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中定位功能对受众产生的消极作用

2016-03-02 08:0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终端社交定位

王 焱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移动终端中定位功能对受众产生的消极作用

王 焱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如今,随着无线定位技术和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定位功能已然成为移动终端设备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功能性应用与服务。这些功能的开发丰富了受众的使用感受,满足了受众对移动终端的多样性服务需求。与此同时,定位功能对受众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定位;受众;服务

定位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又称“位置服务”,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其主要是通过移动定位技术获得用户当前所在位置,在电子地图和业务平台的支持下,给用户提供位置相关的信息服务。中国移动在2002年11月首次开通定位服务,如梦网品牌下面的业务“我在哪里”“你在哪里”等;2009年5月移动又开通了飞信品牌下面的“位置服务”“位置交友”等。[1]如今,定位功能在移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中不断地衍生出了多项应用,如GPS定位地图、定位云服务平台等。同时,APP手机软件及网络平台也有相关应用开发,如微信“附近的人”功能、定位记步健身等。

一、定位功能的内涵

定位功能不再单单指给受众用户提供位置定位的服务,其已深化为两方面的涵义。定位功能一方面是指移动终端中利用信息技术,针对受众用户个人的空间位置和用户属性的锁定,主要是针对定位地理位置、锁定个人账户的显性功能,如手机GPS定位等。这项功能可以显性表现在受众使用体验上,提供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也可与用户的个人账户(电话、身份信息等)相匹配。另一方面是指利用移动终端来使用APP、网络平台时,通过后台信息制作和第三方应用平台及数据库对受众用户数据信息定位的隐性功能,如APP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此功能最大的特点,就是定位功能是隐藏在用户使用背后的隐性功能中运作,受众用户往往不会察觉,后台运营系统和运行商会对使用者个人进行针对性的数据定位与分析,主要包括浏览历史记录、用户选择喜好、受众使用习惯等。

二、定位功能对受众产生的消极作用

(一)定位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不当

移动终端对于现代受众用户来说,能凸显出“个人化”的特征。简单来说,无论是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都呈现“一机一人”的模式。一个移动终端对应一名用户,而此移动终端上的定位系统就与使用的受众形成了双向的互动匹配。无论是位置定位还是账户锁定,定位功能对受众的用户属性都形成了一定的信用评估。在地理位置定位服务中,移动终端提供的数据中会显示位置可信度分值,来说明定位信息是否准确。在账户锁定移动终端方面,现代移动终端需要受众的用户信息填写录入来表明所属性,即一个移动终端的使用会同步定位到个人账户的更新。在这样的情况下,定位功能对用户就形成了信用评估,并把这类信息反馈到开发商或网络系统上。

但在定位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弊端。移动终端的开发者和系统运作并没有在定位信息的收集方面增加加密程序,使得受众用户的信息泄露。当开发者要运用这些信息进行修复和更新软件、功能的时候,这些信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如何“被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定位信息收集与处理不当的问题,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比如被国人一直追捧的智能手机iPhone,在这方面一直都存有的巨大漏洞。2014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直播间”中,央视报道称苹果公司iOS系统中“常去地点”这项功能,会定位并记录用户曾去过的地点,有泄露用户隐私的可能。这项定位功能被怀疑跟踪用户手机,即便关闭此项功能,依然有被记录的可能。

Apple ID(苹果账户)是苹果公司为其产品(如iTunes Store、Apple Store)所引入的认证系统。建立此账户需要进行用户信息填写,包括所在地区、邮箱号绑定等。2013年The Verge网站曝出苹果登录系统有重大安全漏洞,只要拥有了用户的Apple ID邮箱以及生日信息,便可以随意更改Apple ID以及iCloud的密码。2016年中国网民曝出账号ID轻易被人篡改,自己的手机变成了“板砖”。

(二)用户个人信息暴露,安全性堪忧

在全媒体环境下,移动终端帮助受众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受众渐渐习惯并积极掌握了使用移动终端的主动权。在这种环境下,受众乐于使用移动终端及软件进行“自我暴露”,[2]如进行个人生活信息的记录和分享、对公众事件的观点和评论等。当APP、信息发送平台都需要借助定位功能时,受众发送信息的同时就是对个人信息的暴露,并且是“精确”的信息定位,这使得用户的安全性受到一定的威胁。

