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
古诗文智慧阅读四步探例*
□何静
古诗文“读出信息”、“读出画面”、“读出感情”、“读出问题”这四个教学环节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古诗词传统的教学套路——读准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朗读背诵,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串讲的现象,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有创意地阅读”等阅读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阅读。
阅读;思维;智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因此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考虑阅读自身的特征,作为一种生命方式,阅读只能是“个人”的追求;阅读只有“个人”才能完成,只有“个人”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因此,教师全部的教育智慧应是引领学生个体读书思考及与他人交流而产生智慧,更应加强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的指导,大幅度地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讲练,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生动活泼的阅读,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阅读方法和技能,从而使语文课超越教师,超越课本,超越课堂。在古诗词教学中“朗读感悟”不时出现,而“思维智慧”常被遗忘,使得教学陷入误区。惟有将思维训练与言语活动融为一体,让思维为言语活动开阔空间、增添活力、强化力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才会因思维而深刻,因智慧而精彩。以下是笔者尝试古诗文智慧阅读实践的思路:
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借助几张幻灯片带学生走马观花式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创作风格等信息,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对学生作用不大,效率也不高。教师应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从古诗文文本本身(包括标题、朝代、作者、注释等)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实践,这实际上是学生与文本相互作用、碰撞智慧的过程。
比如学生从陆游的《书愤》的标题中可读出愤激之情,自然就把握了全诗的情感主旨;从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的注释中得到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的信息。学生自然能明白政治斗争的残酷,也能明白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也能感染学生。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标题中学生可以读出春江、花月夜,那这诗歌中自然是有一条江,不舍昼夜奔流赴海,与春有关,春天的江多澎湃多深情啊;这夜,当然是花香月明之夜了,让人沉醉的夜,那份安详和静谧,与花月有关。
中国古代诗词十分重视对含蓄、典雅、雄浑、俊逸等境界的追求,而这种情境氛围是需要我们用心、用情去感受领会的。诗的语言是含蓄、凝练,具有跳跃性的,在诗歌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时间,让他们发挥想象自由表述,通过想象体验情境。比如在教授《滕王阁序》时,我让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出最喜欢的对偶句,品读它的画面感。有位学生对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品读就很精彩,“傍晚的落日为低飞的野鸭披上了霞光的彩衣,落霞依偎在野鸭的背膀上,同它一起远去。茫茫的秋水与悠长的天空合为一色,停在水上的船不知是在水上行驶着,还是在空中飘荡着。”
学生同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他们读出的《春江花月夜》中前八句的画意,“春潮高涨,江水连接大海,江海不分。明月初升,似从浪潮中涌出。一泻千里的月光随着波潮不停闪烁着,春天的江上哪个地方没有明亮的月光呢。江流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开满鲜花的树木就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发光。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察觉不到了,白色的月光和白沙连成一片,分不清彼此。”
这些充满创造思维的描述内容不仅体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着意于对诗的概念、情感、主旨、表现手法追求精确的结论,而应唤醒学生的思维,要把课堂控制和拓展相结合。
阅读是鲜活的过程,一篇文章,可以翻来覆去的读无数遍,每遍都可以有所得,所以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吟诵来着重理解和感悟词语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词句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要结合起来,要让学生真正去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品读出感情,他们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才能被打动。
在教授《滕王阁序》时,我让学生品读二三段文句的画面后,又让他们反复诵读四五段,读悟这两段中的复杂感情。有的学生从“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读出宇宙无穷个人渺小之悲,世事无常曲终人散之悲,有的学生从“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读出怀才不遇、功业未竟之悲。也有学生读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壮怀。
在品读《春江花月夜》时,我对学生说:在这壮丽幽美的花月夜里已自有其迷人的情韵,诗人却不知享受与陶醉,偏又驰骋了他的思想去探寻那永无答案的宇宙、人生,请学生们来个胸臆自抒,个性解读,感悟诗人丰富的哲理情思。有的学生认为此诗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有的学生读出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有的学生读出诗歌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智慧的阅读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首先是发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从文本本身的发现,也可能是从教学中处理文本角度的发现。一个不能发现新问题的教师,肯定是缺少教学智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没有解决——就会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和质量。凡是成功的智慧的教学课堂,都会展示着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任何作品,都只给读者留下一个意向性的框架,一个意义上的“空筐”,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应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去理解、重现、重组甚至重新构建作品的意义世界。这种阅读对培养人的能力、训练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智力、发掘作品的深层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在赏析《春江花月夜》时,我设计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环节,给学生留了一些时间让他们谈谈自己在阅读赏析时产生的疑问,并尝试自己解决。一位学生倒是发现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他说老师同学在读标题时断句都是春江,花月夜。那可不可以一字一断?我对这位学生给予肯定,并告诉学生台湾美学大师、作家蒋勋先生的观点,他在《说唐诗》一书中也认为,“春江花月夜”应该断为“春、江、花、月、夜”,“这是五个独立的名词,它们应该是并列关系,不是主从的修饰关系。”蒋勋说:“我不喜欢用春天形容江水,也不喜欢用花朵月亮形容夜晚,因为它们各自独立,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美。”有不少学生很认同这种独特感悟。
古诗文“读出信息”、“读出画面”、“读出感情”、“读出问题”这四个教学环节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古诗词传统的教学套路——读准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朗读背诵,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有创意地阅读”等阅读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阅读。
[1]黄桂林:《让语文因思维而深刻》,《新课程研究旬刊》2013年第4期。
[2]黄厚江:《语文教师的智慧阅读》,《语文学习》2007年第10期。
[3]李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智慧阅读课堂实录与评析》,《新课程教学案例》2006年第1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
[责编吴尚华]
★此文是阜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智慧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JK1503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