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丽
“和美语文”的理论建构及实践思考
◆毛丽
本文所指的“和美语文”特指内地西藏初中班(校)的特色语文课堂。内地西藏班(校)的举办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民族政策。在深入思考和理解我校的办学目的和学校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和而不同,藏汉情融”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也正是我们的课程理念。“和而不同”指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有差异的多样性的统一,“藏汉情融”指的是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通过民族间不同形式的生活、文化、情感的交流来融洽、升华民族感情。在这一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的“和美教育”的构想﹕关注学习主体的特点;在尊重、激励和民主对话中形成和谐美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课堂气氛民主、融洽;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倾听和自由表达中让个性和思维充分发展,形成自信儒雅的精神风貌;关注所有学生的成长,以学促教,师生共同成长;师生共同探讨文本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体验,关注语文的人文性,促进师生的心灵成长。
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是三大要素,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第一、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校学生均来自西藏,年龄处于12-16周岁,大多数孩子是第一次离开西藏来内地。由于西藏的地域特点和历史原因,西藏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小在高原文化熏陶中长大的孩子到了内地便面临如何融入汉族文化背景的学校和生活,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学生远离家乡和父母,会出现暂时的情感空白,相比同龄的孩子他们更需要恰当的引导和真诚的关怀。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认知、交往能力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不成熟,由于内地西藏班学生常年寄宿在学校,远离父母和家人,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在对学生的思想及自我认知方面的影响将远远大于普通学校。师生之间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师生的情感的交融、家校联系方面也要考虑文化融合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民族的差异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民族班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教育,良好的现代公民意识也与内地普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第二、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方式。内地西藏班学生的第一语言为藏语,汉语为第二语言,其汉语运用的熟练程度、理解深度和调用语言表达思维的速度都与汉族学生存在差异,较多学生在表达时显得信心不足,不敢表达,阅读面不够广,词汇较为匮乏,相比汉族学生,他们在词汇学习上存在难度。藏语学习的经验,学生也会迁移到汉语学习上来,有些迁移是负迁移,比如藏语拼音文字的特点会影响学生混淆同音汉字,藏语语序特点也会导致汉语作文中的一些语序颠倒的现象。此外,有些汉族学生熟悉的场景和事物对于他们来说却很陌生,不同的文化和成长背景及思考问题的视角也制约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没有体验的情感容易淡忘,没有思考就得出的结论很难在学生的思维中留下痕迹。“和美语文”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探究文本,在探究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之间互相点评、质疑、辩论,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在表达和互相评价的过程中,课堂更开放,更具有活力。在反复表达的训练中,学生越来越自信,也说得越来越有礼貌、有条理、简洁、准确、完整。在互相点评的过程中,学生的专注倾听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倾听中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在互相探讨中获得了民主的体验。在一次次当众表达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自信,懂得了悦纳自我,欣赏他人,逐渐形成了和美、儒雅的个性和阳光自信的精神面貌。师生、生生互相对话和质疑中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推动思维走向深入,课堂从平面走向纵深。课堂是学生自我表达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展示才华、个性成长的重要平台。
所有学生共同成长。和美语文着眼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由于学习基础的原因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理解课文的深度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当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基础不同的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渴望在学习中有成功的机会,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铺设成功的道路。一步步带领学生走向成功,使学生在成功中不断肯定自我,悦纳自我,从而提高本学科的兴趣。向同伴学习也是一条重要的学习途径,因此,和美语文倡导适当运用小组探究合作。小组合作能有效扩大课堂的参与面。有些学生因为表达能力和信心不足,可以在小组合作中先作尝试,再安排小组成员重点帮助一个同学,进而让这位同学做代表展示小组成果。为了给薄弱同学机会,可以鼓励小组推荐进步最大的成员,小组往往推荐其中最不善展示、不善表达的那个同学。这样,在组员的共同帮助下,程度比较薄弱的成员也获得了展示的机会,在不断参与课堂的体验中,在小组成员的帮助和师生的共同鼓励下,不断提升自我。
以学促教,师生共同成长。和美语文关注学习中的生成而不是预设,倡导用开放性的问题和深度思维问题引发思维火花的碰撞,学习中的生成可以反过来加深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预习中对文本的理解进行二次备课,抓住有用的生成性资源推动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的两大特点,也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明显特点。相比较语文作为工具的重要性,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人格成长、心灵成长、灵魂塑造具有更加深远的作用。抛却了人文性的语文是干枯的,没有生命力的。基于内地初中班的办学特点,我们把“和美”解读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协调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彰显,对人性的真善美的追求;尊重他人、与人为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追求不同宗教民族国家的和谐共进。而语文学习则能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优秀的文本中蕴含着深远的人文精神,是心灵成长的重要土壤。对文本中人文精神的把玩、吟咏和提炼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才能让语文充满鲜活、动人心魄的力量,对师生灵魂的成长发挥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西藏民族中学
责任编辑:张暇
有人说过:“激励的语言是唯一真正有效的教学语言”。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在形成之中,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其评价往往会左右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的相互评价。教师恰当的激励和引导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应当要恰当地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如“跟上次朗读相比,你有了很大的进步。”“你的回答很有条理,可见你是一个思维清晰的人。”“你的回答总是那么风趣。”“你的**词语用得恰如其分”。尽量避免负面的语言,使用正面的说法,如“你如果再大声点,回答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你的回答再简洁些就更好了。”当然,激励性的语言不等同于随口就来、心不在焉的“廉价”表扬,这类的“廉价”表扬势必会降低表扬的价值,真正的激励应当是建立在对学生优良表现的发现和描述上。是“实事求是的”的激励,是真诚的激励。这样,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激励的基础上,自信心会一步步树立起来,学科兴趣就会激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