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亚男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南华早报》被阿里巴巴收购前后的对华报道分析
——以庆安枪击案和雷洋事件为例
陆亚男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2015年年底,《南华早报》被阿里巴巴集团收购。本文欲从该报对庆安枪击案和雷洋事件的新闻报道入手,分析《南华早报》在被收购前后的对华报道特点,研究其变化,观察这些特点和变化是否干预了香港的出版自由。
《南华早报》;庆安枪击案;雷洋事件
2015年12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以2.66亿美元收购了香港阅读量最大的英文报纸《南华早报》(以下简称“南早”)。一方面,这家有着113年历史的香港老报也摆脱不了被资本重塑的命运,再次凸显出传统纸媒生存之困境;另一方面,马云收购南早意欲如何令人揣测,该集团执行副总裁蔡崇信直呼,外媒总是歪曲报道中国,希望南早能够展示一个更加客观、真实的中国。[1]但令香港媒体人担忧的是,香港的出版自由会受到内地的干扰,媒体的自我审查更加严重,南早会像CCTV、China Daily一样沦为党的喉舌,用英文报道宣传中国的正面形象。
本文选择南早被收购前后的两大社会事件——庆安枪击案和雷洋事件,以南早对上述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新闻文本入手,分析南早在被收购前后的对华报道特点,研究其变化,观察这些特点和变化是否出现了港人担忧的情况。
庆安枪击案发生于2015年5月2日黑龙江省大兴市庆安县火车站,车站执勤民警李乐斌与中年男子徐纯合发生冲突,李开枪打死了徐,引起舆论哗然。[2]雷洋事件发生于2016年5月7日晚北京市昌平区,公安分局东小口派出所便衣警察怀疑雷洋有嫖娼行为,在拘捕过程中雷洋逃脱,后被再次拘捕,押解途中雷洋死亡。[3]两起事件都涉及公民非正常死亡,警民矛盾被推到风口浪尖。庆安事件中警察为何开枪打人?为何不优先使用警棍?徐纯和多年上访经历是否与此事有关?雷洋事件中死者是否因嫖娼被抓?如何解释尸体多处瘀伤?为何没有第一时间通知家属?通话记录为何没有了?一系列疑问困扰着死者家属和公众,庆安枪击案官方给出了警察开枪合法合规的判定,雷洋事件至今仍在调查中,人们对真相和真理的追索却从未停下脚步。接下来看南早是如何呈现这两件事的。
截至2016年6月10日,本文以“Qingan shootings”“police shooting”“Xu Chunhe”“Lei yang”等关键词在《南华早报》官方网站(www.scmp.com)搜索,结合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相关性,共检索到庆安枪击案4篇,雷洋事件8篇,其中各有一篇评论,分析这12篇报道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一)人物“标签化”
“标签化”容易将人或事物定型化,“截取新闻中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进行突出强调”,[4]便于读者记忆,但也易造成刻板印象,影响人们对事实的客观判断。庆安事件中南早对徐纯和的描述是“middle-aged man”“impoverished and ill”“seek government assistant”“carry with his elderly mother and three children”“draw unwelcome scrutiny on the local government”等,一名家庭生活困苦、多次上访无门遭地方政府嫌弃的中年男子形象跃然纸上。雷洋事件中“29-year-old”“well-educated environmentalist”“graduate from Renmin University”“a father of a newborn”“a typical middle-class resident”,毕业于名校、初为人父的年轻男子在警察的暴力(“police brutality”)下离奇死亡(“mysterious death”/“unexplained death”)。毫无疑问,与警察所代表的暴力机关相比,无论是徐纯和代表的困难群众,还是雷洋代表的新兴的中产阶级,普通公民的非正常死亡都处于弱势。弱者天生令人怜悯,弱者身份可以作为武器参与抗争,具有强大的社会力量和道德优势,[5]至少在冲突事件中占据着舆论优势。
(二)“说不清”的监控录像
除警民矛盾外,两起事件引发热议,可以说都是监控录像惹的祸。梳理南早在庆安枪击案中的报道可知,起初当地警方不愿公布录像(“refused to release the full surveillance footage of the shooting”);后来一段个人上传的录像在网络上流传,李乐斌用长达2米的警棍打了徐(“using a long stick to beat Xu”)。随后的5月14日,中央电视台公布车站监控录像,画面显示,徐纯和先挑衅袭击警察,与警察发生冲突,警察多次提醒未果才迫不得已开枪打人(“behaved aggressively and attacked the officer with a long baton before he opened fire”)。律师谢燕益质疑该录像没有显示李乐斌打人的过程。因此,CCTV公布的录像被公众质疑是人为剪辑过的,而非真实地还原了事件过程。
