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外华文传媒的社会功能

2016-03-02 15:56:21于晓菲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华文华侨报刊

于晓菲

(暨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浅谈海外华文传媒的社会功能

于晓菲

(暨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510632)

海外华文传媒从1815年至今,已经走过201年。在此,笔者梳理对比海外华文传媒创刊初期与当今的情况,找出其中报刊的社会功能与特色,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些许建议。

海外华文传媒;清代;社会功能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

清代的海外华文报刊既是世界新闻传播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当时那些华文报刊在宣传爱国思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科技知识、引导政治舆论,以及反映华侨华人的爱国之情和沟通与祖国的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传媒功能。清代的海外华文报刊呈现出报刊生存时间普遍较短、处于当地主流文化之外、政治倾向性由弱到强等传播特点。同时,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和发展也反映了华侨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研究清代海外华文报刊的社会功能,对于梳理中国报刊发展历史至关重要,也可以为我们对比研究当今海外传媒提供经验教训,使我们可以通过海外华文传媒这个渠道,来改变当今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不良看法,消除误会和敌意,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努力为我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对海外华人传媒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每年的研究成果也很多。本文试图分析清代海外华文传媒与当代海外传媒各自的社会功能与特色,主要以清代海外华文传媒为主,找出其中的报刊特色与功能。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采用观察与归纳的方法从清代海外华文传媒传播信息、传播知识、宣扬政治思想三个方面解析报刊的社会功能与特色。

第二,用比较的方法对比清代与当代海外华文传媒的区别与相似点,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第三,通过收集与归纳的方法,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及当代海外华文传媒发展的特点,总结出海外华文传媒应联合协作、共同迎接机遇与挑战。

二、海外华文传媒传播信息的功能分析

海外华文传媒的社会功能有很多表现形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准确分析这一功能特色,需要先明确报刊产生的原因与经过,进而分析其具体的报刊内容,这样才能归纳总结出海外华文传媒的社会功能。

报刊产生的原因:报刊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的需求是报刊产生的前提,同时报刊又以自己的传播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清代海外华文报刊的产生概莫能外。

第一,清代海外华文报刊传播信息的社会功能分析。一是清代海外华文报刊产生的经过。从公元2世纪起,中国就开始与海外交往,而大量移民侨居海外则是16世纪西方列强相继东来进行殖民开发以后的事情。当时数以万计的华工涌向世界各地,规模空前,到20世纪初,全世界的华人华侨总数已达600余万人,这一庞大的群体长期寄居海外,但时刻关注祖国的发展、政局的变化及家乡的信息。正是在他们迫切需要获得信息交流和传播渠道的基础上,海外华文报纸应运而生。二是清代海外华文报刊的社会功能。初期创办的海外华文报刊主要是为了满足海外华人了解祖国、了解家乡的愿望,因此刊发的关于祖国和家乡的信息占相当大的数量。例如,由华侨创办的《旧金山唐人新闻报》于清同治十三年六月初一(1874年7月14日)在美国出版,该报刊设有“上海新闻”“羊城杂报新闻”等栏目,报道中国主要城市的重大新闻。传播华人消息是海外华文传媒不可或缺的作用与功能,也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因为华文报刊面对的绝大部分都是讲华语的华人,如果不传播华人能看懂的、爱看的消息,那么这个传媒就不会有太多的华人读者支持。清代华文报刊在传播信息、沟通祖国和华侨的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传播纽带作用。这一纽带作用,在经历201年的时间后,依然存在于当代华文传媒中,这也是所有华文传媒至今一直不变的重要作用之一。

第二,当今海外华文传媒的特点。对于当今的华文传媒,首先应理清所在国与祖国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在1955年4月22日,为解决华侨的国籍问题,同时也为了保护华侨在当地的安全,中国经与其他国家协调,放弃了双重国籍政策,明确表示在外华侨只能选择一个国籍。因此,绝大多数华侨选择了加入当地国籍的道路,这时他们创办的华文传媒就变成了当地国家的传媒之一,从此要效忠于当地国家,接受当地国的管理与控制,再不能像以前那样,以中国的利益为重点。但无论制度如何改变,华文传媒作为沟通传递信息、沟通华侨与祖国的功能是一直不变的,这是海外华文传媒最根本的功能。同时,当今海外华文传媒还成为改善其他国家对中国误解的重要渠道之一,有利于消除国与国之间的误会,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三、海外华文传媒传播知识的功能分析

报刊传播知识文化的教育功能有悠远的历史可追寻,它是近代报刊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职责,海外华文传媒也具有这一功能。同时,海外华文传媒传播的知识内容很有特色。分析这一功能,需要考察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及海外华文传媒所传播的具体内容。

(一)海外华文报刊的基本内容

从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传播史来看,传播科学技术和文化是近代报刊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职责。以第一份海外华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为例,它是由外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创办的,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教义,但在他们创办的刊物上,还刊登大量有关世界各国历史与现状的基本知识,包括以西欧、美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一些主要国家的人文、地理、政治、历史沿革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还大量介绍西方国家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学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他们在报刊的显著位置刊出诸如“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之类的孔子语录,用“博爱者”“尚德”等中国人乐于接受的观念和语汇作笔名,《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还采用了中国线装书版式,以赢得海外华侨华人读者群。

(二)清代海外华文传媒的传播内容与原因

第一,清代海外华文传媒的内容。介绍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些清代海外华文报刊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鸦片 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梁启超在前人“去塞求通”的思想基础上,认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报纸具有开启民智,培养健康国民的作用,“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即《清议报》——引者注)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源”。

