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贵才(福建省邵武市邵武第四中学)
从差异中寻找教学新思路
邱贵才
(福建省邵武市邵武第四中学)
摘要:福建省从2006年起对高一年级实施新课程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这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普通高中数学新大纲、新教材与以往的大纲、教材相比,在数学研究对象的范畴上发生了变化,对教学目的作了调整,对教学内容做了改动,教材的编排顺序也进行了重新组合。因而有必要从新旧教材的部分差异出发,寻找教学新思路,顺应新时期数学课改的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新大纲;新教材;差异;教学方法
“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这是教育教学工作始终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满足这个要求。新课程在数学研究对象的范畴上发生了变化,对教学目的作了调整,对教学内容作了较大改动,教材的编排顺序也进行了重新组合,是一套面向全体学生的崭新的实验教材。本文主要以教授新一轮课程的感触,谈谈如何顺应新时期数学课改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从高中数学的几大知识板块来看,旧教材在知识的导入过程中,以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主线,单纯地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单刀直入,或者说是以开门见山地给出定义的方式来导课。而新教材在知识的导入过程中,则是以大量的实际生活为背景,通过对简单、具体的生活实例的认识,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来导入新课。它除了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外,还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针对教材的这一特征,作为教师,应当摒弃过去那种开门见山式的、以介绍知识为主,而忽视与实际相联系,以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结构性为主,忽视知识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认知规律,采用纯逻辑的、枯燥无味的、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应当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适时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采用“感知教学—观察教学—探究教学—形成教学—应用教学”的教学模式,即:通过大量的实际背景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意识,然后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方式探究教学,从而建构数学,形式数学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性;最后,回归到高一层次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用已生成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生能力上的飞跃。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为科学技术所用,为其他学科奠基。因此,新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与旧教材相比较,除了在知识点上有所增加和删减外,其中最突出的是引进了研究性学习内容:新课程几乎在每一章都增设了“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或“实习作业”等栏目,这些是旧教材中所没有的。
在旧教材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埋怨学生素质差、能力弱、读死书或者死读书等。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正是因为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说东学生绝不说西,学生完全是一个容器,无任何自主性、思维性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而新课程中新增设的这些栏目就能很好地克服这样的不足。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切忌不要认为这些内容没有牵涉到具体的知识点,与高考无关,往往忽略不提或一带而过。而事实上恰恰相反,在教学中,对新课程中开设的具有时代性、实用性、科学性且极具探究性和创造性的课题(如“银行存款问题”“线性规划的决策”“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等),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调查,走出教室,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教学拓展知识,促使学生积极进取,适应社会。从学生递交的一份份凝聚了智慧和责任的报告中,就可以看到学生的自豪和自信。它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具备了这些,学生的素质自然就高了,能力自然就强了,书自然就读活了。因此,教师应当改变原有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模式。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放开手脚,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形成能力。
从高中数学的几大知识板块的编排顺序来看,旧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完整性和连贯性,每块知识都连贯在一起,一气呵成。而新教材在知识的编写上,在不失知识的完整的前提下,更注重的是知识的层次性,强调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用逐步提高的方式编写教材。
针对教材的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像讲旧教材一样,讲到一部分内容,不管教材是否要求就将所有的内容补充进来。而应当结合教材的结构特征,在教学目的、要求的设计上有所变化,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要求的学生,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否则,盲目统一标准,提高要求、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也会因为难度太大,学生接受不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到教学进度,甚至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探索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更需要我们不盲目迷信任何一种固定教学模式。希望我们的教学方式能结合教材特点,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出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类型的人才,做出一名中学教师应有的贡献。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让我们一起进步吧!
·编辑白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