雷洋事件却因无监控录像而引发争议。引述南早的报道,街头监控(“road surveillance cameras captured”)拍摄到了雷洋7日晚离家、到达以及离开足疗店的过程,但却未录入警方抓捕雷洋的过程。警方供述雷洋破坏了手持摄像机(“destroyed a hand-held camera”),后在网友质疑警方手持摄像机通常安装在3.3米的高度,而普通人的身高不可能损坏这种摄像机时,负责处理该事件的警方改变了陈述(“changed their account”),声称警方用的是手机录像而非手持摄像机(“officers used mobile phones to film the arrest,not a hand-held surveillance camera”)。雷洋已死,没有真实可信的录像反映现场情况,这更加引发人们对事件真相的追问。
(三)主题指向“公平正义”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6]通常是一家媒体立场观点的直观表达。南早在这两次事件中恰好各有一篇代表该报的新闻评论,庆安枪击案的评论是《Was Chinese police officer justified in shooting man dead during scuffle?》,雷洋死亡事件是《A young life lost:it’s time for justice to be served》。两篇评论不仅在标题中直呼“justice”,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警方处理方式的质疑,如庆安事件的评论,作者首先质疑是否是执勤警察先挑衅的徐纯合?即便如此,警察又是否考虑到徐当时的醉酒状态?此外,执勤警察为何没有优先使用警棍或其他武器制止徐的行为而是直接开枪了?在雷洋事件的评论中两处直接提到“police brutality”,七处直接表达大陆公众的不满情绪,如“national uproar”“widespread distrust”“widespread disbelief and anger”“continuous national outrage”。评论中还表达了希望雷洋事件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重塑公民对法制和法治的信心”。
两次事件时隔一年,对比南早的报道,又可以发现一些不同之处。雷洋事件仍在调查,南早已有8篇报道,而庆安枪击案只有4篇。对比分析这些内容,本文发现:
(一)消息源更“本土化”与客观
在新闻来源方面,庆安事件的4篇报道中3篇动态消息分别引自路透社、美联社和法新社,唯一一篇属于南早的是上述提到的新闻评论。引自路透社的《Chinese police shoot man dead at railway station》全篇只有对新华社这一家媒体报道的转述。引自美联社的报道《Chinese policeman guns down unarmed traveller in front of his three children and elderly mother》采访对象多为事件相关人,如“Xie Yanyi,a lawyer for Xu's family”、“Xu's cousin,Xu Chunli”和“police supervisor Zhao Dongbin told local media”。
对雷洋事件的报道没有直接引自外国通讯社,而是重组大陆媒体甚至自采相关消息源。其中多处引用财新网(Caixin)、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新华社(Xinhua)等权威媒体的报道。具体消息源除了与事件相关的昌平警方邢永瑞、中国公安部部长郭声琨等,南早还采访了相对中立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展江、刑事律师陈有西、律师方亮等人。这无疑也增加了报道的客观性。
(二)事件过程步步跟进
南早对庆安事件的描述相对笼统概括,对冲突呈现的动作描写也相对简单,给读者的印象是“a patrolling policeman tried to stop him,the man picked up a child and threw him at the police”,最后民警向徐纯合开枪了。值得深思的是,这四篇报道都多次引用中国近年发生的昆明暴恐、新疆暴恐以及醉酒警察打死孕妇的事件,并明确指明中国的“Violent crime”和“a series of knife attacks”。