第二,清代海外华人传媒传播知识的原因。清代海外华文报刊之所以刊登大量介绍中华传统文化、西方科技知识的文章,其目的正如严复所说的“通中外之故”,是为了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西方,了解世界,也让外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对于中西两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当今海外华文传媒应保留中国传统文化

当今的海外华文传媒,由于几十年来一直在努力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越来越多的华人后裔不懂华语,同时很多国家不允许开办华语学校,这就迫使华人小孩要学习当地语言,这样他们就少了许多学习华语的机会。当老一代懂华文的华人逝去后,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就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这时的海外华文传媒,更应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为重要的功能,除了刊登一些当地国的知识文化,还要继续保留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当地华人认识和了解当今的中国,做好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与清代海外华文报刊任务相同,当今的海外华文传媒在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这将对中西两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宣扬政治思想、争取华人的话语权

在戊戌变法时期,各政党为了宣传自身的政治见解,纷纷创办报刊,这一时期报刊作为宣传工具的功能得到发展。其中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如今,中国的政治环境平稳有序,因而海外华文传媒应审时度势,帮助华人争取话语权,保护华人在当地国的利益与权利。

(一)维新派与革命派创办报刊的经过

在戊戌变法之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了宣传其政治主张、争取海外华侨的支持,在国内大张旗鼓地成立学会、创办报刊,同时,在清政府统治比较薄弱的大陆以外的地区创办了《维新日报》《知新报》等报刊。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们在国内办的报刊都被查封,被迫逃亡海外后,他们办报的主要阵地随之转移到了海外。1898年12月,在日本横滨创刊的《清议报》是维新派到海外后办的第一家报纸。该报只办了100期就因报馆遇火而停刊,于是1902年2月又在原址创办了《新民从报》,两报的主笔都是梁启超。

与此同时,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民主革命派也把报刊作为革命宣传的重要工具,在海外创办了大量革命报刊。《民报》从1905年到1910年共出版了26期,先后由胡汉民、章太炎、陶成章、汪精卫等担任主编。《民报》系统地宣传了民主革命派的革命纲领,刊出了孙中山亲自撰写的发刊词,在发刊词中第一次提出了其民族、民权、民生等“三民主义”主张。

(二)当代华文传媒如何帮助华人争取话语权

东南 亚华文报纸利用大众媒介传播广泛、受众广的特点,向读者发表支持华人争取权益的言论,有些报刊还呼吁华人必须踊跃参与政治活动,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例如,印尼《和平日报》的创刊词写道:“创刊之日的华人处境与撤销禁令之遥遥无期,就是我们创刊的背景……本报同仁唯有鼓足勇气,怀着族群必须平行的责任感向前冲刺,经协助新政府推行种族平行政策。”

清代海外华文传媒如此关注国内政治动态,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决定的。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当今中国政治环境良好,这时的海外华文传媒更关注于争取华人在当地的话语权。促进华人团结,推动华人社会的发展,把全球华人凝聚到一起,团结一致争取全球华人的利益,也是华文传媒的一大任务。

五、联合协作,共同耕耘华文传媒市场

清代海外华文报刊的寿命较短,很多报刊的创办者是维新派和革命派,他们纷纷在日本、东南亚、澳洲等地活动,他们所到之处就创办报刊进行政治宣传,或者两派进行政治辩论。迫于局势,他们游走各地,其创办的报刊也往往随着他们的离开而停办。这时的报刊在完成政治宣传的使命后,大多数相继停刊。

当代海外传媒同样面临诸多困难,但普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进入新世纪,世界华文传媒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上海申博成功、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让中国进一步融入了世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市场经济在世界各国大热,在市场竞争中,海外华人传媒为了迎接新的挑战,整合资源,联合各报界,其经营视角和经营理念有了新的变化,同时加上资金和人才的优势,通过各种互动与合作来发展壮大华文传媒。

海外华文传媒除了与所在国媒体联合之外,还注重与中国大陆相关媒体联合,以此获取信息。例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由北京奥组委授权制作的中新社“海外华文媒体北京奥运特刊”向五大洲的50家华文媒体提供奥运会资讯。这样,海内外融合,共同耕耘华文媒体市场,才有可能凭借强大的实 力在国际传媒舞台上拥有话语权。

六、结语

海外华文传媒经过201年的历史后,在当今形成了与最初完全不同的新传播特色和功能。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华语的商业价值也不断增加。目前全球正在兴起一股华语热潮,华文媒体的前景较好。同时,海外华文媒体也应认识到当今的挑战与机遇,如华文读者变少、华语水平低,华文媒体竞争过度,新闻人才青黄不接等。海外华人传媒应联合起来,以应对新的挑战与机遇。

[1] 史和.中国近代报刊名录[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136-144.

[2]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53-66.

[3] 冯爱韦.华侨报业史[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67:39-45,52-76.

[4] 彭伟步.海外华文传媒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2-14,32-92.

[5] 程曼丽.改革开放30年海外华文传媒发展与变迁[A].新闻学论集(第21辑)——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辑[C]. 2008:94-106.

[6] 邱建章.论清代海外华文报刊的社会功能及特点[J].河南大学党报,2007,47(9):122-126.

G206.2

A

1674-8883(2016)17-0039-02

于晓菲,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三学生,研究方向:清代至民国时期新闻史。

猜你喜欢
华文华侨报刊
本刊推荐2024年优秀教育报刊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华人时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4:28
我的华侨老师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26
百强报刊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2:58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19-11-18 10:59:27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6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