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慧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保障机制探析
◆许慧
摘要:自从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就日益受到课程教学领域专家的关注,尤以浙江、上海、广东为代表的东部发达省份课程改革成效最为显著,而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其课程改革的脚步却大大慢于其他兄弟省份。本文在概述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意义及现实诉求的基础上,探究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地方课程的政策、物质、智力、机构、社会支持保障机制。
关键词: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2006年以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省级行政区中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最多的入选单位,达到89项,占全国入选项目(1372项)的6.5%,而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仅为我国人口总数的0.2%。这更显示了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传承的紧迫性。
(一)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宏观意义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明确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理论、制度、科技及文化的创新均为创新外延的应有之义和实践创新的促动力,而文化创新又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文化创新不应该也不可能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文化传统相分离,创新必须有一个传承的过程,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产可以通过新的投资即文化创新而得到发展,也可以通过忽略它而逐渐消亡。作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路径之一的地方课程开发探索,不仅可以拓宽西藏非遗的传承范围,深化西藏非遗传承的系统性,而且也是西藏自治区落实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又一成果,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服务自治区、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得到创新发展的可行探索,更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组成部分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高原科学文化具有文化自信的体现。西藏非遗地方课程的开发可以实现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乃至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微观意义
首先,在地方课程中介绍西藏传统文学作品、风土习俗、节庆礼仪、藏医药、藏族天文历算等知识,让学生认知其生活地域藏民族的生存智慧、人文历史、科学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爱乡爱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他们建设家乡回馈社会的决心。同时,对藏族传统美术(包括绘画、雕刻、建筑、图案艺术)、藏族传统音乐进行地方课程开发探索,既能够加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感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审美意识,也能够激起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也是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可行实践。另外,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了大量传统伦理道德,对这些内容进行教育开发,不仅能够净化社会空气,促进人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能够增强藏民族内部、藏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团结。最后,学生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清晰认识能够使学生充当社会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种子,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更长的时间、更广的地域、更大的群体中显现其独特的魅力。
总之,地方课程作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形式,不仅是藏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融入主流教育和文化的过程,而且是对藏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的再认知过程,更是一个富有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
为了解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中的认知现状、课程现状、课程开发需求,笔者以拉萨市为典型,选取拉萨市三所中小学进行了一次“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应用现状”问卷调查。对于收集到的有效问卷,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师生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不高。分别仅有56.3%、33.9%的教师和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较为全面,而藏族学生也只能达到34.1%。有近四成(39.3%)的藏族学生对藏民族史诗《格萨尔》“了解很少”或“几乎不了解”,大部分(54.6%)的藏族学生只是“了解一些”。二是西藏文化在中小学师生中的渗透度不深。学生使用的现行教材中除了《藏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西藏文化的介绍外,其他课本均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且《藏语文》课本中很多内容为《汉语文》课本的翻译,同时有超过四分之一(25.4%)的教师,没有尝试过在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中融入地方性知识,而尝试过的老师中绝大部分(83%)也只是偶尔行为。藏族学生中分别仅有30.4%、39.6%的人能完整跳完一支锅庄舞、能完整唱完一首藏歌,这与坊间对藏民族的赞誉“能说话的就会唱歌,能走路的就会跳舞”有一定差距。三是中小学师生积极支持西藏非遗进课程。九成以上(95.8%)的老师认为学生有了解西藏非遗的必要,也赞同将西藏非遗引进校园、引进课程。有百分之九十以上(92.3%、90.3%)的学生认为有了解西藏文化的必要,也想学习西藏非遗方面的课程。
要使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治区地方课程中得到科学合理开发,确保西藏非遗地方课程顺利有效实施、评价与发展,各级各类政府机构就应为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提供政策、物质、智力、机构、社会支持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一)政策保障
政府机构应在国家有关地方课程的政策以及教育部《地方课程管理指南》的指导下,广泛征求课程专家、非遗专家、藏学研究学者、学科教研人员、社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有关各方的意见建议后,制定适合西藏自治区教育实际的《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上报国家教育部审批、备案。《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应阐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材审定、课程实验推广、课时标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开发与实施培训、课程发展等方面的制度规定,从而使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真正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促成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由理论向实践的真正转变,为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需要补充的是,西藏非遗地方课程的实施评价应对师生实施课程的过程以及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为重点进行评价,使得师生快乐地教学西藏非遗地方课程,而不能因此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物质保障
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肩负着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新课程理念、实行素质教育的双重使命,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使西藏非遗地方课程有一支能力出众的开发管理实施队伍、有一套系统的教材、有一批与之相关的课外图书、有丰富的课程实施场地与实施器材、有多样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展示平台与形式,同时西藏非遗在新课程理念及时代要求下的深入挖掘、层层实施、不断发展,以及西藏非遗地方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信息化开发等都需要国家和自治区提供强大的财政保障。总之,西藏非遗地方课程本身的从无到有、开发内容的从浅显到深入、开发载体的由单一到多元、实施范围的由小到大、实施效果的不断提升等涉及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与阶段都需要充足的经费做准备。
(三)智力保障
要对西藏非遗地方课程中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课程管理人员、以专家学者为主体的课程开发人员、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实施人员进行新课程理念、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地方课程开发、管理及实施方面的培训,加强相关学术研讨与交流,充分发挥自治区教育科研机构对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咨询服务作用,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国家发展的政策导向及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势头,运用科学技术服务教育实践,服务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要通过“微课程”将身边的西藏非遗文化与教授科目相结合,开发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微视频供学生在课外上网学习观看、交流、讨论,它既可以化解难以让所有学生亲临西藏全部非遗的尴尬,也可以延展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潜力,这就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加强对教师“微课程”制作的培训。
(四)机构保障
要在自治区教育文化部门的合作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成立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管理的专门机构,既要在自治区层面上组织地方课程开发委员会、中小学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地方课程实施评价委员会等专家力量对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实地开发、严格审定、评价指导,也要调动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性,推动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工作在全区的顺利开展。健全的西藏非遗地方课程管理机构无疑是西藏自治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发无可替代的组织力量,有了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的专门机构,自治区的有关开发政策才能得以实施,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经费才能有明确的投入方向,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实施的社会支持才能成为可能等等。
(五)社会支持
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实施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学校方面,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潜在影响,利用宣传栏、校园活动以及楼道、教室内的挂图宣传西藏优秀文化,并不断更新、补充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民间文化空气,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浓郁的西藏非遗文化气息,同时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校运会、学校社团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另外,学校之间也要加强有关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实施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共享课程实施资源,提高课程实施效果。家庭方面,家长要充分发挥学生第一任老师的教育作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借助节庆、游玩、参观向学生传授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提高孩子对自身生活世界的亲切感、理解力与认同度。社会方面,自治区博物馆、自治区科技馆、自治区群艺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生产性基地等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或活态存在的场所要积极扮演好助力中小学学生学习西藏非遗课程的角色,通过与学校合作,或提供学习场地或提供视频资料,充分发挥其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作用,自治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单位也要多宣传、出版、开发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活动、书籍、动漫及儿童电影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西藏非遗社会学习资源,自治区内的教育科研院所及人员也要加强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研究深度,从而为西藏非遗地方课程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
总之,只有明确的政策保障、充足的物质保障、全面的智力保障、稳定的机构保障和广泛的社会支持才能实现西藏非遗地方课程的有效开发,实现新环境、新形势下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科研处
责任编辑:吝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