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谁”——关于教师自身认同与完整的认识与启示

2016-03-02 10:30李晴雯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李晴雯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教师是“谁”——关于教师自身认同与完整的认识与启示

李晴雯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教师关注自己的心灵就是要关注教师自己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关注教师的心灵就可以产生优秀的教学,可以使得教师更加有勇气。要关注教师的心灵主要依赖于三个途径:与指导教师们心灵的伟大导师相遇,与铸造教师们的学科相遇,关注教师心灵要摆脱道德良心的牵绊。

[关键词]教师心灵;自身认同;自身完整的认识

一、前言

在教育改革中,我们经常听到“是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即教师要教什么学科,如何教好这门学科以及教师教学是为了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但是却很少提到“谁”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自我是什么样的?事实上,“是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这三个问题都依赖于“谁”这个问题,就如同我们在政治哲学中所学到的,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越熟悉自己是“谁”,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会越灵活自如,教师们的生活就会越轻松愉悦。

帕克·J·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他的代表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极富灵感地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同时生动鲜明、令人信服地激起了教师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心。

(一)什么是“教师心灵”

帕克·帕尔默有这么一段话很好的解释了教师的心灵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①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P10可以得出帕克·帕尔默认为教师的心灵非常重要,甚至超过了教学方法和技巧。李镇西在他的《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教育讲演录》这本书中也这么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②李镇西.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P15所以教育的过程绝不仅仅是教育技巧的展示。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关注教师的心灵,就要使得教师关注自己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1.什么是自身认同

自身认同是指主体性和归属感,是个不断变化着的联系,是个体对自我存在价值以及意义的追寻。在这复杂的领域之中,自身认同是使我能够成为我而不是成为别人的内力和外力不断运动着的聚合,“我”是独特于其他人的“我”。

好的老师必定有着良好的自身认同,每个老师都穷其一生在探索教学技巧,在每一堂课中,教师和学生面对面进行着被称之为教学的交流活动。教学技巧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只有技巧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教师们“我是谁”的问题才是教师自己可以被立即运用的资源。如果教师都意识不到自己是谁,那学生是谁就更无暇顾及。

自身认同并不是否定自己过错,塑造完美的自我,而是承认我就是这样的“我”,不否认过去,也承认现在。把握我所有优点和缺点,这些瑕疵使得我变得更加有血有肉,而不是变成高高在上的圣人。一些老师为了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成为完人,迫于无奈端出了师者的清高架子,此时疏远了学生,疏远了自己所教的学生。这些老师说出的话就好像是在他们面前漂着,就如同漫画小说里每个人物头顶顶着的气泡。而好老师因为对自己有着全面的、正确的自身认同,他们明白用真正的自我来教学才是真正对学生有益处的。教师认清了自我,才能够教育引导自己的学生也认清自我。

2.什么是自身完整

自身完整就是说,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自身完整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我选择的赋予生命活力的方式与汇聚在我内部的各种力量,我是欢迎它们还是害怕它们,认同它们还是反对它们,追随它们还是拒绝它们?通过选择自身完整,我会变得更加完整,但是完整并不是意味着变得完美无瑕,通过承认我原本是的那个整体,就意味着变得更加真实了。①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P16

自身完整的人是协调的人,整个人富有朝气,生机勃勃,而不是如同死水一滩,整日倍感压力。这些教师会将教学契合自己的本性,会以符合自己本性的方式将自己投入到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享受,使学生感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自身完整的老师就没有烦恼,在教学中就没有困难。相反,他们所遇到的阻碍甚至要比那些没能达到自身完整的教师们多得多,因为用自己的真心去教学的老师会更容易受到伤害。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受,被所爱的人或者事业抛弃时会痛彻心扉,但是被所爱的人或事业拥抱时,那么带来的满足感会是爆棚的。正是这种难以名状的满足感、成就感促使着自身完整的教师们排除万难,历经艰险去完成让他们痛并快乐着的教学事业。

没有达到自身完整的教师往往都是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他们就如我们以前形容教师为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学生。他们牺牲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放弃了关注自己的心灵。所以在教学中体会着让人抓狂的纠结,教师心灵内部的矛盾投射到外在的教学活动中,他们也就不再能体会到教学的艺术美,只是按部就班,日复一日。以为这样是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孰不知,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无论好坏都发自教师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把他的灵魂状态、学科,以及共同生存的方式都投射到了学生心灵上,教师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他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②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P18如果这些教师愿意直视自己的灵魂,不回避所看到的一切,无论好的、坏的,不回避自己的感受,就有机会获取“我是谁”的认识。

