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沙县凤岗中心小学 李梅清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探索
福建省沙县凤岗中心小学李梅清
诗歌在我国文学之中自古以来就居于很高的地位,在古代,不少文人雅士为了抒情言志,都选择了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正因为这样,诗歌在语文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重点。据调查统计,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教材选了近两百首诗歌,可见对诗歌的重视。纵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的诗歌教学,小学学习的诗歌数量最多,从教育部门的如此安排中可看出小学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小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体裁就是诗歌,其中包括儿歌、儿童诗和浅显易懂的古体诗等,根据统计资料,小学教材共有近两百首诗歌,可以从这个数据看到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小学生喜欢诗歌,第二是教材编委会希望小学生能够喜欢诗歌,这就可以看出诗歌的重要性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从小学生入手,而诗词歌赋在传统文化中占据半壁江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讲,诗歌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本文也就针对这一现状,重点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诗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观,以及如何通过有效、有趣的方法实现诗歌的教学。
很多人都认为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更加的模糊、朦胧,从而也说明诗歌难以读懂。其实不然,诗歌整体而言只是比较简洁,但留下的都是精华,每一个字每一句都有其扩大化的含义。尤其是小学教材中选用的诗歌,几乎都比较易懂,诗歌所要表达的故事具有趣味性,符合孩子的天性。所以整体而言,小学诗歌比较看重趣味方面,选用的是有趣的诗歌,教学方式也就应该有趣。第二个方面,小学诗歌里所用的字不会太生僻,一般而言,一首诗歌里面会有两三个生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增加对汉字的积累量。
1.以记忆式教学为主。
小学会学到袁牧的一首古诗《所见》,内容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的内容是很简单的,一个牧童骑在黄牛上唱歌,歌声在树林内回荡,当他忽然想起要捕蝉玩时,就闭上了口不再唱了。部分语文老师在讲这首诗时一般都会将古诗翻译一遍,之后就是让学生背诵。而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的原因也就在于背诵,因为老师没有对古诗进行趣味性教学,他们无法理解古诗,背诵起来就会难很多。很多老师甚至家长都有一个观点,衡量学生语文学得好坏,就是看他们能背多少诗歌。这样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诗歌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锻炼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2.忽略了“读”的重要性。
我们为什么将学习称之为“读书”或者是“念书”,可能很多语文老师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其实古人造字一定是有其内涵在里面,就以“读书”为例,“读”是“言”旁,就说明学习是要出声音的,所以是“读”。而很多老师在诗歌教学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是让学生自己阅读,不管他们有没有读出声音来,但实际上,如果学生能够读出声音来,学习的效率会更高。很多小学语文老师进行诗歌讲解时注重的是分析、翻译等等,这些也的确很重要,但和诵读比起来,还应该排在诵读的后面。
3.忽视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诗歌的内容一般都是比较简单比较浅显的,很多都是充满童趣的故事,虽然很多古诗的时代背景和现在不一样,但每个人的儿童时代的记忆都是难忘的,即便有时间、地域的差异,有一些事情却是相同的。但很多老师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们讲课注重的是课本内容,忽略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与生活脱轨。课本内容对教学来说的确很重要,但课本只是教学的载体,并不是主要的方式。
本文分析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小学诗歌教学的效率,而上文总结了小学诗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当然,其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本文主要是从学生的趣味方面着手,所以只是分析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引导教学。
引导教学是一个新的概念,基于普通教育方式而言,引导教学有一定的优势,其优势主要在于刺激学生开发大脑,利于他们的学习潜力的开发。引导教学的关键点是老师的地位的变化,一般而言,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一般是主导地位,操控教学的全局。而引导教学里面,老师仅仅是指路人,起着标向性的作用,教学真正主导的是学生自己,但如此一来,对老师的要求就更多更苛刻了。就以袁牧的《所见》为例,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老师是要进行分析、翻译,但引导教学中,老师要做的就是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内容是这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之后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感受或者是讲述一个与诗歌内容类似的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认真地自己去学习诗歌的知识,这首诗的内容并不难,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读懂。
2.提倡大声朗读。
很多学生在做题时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某个答案是正确的,有时候对几个词语辨析,也不用具体解释,将原话通读,自然就知道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了。这就是“语感”所起的作用,而要加强语感,重点在“语”上,“语”是“言”旁,也就是要多说话,只有说话才能加强语感。所以,老师要学生闭着嘴学习是不对的,要做到大声朗读,其实老师要做的很少,因为小学生都活泼好动,让他们大声朗读肯定会比较积极,他们读得多了,自然就增强了“语感”,有时候即便是背不过,多读几遍之后无形之中就将诗词内容记在脑海里了。而另一个方面,老师可以找一些配上音乐进行演唱的诗歌播放给学生听,一是比较有趣味性,二是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喜爱程度。
3.结合生活进行教学。
艺术源于生活,教育更应该是源于生活,因为老师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的知识都是老师自己在生活中的积累。很多时候,学生学习的不是书本的知识,而是老师对于知识的思考方式,所以从某方面来说,老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完全是课本知识,更多的是生活中的感悟和从课本上得来的思考。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也应该做到结合生活,以袁牧的《所见》为例,内容无非是作者看到了牧童骑牛、唱歌,之后听见了蝉声而产生捕蝉的欲望,于是便停止了歌唱。这是一幅很美好的景观,可以感受到很浓的乡土气息。老师结合生活讲解,要做到的就是贴近现实,可以让学生能够真正去回想儿时的情景,再回到诗歌的内容,达到诗歌与生活的结合。
4.诗歌情景模拟。
诗歌情景模拟讲的是老师能够配合学生将诗歌的内容搬进课堂中去,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加深对诗歌的了解。针对小学生制定的情景模拟不宜太过困难,但如果太简单又失去了课程的效果,达不到期望值。就难度而言,适中便好。但这一个“适中”如何取值,就得针对各个班的实际情况来定了,这就要求教师对班上学生的水平有所了解。情景模拟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是根据诗歌内容来安排,但诗歌也主要是叙事型诗歌,好在小学低年级所学的诗歌也大多是叙事型诗歌。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在于“积累”二字,这样的活动的意义就在于,一首诗歌死记硬背可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将诗歌内容改编成情景剧搬到课堂,学生就能够在欢笑声中记住诗的内容。
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小学诗歌教学的效率,对小学语文中诗歌教学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根据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但是要做到培养小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非课堂上的讲解就可以实现,需要老师、家长多方面的参与。就老师方面,可以推荐学生一些阅读诗歌的名目,而家长在这里面担任的角色更加重要,小学低年级学生最依赖父母,如果父母刻意地去让他们接受诗歌的知识,他们渐渐地就会养成对诗歌格外关注的习惯,诗歌的积累量也就大了。
[1]于迪.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2]许娟.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张春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J].现代阅读.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