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出奇葩 三场无知《折杨柳》

2016-03-02 20:01孙焕英
学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书名号折柳望文生义

□孙焕英

“诗词大会”出奇葩三场无知《折杨柳》

□孙焕英

在唐诗中,有见“杨柳”、“折柳”词语。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甫“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等等。这里的“杨柳”、“折柳”,都是曲名。自然,书写时要加上书名号,作《杨柳》、《折柳》。《杨柳》、《折柳》之类是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迎合格律诗的诗句字数和平仄的需要而作的简化即简称,它们的全称为《折杨柳》或《折杨柳枝》。因为汉、唐时代还没有出现标点符号,所以,在原版唐诗中,它们都没有被标出书名号。现在已经出现了标点符号而且已经成为规范,所以,现代人书写唐诗,不仅以点号断读句子,还要以标号识别书名之类。古代人,以杨柳的柔长之姿来寓意离人的依依之情,如《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不是杨树和柳树,而是垂柳的古代称谓,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汉代以来,人们以此类离情的曲子命名为《折杨柳》了。再后来,《折杨柳》成了词牌,其词皆为表达人们惜别的情怀。另有传说,《折杨柳》曲子原为《德摩诃兜率曲》,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顺便带回中原来的。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将外来的曲子换上中国的名字,古亦见,今亦见,如当代的“学堂乐歌”中就有。但更大的可能,是由已述的《诗经》语句和意象而来。由上可见,现代人书写唐诗,如果只有点号断句,而没有标号识别《杨柳》、《折柳》为曲名,这证明,是书写者不懂《杨柳》、《折柳》为曲名,望文生义,把“杨柳”理解为杨柳树、把“折柳”理解为掐柳条了。其实,这种望文生义,有点儿初级。因为,在《杨柳》、《折柳》的前后,还有“笛”、“闻”、“曲”、“落”之类的关连词语,贯穿起来,不难看出《杨柳》、《折柳》是曲名。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初级的望文生义,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又屡屡出现了:

有一场“诗词大会”,屏幕上出现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两句李白诗。这两句唐诗,并没有将“折柳”标上书名号,主持人和嘉宾的讲解、选手的参与也都没有一个人指出《折柳》为曲名,“诗词大会”全场将《折柳》曲名望文生义为掐柳条折柳枝了。

还有一场“诗词大会”,屏幕上出现了王之涣诗《凉州词》。对于该诗,”“诗词大会”标点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点号齐全,唯独没有标号将“杨柳”标识为曲名《杨柳》。今天不是没有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中也不是没有书名号,今天也不是标点符号已经过时而废除不作为规范了,“诗词大会”更不是不懂得使用标点符号,之所以全场人不把“杨柳”标上书名号为《杨柳》,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杨柳》是曲名,所以才没有标。“诗词大会”全场又将《杨柳》曲名望文生义为树木了。

第三场,在“五一”劳动节的晚上。主持人写出了一道题:“此夜曲中闻折柳”——此句仍然没有将“折柳”用书名号标出为《折柳》——征答上句。准确答案是:“散入春风满洛城”。这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的句子。对于“折柳”这个词语,一位“大会”点评嘉宾不仅否定其为曲名,居然更进一步,干脆、直接、明白地将其解释为“折一枝柳枝送给朋友”!另一位“大会”点评嘉宾和央视主持人以及全场百名诗词精英也都默认此论,清一色!

三场“诗词大会”,连一个“折柳”、“杨柳”都没有弄清楚是啥意思,连一个《折杨柳》都不知道是个曲名,《杨柳》成了杨柳树、《折柳》成了掐柳条,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真是情何以堪!

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要旨是对诗词的真知灼见。背诵和书写,再多、再熟练也都是些皮毛的东西。“中国诗词大会”将检验的重点放在了背诵、书写的诗词多少和熟练程度上,甚至将学习、欣赏高雅的古典诗词异化为拼七巧、转魔方、猜谜语类的游戏,不足为训。把“学术”办成“评书”,把“诗词”办成“码词”,央视的价值取向亦即国学导向,必须否定。国学走斜,误国误学;国人须知,学者当戒。

(作者单位: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8号)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书名号折柳望文生义
孙钢坪
折柳寄情
捣练子·春
不可“望文生义“的英语副词
一斛珠·灞桥折柳
引号和书名号
标有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不要使用顿号
"书名号"让我挑起了责任
书名号与引号
翻译切莫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