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这些细节,给我们刻画出了一个忠义不屈、有情有义、铁骨铮铮的英雄形象。
又通过“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这一细节,将南霁云对贺兰这样“擅强兵坐而观者”的痛恨之情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城破之时“云笑而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一个“笑”字,耐人寻味。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南霁云一笑而过,既有对敌人的蔑视,又在向张巡传递一个信息“公有言,云敢不死!”南霁云用他的生命阐释了忠义的真谛。义薄云天,悲哉!壮哉!但此时一个疑问也油然而生,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张巡,但是文章却对张巡的笔墨较少,反而是花了大量笔墨在南霁云身上。李翰的《张巡传》塑造了张巡这个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但南霁云这样的好男儿被忽视、被遗漏,这是多大的遗憾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直接写张巡,而从南霁云入手,衬托出的是这一类英雄的可贵之处。
在文章的第5自然段,文章补充了“张巡诵书”“操笔立书”“过目不忘”“就戮时,颜色不乱”这几件事。然而文章在补充事件的同时对材料的详略处理颇有深意。文章详细描述了张巡“吾于读书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这一材料让人眼前一亮,李翰的《张巡传》中的张巡忠义、悍不畏死、铁骨铮铮。但却会让人误解,张巡只是一个悍不畏死的武夫而已。而通过详细补充这一材料,一种钦佩之情自然而然产生,张巡是一个文武全才。他既有武人的刚毅,又有文人的深思熟虑,这样对张巡的认识就基本到位了。
文章开头部分写到“然尚恨有阙者”。“恨”可做多种解释:(1)遗憾;(2)仇恨、怨恨。“遗憾”是很好理解的,就是许远、雷万春、南霁云这样的英雄在李翰的《张巡传》中被遗漏。而“仇恨”“怨恨”该如何理解呢?
韩愈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就是要为许远正名。睢阳城陷后“巡死而远就虏”。于是有人“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特别是“两家子弟不能通知二父志”。英雄的事迹不被肯定,反而要遭受不白之冤。韩愈痛心疾首、义愤填膺。韩愈在第2自然段开头先叙述了睢阳之战前许远“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这样一件事情。许远的举动很反常,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细细一想,许远的举措合情合理。张巡的过目不忘让人钦佩,那么此时的许远就应该让我们敬服了。许远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心甘情愿地辅助张巡共同守卫睢阳,直至城破被虏。睢阳之战到了最危急时刻,许远甚至“食其所爱之肉”。杀了自己的亲人只为了吃饱后能够继续坚守,他承受的是常人所不能忍之痛。“外无待”,许远“犹死守”。通过这一系列分析,我们还能说“远诚畏死”?所以,一个“恨”字既为许远正了名,又有力地驳斥了人们对许远的诽谤。
正如文中所言“小人不乐成人之美”。韩愈又针对当时“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这一言论,及歪曲睢阳之战的言论进行反驳,英雄的血不能白流,他们不怕死,但他们怕被忘记。睢阳就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倾覆只在旦夕。至于“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这只是一个偶然现象,小人却化偶然为必然,难怪韩愈称其“与儿童之见无异”。
追问一下,睢阳之战真的就一点挽回的余地都没有了吗?不!答案是否定的!“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每想到这些拥兵自重、见死不救的行为,韩愈的义愤之情无以言表。与其说张巡、许远这些人是死在叛军手里,倒不如说是死在这些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之下,死后还不得安宁。急愤之下的韩愈斥责诽谤的小人是“比于逆乱,放淫辞而助之攻也”,这一点也不过分。“坐而观者”该杀,小人该剐。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情感态度就在不知不觉中鲜明起来了。
这样一堂课下来,问题的设置难度适中又紧扣文本,既没有设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题使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老师、作者之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我相信只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高瞻远瞩地理解文本,细致入微地体察“生”情,科学、有序地设置课堂主问题,语文课堂就能多一份力量、多一份创造、多一份成功。
易均.例谈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J].文学教育:下,2012(6).
·编辑杨国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