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霞
(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龙门书局〉)
教辅图书编校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研究
韩玉霞
(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龙门书局〉)
教辅图书对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当前市场上的教辅图书类别和质量参差不齐。对教辅图书的质量管理进行一些有效途径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教辅图书;质量管理;青少年
教辅图书是帮助青少年学习成长的课外图书,优质的教辅图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当前市场上的教辅图书质量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更有许多打着优良旗号的盗版书籍。这对于青少年来说,要甄选出好的教辅书籍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探索教辅图书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规范当前图书市场,更能帮助学生筛选出好的作品。这就需要出版社、编辑人员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1.对市场缺乏监管
教辅图书的主要供给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对其要求应该要比其他图书更加严格。但是从对目前市场情况的调查来看,教辅图书的质量不尽如人意。由于监管部门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因此在监管过程中仍然有许多没有得到许可的书籍进入市场,而这类书籍往往存在错别字多、排版混乱、用词不规范、标点错乱等现象。而要仔细监管的话,任务量又相当大,混乱的市场情况给监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大部分出版社出于成本和回报率的考虑,经常会选择将一本图书不断换汤不换药地出版。尤其是当下图书的品牌出版社,在当前竞争中一味追求数量,无法得到读者持续的认可,导致品牌一直止步不前。而一些已经有一定名气的品牌却又因为其他出版社的模仿,并没有得到品牌带来的优势。而且一些出版社缺乏相关人才的培养,导致市场调研和专业编辑水平无法进一步提升,只能在竞争中不断用压低价格的手段来抢占市场,从而导致图书质量水平进一步下降。
以与教材配套的同步辅导书籍为例,有时甚至出现教材已经更新,而教辅书籍却还是停留在以前的版本上,封面上却写着当前版本的情况。同样的是,教辅书籍始终停留在原先的模式上,依旧以“讲、练、查、测、考”为主。然而,这样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国家教育的发展了。
3.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一些出版社单位缺乏相应的图书编校管理意识,他们始终停留在原先不出错就行的单一模式上。出版社对图书质量不够重视,对图书编校过程中的管理不够重视,只注重图书发行的速度,却忽略了编辑的奖惩制度,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当前教辅图书编校质量管理的滞后现状。
1.编校人员管理
编校人员是提升图书质量管理的关键。首先是提升编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视度。将编校人员的工作成果和国家青少年的健康学习成长联系起来,提升编校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他们是为祖国未来花朵灌溉的园丁。
其次,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在编校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对编校过后依旧出现许多漏洞的员工给予相应的惩戒,充分提升编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编校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也能进一步提升他们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
再次,不断提高编校人员的人文素质。编校过程也是参与创新的一部分,有好的编校才有对创新更细致的反馈,学生才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图书。对于相关人文素质的提升方案,相关部门可以周期性组织编校人员学习,并制定相关的考核规范。只有编校人员的水平上去了,图书质量才能有保障。
2.完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才是出版社良性竞争的关键所在,对于图书的质量管理不仅要抓,更要做到“通”。要做到“通”,就应该让读者也参与到图书的质量管理中去。首先,出版社应该成立相应的部门,接受读者的反馈。一方面是对消费后的不如意进行协调,及时发现更换质量不合格的书籍;另一方面,将读者的意见融入书籍创新创作中去,满足读者需求的创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创新。
其次,整套图书出版流程更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有的初审人员只是走走过场,导致后续审核的工作量加大,从而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内容。所以,教辅图书出版流程每个环节都应该高度重视。一些出版社也意识到这点,因此成立了相应的监管部门,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内部员工慵懒消极怠工的现状。
再次,要加强力度保障《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执行,建立良好的守纪工作氛围。部门领导更应该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抓好部门工作风气,贯彻求真务实,使流程不再变成形式,这样才能提升出版社的长久竞争力。
教辅图书质量管理是关系到在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提高图书质量不仅是提升出版社的持续竞争力,更是给莘莘学子提供学习成长的更强的助力。在加强教辅图书的质量管理上,对相关工作人员和制度的管理是关键。只有不断地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才能为青少年学子的阅读奠定基础。
[1]姜涛.加强教辅图书编校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J].科技传播,2014(19):24,31.
[2]王金利.提升教辅图书质量的有效途径[J].经营管理者,2015(28):298.
[3]陆向军.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及其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73-176.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