微博如今已成为受众个人的发声平台,微博定位功能成为受众宣扬个性、提升话语权的方式。但是这样的定位功能使得个人信息暴露在公众环境之中,由此产生了一些社会不良行为和安全问题。例如,社会公共热点事件发生后,有一些网友利用微博定位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把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发布到网上,对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身伤害。再如,明星名人的微博定位,使得狂热粉丝追踪名人住所、曝光名人行踪等。由此看来,定位功能在其他移动终端和APP上都存在相似的消极作用。

(三)定位功能助长“泛社交化”发展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受众用户的社交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性社交,他们逐渐转向了网络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社交方式。在这个“泛社交”时代下,受众过度使用移动终端从而形成了社交依赖,[3]尤其是定位功能在APP、社交平台上的应用,使他人可通过这种功能以定位优势作为交流渠道,继而助长了“泛社交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还会形成社交犯罪以及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随着微信等手机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很多人通过搜索定位“附近的人”的这项功能进行社交。这项功能使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通讯手段,同网友交流或约见以达到诈骗和伤害人身安全等不法目的,此类事件屡见不鲜并形成了一种社会问题。“泛社交化”同样使受众社交模糊化和虚拟化,人际交流脱离真实性和现实性,人们沉溺于虚拟社交,容易忽视对自我的认识和自身的发展。

(四)锁定的用户信息被售卖,换取个性化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来获取信息、娱乐消遣和办公。不难发现,人们获取信息变得多元化和个性化。比如某些APP可以对受众进行个性化信息定位推送;网络界面有与受众兴趣相关的定性链接传送推荐等。

使用移动终端和APP软件并接收这些个性化信息的背后,其实质是后台系统和开发商定位出各用户自身信息后,进行交换、售卖而换来的特色服务的推送和更新。一位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和APP时会产生浏览记录、选择倾向等相应信息,定位这一系列信息被后台收集和编辑,形成对受众的喜好、习惯、记录的数据分析,从而完善服务和精准消息推送。

用户信息的交换不但是对个人隐私的泄露,更是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利用此进行利益捆绑,这些信息甚至被其他开发商、平台进行售卖,从而换取商业化利益。[4]用户信息更多的是被兜售给广告商,实现定位精准的“广告投放”,通过对用户兴趣的研究帮助广告主实现精准营销。但这无疑是对受众的骚扰,降低了受众对媒体接触体验。广告骚扰、虚假信息、系统漏洞都在消耗着用户的信任,造成受众对推送信息的麻木,丧失了对定位服务的好感度。

三、措施和办法

隐私泄露、社交犯罪、利益受损、信息骚扰,这些定位功能带来的消极作用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对受众来说,人们在利用定位功能方便办公和生活的时候,要注意自身账户、信息的安全和社交中的人身安全。而在手机终端技术方面,应适当为定位功能设置保密或加密的功能,防止信息在编辑发布过程中泄露。目前,网络实名制在我国网络环境中逐步推进,2015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5]该规定自2015年3月1日施行。其就网络账号的名称、信息及对用户使用行为等进行了规范,确保公众能在相对安全的网络空间下进行信息的传播和网络交易,遏制网络各类违法行为。

同时在监管方面,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网络、移动终端监管的作用,运营商和后台系统在对用户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时,要有一定标准和准则。但我国法律法规暂时还没有更多的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无法保证定位功能后台活动的合法性,这也是未来要不断完善的重点。

[1]张园.移动位置服务应用发展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2011(02):42-46.

[2]黄娟娟.社交网络背景下受众的媒介依赖现象——基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J].青年记者,2016(03):86-87.

[3]王娜,许大辰.移动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保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用户行为习惯视角出发[J].情报杂志,2015,34(01):185-194.

[4]蒋迎伟.网络媒体发展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探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5]王四新.《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研究[J].现代传播,2015(05):29-34.

G206

A

1674-8883(2016)15-0086-01

王焱,女,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终端社交定位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社交距离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GSM-R手持终端呼叫FAS失败案例分析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