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丽(三门峡市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
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韩春丽
(三门峡市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
2015年,我国财政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会计的管理作用,要加强会计的控制职能,把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内部环境因素。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深刻认识、正确把握新时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和要求,对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面向国际化、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培养模式;能力递进;模块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先进可行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技能复合会计人员的决定因素。
1.课程设置模式落后,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
目前,几乎所有的会计专业课程中基础理论教学比重较大,专业理论课一般倾向于宏观的知识,注重学生基本素养的强化,与专业课的相关性不强。另外,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内容涉及的行业面窄,教学内容的改革不能跟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在学生就业后业务处理过程中不实用。
2.教材选用模式混乱,教材内容缺乏规范性和实用性
目前,市场上会计相关教材多、杂、乱,教材内容空泛没有新意,知识点粗糙不规范,对于相关的财经、税法的政策调整不能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些弊端使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所以开启对教材的整合模式成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先行者。
3.人才培养模式不统一,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
我国会计制度正处于变革期,与会计制度密切相关的税务制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另外,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特殊性,产生了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金融等特殊行业的会计处理制度的特殊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不稳定性造成了与现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这就使会计专业在培养人才上难以实现以实践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目的。
1.构建“多岗学习、能力递进、一岗提升、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多岗学习、能力递进、一岗提升、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真实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形成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培养岗位能力,并依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就业适应性。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构建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岗位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产教一体”,根据会计职业成长规律以真实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形成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培养岗位能力,并依此制定“多岗学习,能力递进,一岗提升,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多岗学习、双证融通”思路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会计岗位业务课程体系。
2.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划分模块构建课程模式是“多岗学习、能力递进、一岗提升、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按照“多岗学习、能力递进、一岗提升、双证融通”思路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会计岗位业务,形成会计岗位群模块、会计职业能力模块等,并以此来解构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按认知规律和能力本位导向重构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的设计路线主要是对课程的解构和重构。一是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解构。二是基于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课程重构。在理论上,提出以会计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在方法上,模块式教学是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解构方法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课程重构方法。
会计专业的“模块式”教学模式是根据会计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构教学内容,按照认知规律和能力本位导向重构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的模块化。课程模块化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模块的搭建,课程模块是一个个项目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二是模块组合,模块内容通过会计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和任务的组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模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三是任务要求,主要是针对会计工作岗位过程所需要的单位任务,对需要采取的动作和行为进行描述,包括实践技术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的内容;四是技能训练,明确训练的项目名称、会计工作过程、场地及操作步骤,通过这种动态学习方式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1]张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1(12):33-34.
[2]李丽,刘峰.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1(5):52-55.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