在雷洋死亡事件中,南早紧追案件过程,对该事件的时间点争议、初步调查结果、警方通报、家属起诉书、校友请愿书等每一步都有详细报道。除了对具体事件的动作描写(如“climbed from the back to the front seat before opening the car door and escaping”)之外,为呈现完整的事件过程,南早甚至具体到每分钟发生了什么事情,如“Lei leaving his house at 9pm on Saturday”,“leaving a foot massage parlour at 9.14pm on Saturday”,“arrested at about 9.15pm”,“at 10.05pm for emergency treatment.He died at 10.55pm”,“(his family)allowed to see the body at 4.30am”;周二家属提交起诉状(“filed a complaint”),要求独立第三方进行尸检。人大校友发起网上请愿书(“An online petition”)。6月1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立案侦查相关5人。
(三)表达更具“代入感”
雷洋事件激起全国讨论和愤怒,南早直接在新闻评论中表达“will I become the next Lei Yang”?这似乎以主人翁的口吻表达着很多中国人的担忧。
对比两篇评论,本文还发现在庆安事件中,作者引用美国作为论据,从法理和情境上分析警察开枪打人是否合理。法理上,中国有《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的管理规定》。情境方面,即使在美国也要使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小(“minimise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接下来对谁先挑衅对方、是否考虑到徐纯合醉酒,表达自己对庆安事件的看法。
在雷洋事件中,评论作者两处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表述作为论据,指出领导人应该把雷洋事件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里程碑(“turn this into a landmark case to promote justice and fairness”),如果孤立地看待雷洋事件将很遗憾(“ a pity if mainland authorities just treat this as an isolated case ”)。语气态度诚恳地表达这是最好的时机,“no better case than Lei’s to illustrate Xi’s point”,“no better timing than using his case to promote justice and rule of law”。可以说,庆安事件南早用美国的例子从理论上阐述对中国问题的看法,雷洋事件却是运用更具中国化的表达为领导人建言献策。
南早以“质报”“香港具有公信力的英文报”著称,在具体报道中能相对客观反映事实。但所有媒体都是有价值观的,比如在没有权威机构发声时,南早直接用“the edited footage”报道庆安事件,而且两次事件南早都运用“标签化”思维伸张社会公平正义。但纵向对比又发现,南早现在似乎更加“亲大陆化”,对雷洋事件的报道不仅数量多,而且事件过程更详细具体;不再直接引用国际通讯社的报道,而是选用更加本土化的消息源;论据直接援引中国的而非西方的。南早似乎更像大陆媒体报道的英文版。
英殖民时期,南早反映伦敦的世界观,默多克时期反映“盎格鲁-撒克逊”的世界观。尽管蔡崇信表示要保持南早的“客观、平衡和公正”,但“钱袋子”不影响媒体的编辑方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1]阿里的企业文化和治理规则势必会对南华的运营、话题选择和话语方式产生影响。暨南大学麦尚文表达乐观的看法:“资本力量对媒体编辑方针的直接、明显改变的可能性较小,特别是非媒体财团机构并购媒体,发生的几率更低。”清华大学王君超却认为,“南早收购案”现在下定论为时过早,[1]这主要取决于南早今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1]常江,杨奇光.资本的力量:聚焦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J].新闻界.2016(2):2-8.
[2]https://zh.wikipedia.org/wiki/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DB/OL].维基百科.
[3]https://zh.wikipedia.org/wiki/雷洋事件[DB/OL].维基百科.
[4]夏丹丹.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4:6.
[5]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J].社会,2008(4):34-59+223.
[6]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5.
G212
A
1674-8883(2016)15-0050-02
陆亚男(1991—),女,安徽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传播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