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比较

2016-03-02 14:33尚贝贝
现代语文 2016年19期
关键词:城南旧事林海音呼兰河

○尚贝贝

《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比较

○尚贝贝

孩提时代形象化的情绪记忆,常是作家的创作源泉。现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女作家林海音和萧红,都从儿童的视角抒写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作品中都饱含浓浓的乡愁之思和凄苦的别离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无限怀念。但因两人的人生境遇各异,同是追忆童年、抒写乡愁,却造就了两部风格迥异的经典之作,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文坛之大幸。通过《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这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探索她们幽谧的心灵世界,把握同一时期大陆和台湾女性作家在创作上的不同风貌。

《城南旧事》 《呼兰河传》 童年记忆 女性命运

一、创作动因:林海音寻找失落的乡土,萧红寻求精神的解脱

林海音,原籍台湾苗栗县,1919年出生于日本,不久后随父母迁回台湾,5岁时又随父母迁往北平(现北京),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直到1948年携丈夫及孩子迁回台湾。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几乎都是在北平度过的,北平已经成了她的第二故乡,二十余年的城南生活,也成了林海音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在写作《城南旧事》时,尽管林海音在台湾已经生活了十余年,然而“北平城南冬日暖阳下摇曳着铃声的骆驼队、小胡同里井窝旁嘻笑的玩伴……忠厚淳朴的奶妈”,这些童年时代城南的风景人物还历历在目,尽管林海音在台湾生活渐趋稳定,但浓烈的乡愁仍难以抑制,因而她远离了当时台湾盛行的“反共文学”“战斗文学”的创作潮流,默默地回忆着故乡,寻找失落的乡土,追寻文化之根。

《城南旧事》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小说通过小英子的视角,写“我”十二岁之前在北平的生活,为我们展示20世纪20年代北平市民生活的画卷。文中的小英子有着一颗童真无邪的心,她用纯真的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用孩子的思维来理解他人的不幸和苦难,用孩子的方式对生活进行怀疑和默默的反抗。因此,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是真实而鲜活的,是快乐和疼痛并存的,遥远的故乡也在我对童年的回忆中变得触手可及。通过对城南旧事的叙写,作者仿佛重历了童年,重返了乡土,迁台十多年来对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暂时也得到了缓解,因此,追忆童年和故乡,寻找精神上失落的乡土家园,追寻文化之根,是林海音创作《城南旧事》的主要动因,正如她在《城南旧事》中所说:“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呼兰河传》是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完成的,她经过长时间的辗转漂泊,终于在香港找到了栖身之所,香港相对平静的生活虽然可以使她疲惫的身体暂得修养,然而她的灵魂仍在漂泊。这与她苦难的生活经历有关,儿时的她不被双亲疼爱,仅有年迈的祖父相伴,她的童年是孤寂的。而祖父的离世使她失去了唯一的温暖和依靠,她孤寂的心已经开始踏上了流浪征程。长大后先是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逃出家庭,后又经历了流产、婚变、贫困及长期的病痛折磨,她内心的凄凉苦楚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在香港北望故乡,回想起那里曾有最爱自己的祖父,有盛满着童年记忆的后花园……使童年入梦来,从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中,寻找一点温情,以此慰藉孤寂的灵魂。因此,萧红写《呼兰河传》一方面是抒发对祖父和故乡的思念之情,更重要的是想要忘却苦痛和寂寞,寻求精神的解脱,正如她在《呼兰河传》的结尾中所写的那样“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二、情感色调:《城南旧事》哀而不伤,《呼兰河传》沉郁悲怆

林海音的家境相对比较宽裕,父亲是一名开明的知识分子,母亲是温婉的家庭主妇,她自幼倍受双亲的疼爱,童年的生活比较幸福。故而作者在回忆童年时,笔尖处处洒下了阳光般的温暖。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无法使她的童年宛如童话般永远快乐温馨。她看到黑暗的社会把人逼成了小偷,冷漠的世俗风气将秀贞逼成了疯子,淳朴善良的宋妈也经受着骨肉分离的煎熬,进步的知识分子遭受着黑暗势力的迫害等,这些人生惨剧一次次冲击着英子童稚的心灵,在她的心头烙下了一道道的伤痕,随着时光的流逝,伤痕已逝但疼痛之感仍萦绕心头,所以,《城南旧事》里又随处可见那浓得化不开的哀愁。从整体来看,小说的情感色彩还是明媚、哀而不伤的。

而萧红的人生境遇可谓苦涩悲凉。幼年时萧红已经初识人生悲凉,她仅能从年迈的祖父那里得到些许温暖,除了祖父,也只有后花园里的花草虫鱼与她相伴,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与祖父在后花园的生活却是萧红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如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下雨时一个人顶着破旧的盆子当小屋等,萧红在回忆这些生活场景时,心情是轻松愉悦的,笔下的文字也不自觉的温柔起来了。当萧红从回忆中走出来,寂寞苍凉之感再次袭上心头,“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这样的悲凉苦楚几欲令人落泪。除了祖父和后花园,呼兰河城内几乎再没有萧红眷恋的东西,因此,她在描写呼兰河这个刻板单调的小城、城内麻木愚昧的人及他们单调、死寂、悲惨的生活时,满含悲愤之情,笔调犀利尖刻,讽刺入木三分,对卑劣人性的揭露和黑暗社会的批判也一针见血,这些文字读之则令人悲怆满怀。从整体来看,凄凉悲伤之感是小说的主调。

三、对女性命运的思考:林海音退守家庭,萧红坚守抗争

林海音和萧红都是接受了现代文明洗礼的时代新女性,她们不约而同地关注和思考着女性的命运,然而由于人生经历不同,她们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也不尽相同。

尽管现实生活中的林海音,刚强独立、做事果敢、固执而又有担当,较多地带有男性化的性格特征。然而她笔下的女性大都成了传统的家庭主妇,她们忍耐、不反抗命运的拨弄,如《城南旧事》中的秀贞和宋妈,秀贞一直在努力追求一个完整的家;宋妈为了再要一个孩子,最终也无奈地跟嗜赌成性的丈夫回到了乡下。林海音认为柔弱的女性,无力与传统黑暗势力相对抗,所以女性的抗争也只会以悲剧收场。从《城南旧事》中可以看出她对女性是同情却又无奈的,她对黑暗的社会也多是温和地指责和批评。

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萧红,不仅自己对命运进行着顽强的抗争,她也同情呼兰河城内那些不幸的女性,同时也对杨太太、周三奶奶等女性麻木冷漠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责她们受传统封建思想的禁锢,对自己受苦受难的同胞姊妹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父权统治的帮凶,她们的冷漠无情仿佛冬日里的风霜雨雪,无形中摧残着女性姐妹的生命,萧红为因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

萧红和林海音都不约而同地借儿童的视角来回忆童年的生活和故乡的风情人物,关注和思考着女性的命运,以独特的眼光对社会进行着审视,对生命和人生发出了叩问。她们的作品至今仍是海峡两岸文坛两朵永不凋谢的奇葩。

[1]沈卫威.《呼兰河传》《城南旧事》比较分析[J].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1,(01).

[2]曹普军.光阴的故事——林海音《城南旧事》解读[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3).

[3]周莉.在离别中成长——再读《城南旧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3).

[4]楚恒叶.《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的儿童视角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尚贝贝 河南郑州 郑州大学文学院 450001)

猜你喜欢
城南旧事林海音呼兰河
秋的气味
梦游呼兰河(组诗)
那些回不去的城南旧事——读林海音《城南旧事》有感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
《城南旧事》长销背后的阅读教育指向
读《城南旧事》有感
林海音与琦君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