二、为何需要关注教师心灵

关注教师心灵是“少人踏入的小径”,探究起来必然是荆棘丛生。但是帕尔默却恰恰关注教师们的心灵,鼓励教师要听自己心的声音。原因就在于能够关注自己的心灵才会产生优秀的教学。

(一)关注教师心灵能够产生优秀的教学

首先,关注自己心灵的教师并达到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教师是对自己充分了解的,并且可以通过体验教学中所带来的各种痛苦的,美好的体验甄别出那些能提高他们自身完整的联系,从而可以用自己真实的自我去教学,去对待他们的学生,对待他们的学科。在完整的不分裂的自我中,把学科、学生和自我统统编织到一起,这样一个能够做到自我认同又达到自身完整的自我,才能够建立起优秀教学所依赖的一切外部联系。

其次,关注自己心灵的教师,清楚明白自我的真实面目,不会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来达到完美。他们会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最符合自己的能力并最能发挥自己潜力的方式进行着让他们愉快的教学,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有丰富的知识,更多的是满满的爱与积极地正能量。好的教师各有千秋,有的老师的讲解整堂不休,有的老师却是惜字如金;有的老师紧循材料,有的老师却天马行空驰骋于想象;有的老师用软功,有的老师用硬功。胡萝卜还是大棒子,各行其是,各显神通。③罗祖兵.教学需要勇气——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评介[J].全球教育展望,2009,(9).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教学方式契合自己的本性,这传递给学生的正是这种契合所带来的美感、震撼。老师们是一气呵成的,学生们也会是一气呵成的。总之教师关注自己的心灵可以保证教师“用心”去教学,使得教学成为教师真正热衷并愿意付诸努力的工作,进而教师、学生与学科得以联结,这恰恰就是优秀教学的特征。

(二)关注教学心灵能够使教师更有勇气

在当今从原来“重教轻学”到现在的“重学轻教”的时代,教师们经常成为众矢之的。学生的成绩差,教师们会受到来自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的种种指责与批判,为了迎合学校,家长,甚至迎合自己的学生,教师们逐渐抛弃了自己,以一种违背自己本性的方式来教学。只因为这一教学方式在某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种客观的技巧占据上风的时候,教师们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显然变得弱不禁风,是被怀疑的,是有瑕疵的。然而,若教师们关注了自己的心灵,了解了自己心灵的那么多渴求并努力为自己的心灵,也就是为自己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做一些改变,就会明白原来教师可以这样做,教学可以这样展开,人可以这样自由、无拘无束的活着。那么这样的老师就是有勇气的。有勇气的教师用自己的真心去教学。古话说:“己以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勇气的教师不会将自己不是真心相信和喜欢的东西教给学生;有勇气的教师会追求完整的教学。不但追求着学科的完整,还追求自身的完整,甚至要学生做到自身完整。

(三)教师失去心灵关注的不良后果

要想了解关注教师心灵的重要性可以从教师不关注心灵甚至失去心灵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来体现。

教师们并不都是一开始就不关注自己心灵的,恰恰是出于积极热情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些学科、并愿意激励自己的学生也爱上自己所热衷的学科而成为教师。但年复一年,随着教学生涯的无限延续,很多教师们慢慢失去了关注自己心灵的力量。不再过问自己需要什么,只关心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社会又期待什么样的教育,学生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机械模仿受欢迎的老师如何上课,但是却不问自己是不是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教师们每天疲惫痛苦的上课下课的原因就在于,教学活动的进行随时都要接来自家长,领导、同事甚至学生的吹毛求疵。当教师试图把自己与学科及学生相联系时,得到的往往是嘲讽和批判,为了减少这种伤害,很多教师选择与学科分离,与学生分离,甚至与教师自己分离。教师关注自己心灵所能够得到的有益结果需要时间,需要来自周围环境的关怀和等待。然而现实情况往往却是相反,不等教师们的心灵之花激情的绽放,就被残忍的摧毁。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失去心灵的教师所表现出的状态深深影响着他们所教的学生。教师们常常抱怨学生不重视发展洞察和理解的能力,而这正是接受了失去心灵老师教育后的真实后果。他们只关心在“现实”世界中的短期利益。这些教师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途,使得学生疏离于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必须提醒自己,内部世界的真实性可以给予我们影响外部世界的力量。

三、如何关注教师心灵

(一)教师与启发、引领他们心灵的导师相遇

每一位教师都曾经是学生,都会有让自己听课如沐春风,触碰心灵的教师,而这些个让人印象深刻,有血有肉的老师就是心灵的导师。心灵导师的力量不是说他/她的教学模式、教学技巧多好,也不在于他/她教出的学生多么优秀,因为教学模式、教学技巧回答不了教师们“我是谁”这个问题。心灵导师的力量在于他们能唤醒学生内心的真谛,这是多年后通过回忆老师的形象顿悟出的可以重新点燃希望的真谛。如果教师们与他们当时遇到的伟大的心灵导师相遇,使得教师们在内心发现了心灵导师的真心,那么可能有助于教师重新建立起教学的信心。

每位伟大的导师的教学方法都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者是最适合他们自己的学生的,所以教师们如若单一复制自己导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并不会使自己成为优秀教师,反而会扭曲自己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心灵导师的作用在于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的美,他们是如此自由徜徉在教学之中,有大悲有大喜,一生轰轰烈烈,坦坦荡荡,从不担心那个处于“后台的”自己暴露出来,不用带着面具生活,多么痛快!从而可以激励自己的学生也去寻找最契合自己本性的途径去完成自己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就如同他们心灵的导师的教学方式是如此的契合他们的本性一样。

当教师关注了自己的心灵,就会呈现丰富多彩,个性十足的教学方式,充满着每位老师的独特性。当教师们更多的了解自己的独特性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时候,优秀的教学则从中产生。同时,教学技巧的运用还可以使教师自己的天资更好的表现出来,这又为产生最优秀的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教师通过所教学科铸造教师自己

要能够关注自己的心灵,不仅仅需要与伟大的心灵导师相遇,还要求通过与教师自己具体研究领域的相遇来得以实现。教师们所教的学科同样对教师们自己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有着启发借鉴意义。的确,不仅仅是教师们找到了他们所教的学科,同时,学科也能够铸造教师们自己。每门学科都有自己严谨的逻辑体系、框架。教师们要想教好自己所教学科,充分理解并内化这门学科的逻辑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在这过程中每位老师吸收内化的方式各有不同,都明显带我自我的印记,这或许就可以使得教师们关注到了自己的心灵。

帕尔默用自己例子说明了学科对教师的影响力的巨大。作者本科读的社会学和哲学,一直以来作者以为他忘光了这两门学科的细节,但在35年之后却发现,他现在看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视角以及他最擅长的教学方式都得益于哲学和社会学。学科的重要性原来可以在无形之中渗透到了我们的骨髓中和血液中。真正是映证了那句诗句:“润物细无声”。

(三)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

说到教师内心世界的呼唤,并不指迫于良心的追问,也不是屈服于道德权威。事实上,很多教师会把关注自己心灵扣上必须有道德,良心的大帽子,其实这样做,反而会使得教师们陷入到深深的职业困扰中。

社会总是对教师们的期望非常之高,会认为教师应该做很多事情,很多教师也同样

所以,教师关注自己的心灵是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教师们应该从良心的桎楛中解脱出来,可能符合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不一定会见效很快,但却是教师自己最拿手的教学方式,也是对学生的一生最有益处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们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如果教师不能发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如何听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又如何帮助学生自己听到内心真实的声音。所以要尊重教师教学的独特性,教师要根据自我个性整合教学,寻找与自我更加契合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与师生之间找到一致性。①沈辉香.基于教师心灵的教学思考——《教学心灵——漫步教师心灵》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4,(4).理解自身的独特身份是产生新的教学方式的关键第一步。②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P4那些靠着技巧抛弃内心取得的成果,只会是昙花一现,很快凋零。而靠着自己的心灵进行教学活动,可能开始会成效不那么明显,但会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收获会越来越丰厚,也会越来越让人惊喜。就如同帕尔默书中所说:“教师的内心是使得教师同样使得他们的学生生命鲜活的核心,而使生命鲜活又是无愧于教育这个词的真正教育所强调和召唤的。”③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26就如同教育中所强调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伟大的教育家杜威的“学生中心”论被后人无数次的批判,但美国如今教育质量都超前于很多国家的原因,我想杜威的功劳是不容忽视的。

责任编辑:刘海燕

文字校对:中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39-(2016)01-0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