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传播: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新视角

2016-03-02 08:05王忠国闫国疆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建构新疆

王忠国 闫国疆

(昌吉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群体传播: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新视角

王忠国闫国疆

(昌吉学院,新疆昌吉831100;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新疆特培生是一个各民族互动的群体,有着特殊的群体传播空间。在共同的群体传播空间里,有助于在民族互动关系中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建构问题。基于此,本文认为从群体传播角度研究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意义。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与群体传播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个内在逻辑关系也是族际互动“我看人看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影响。

特培生;国家认同;群体传播;族际互动

2009年,在原有南疆四地州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师特培计划基础上,扩大培养规模和定向就业覆盖面,启动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教师特培计划。新的“特培计划”在培养形式上,将原来单一的专科层次扩大到本科、专科、中师三个层次;将原来由区内6所师范院校培养,增加到区内外7所院校培养。在定向培养范围上,将原来定向南疆四地州,扩大到南北疆七地州和巴州、哈密等其他一些地、州贫困县市。在新疆,将通过特殊培养的双语教师的群体叫特培生。在招生方面,特培生分为民语类和汉语类。其中,汉、维、哈、回、萨满等各民族学生均可报考汉语类特培生。

在新疆,特培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新疆高校大学生群体,有着特殊的群体传播特点和群体传播互动机制。费孝通认为如果对“少数民族分开来个别研究,甚至对各民族间的关系不易掌握”。[1]因此,将各民族学生置于一个共同的群体环境中去研究国家认同等问题,必将有着特殊价值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外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民族主义的研究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霍布斯保姆、安东尼斯密斯、厄内斯特盖尔纳、海斯、霍尔顿等研究者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民族主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受到经济、文化、宗教、媒介技术等因素影响,民族问题本身就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联动性等特点。安德森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影响民族形成的宗教信仰、印刷技术等因素。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呼唤理想思维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宗教信仰,此时“没有什么能比民族主义更能激发起人们的热情与信仰”。[2]然而能够进行信息批量化生产的印刷术导致了更多欧洲人拥有了基督教教义的解读权,从而加速了中世纪宗教共同体的衰退。民族是一个想象共同体,与民族主义、国家紧密相关。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最原初的意义是指血统来源,之前其意义与族群单位几乎重合,之后则强调作为政治实体及独立主权的涵义”。[3]安东尼·斯密斯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各个学科领域内民族、族群、民族认同等与民族主义相关的基本概念。安东尼·斯密斯认为“民族主义在初始阶段有一种解放的力量,它破坏了各种各样的地方主义、习惯和部族的力量,帮助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政权”。[4]后来,民族主义在世界和平及民族国家稳定等方面显现了它的作用。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在第三世界国家反对西方霸权的过程中,极端的排外性和种族歧视的民族主义提供了思想依据和力量。同时,这种带有排外性和种族歧视的民族主义也演变为当今世界冲突的祸根和不稳定因素。[5]这一见解在泛伊斯兰主义和土耳其主义对我国的侵害过程中得到了印证。

(二)国内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民族主义的研究

王希恩、费孝通等学者从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王希恩系统阐述了全球化与民族过程的关系等民族问题。[6]王希恩认为“民族和民族主义都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工业经济的扩张和教育、交通通讯的发达为民族认同的建立和民族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民族国家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民主政治的建立相伴而生;民族和民族主义作为历史的产物也将随着新的历史条件的到来而走完自己的历程。”[7]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实体之间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费孝通先生从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多元起源,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凝聚核心汉族的出现,地区性的多元统一,民族大混杂、大融合,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了由自在到自觉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过程。[8]这个格局形成过程是凝聚力逐渐提升的过程、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不断建构和增强的过程。后来,马戎、贺金瑞等学者学术理论探讨则以宗教认同、族群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为研究价值取向。在民族认同概念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贺金瑞和燕继荣认为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民族认同的核心是群内成员“相互关系的认同”,民族之间因区别彼此而产生了民族问题。贺金瑞和燕继荣认为,“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9]在国家认同过程中,国家内部各族群及其族群成员通过互动来确认对彼此相互关系的认同。这个过程其实伴随着认同语境的不断转换过程。在族群交往的语境下,各族群之间既有族群内部认同也有族群彼此认异。不管是族群认同还是族群认异,都属于国家认同内部存在的合理现象,都是在统一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主题内的认同过程。在与国外各民族交往的语境下,各族群的国家认同感将是非常强烈的。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后,新闻传播学界开始密切关注该命题。南长森率先提出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逻辑命题,从而拓新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学科领域。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南长森提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市场化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一体两翼’的关系”。[10]南长森认为要通过新闻传播来促进公民对国家认同的归属感,促进公民对国家制度的认同,要培养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

(三)国家认同与少数民族群体传播的研究

随着“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学术会议开展和《当代传播》等学术期刊的重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论及应用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韩震从历史哲学角度分析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在历史进程之中,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我们’和共同性,而不是彼此的‘他性’和差异。”[11]彭伟步认为少数族群传媒有助于促进族群与国家双重认同,促进族群的团结。[12]以上研究开拓了少数民族媒介传播与国家认同的研究视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认同现状调查及教育方面。在研究过程中,作为特殊群体——新疆特培生的群体传播机制并未作为国家认同影响因素之一加以考察。

随着国家重视、学者关注、研究阵地开辟,国家认同与少数民族媒介传播研究将趋向多元化、纵深化。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民族主义的研究、国家认同与少数民族媒介传播的研究成果将为其他领域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与媒介传播研究初露端倪。李芳芳在其硕士论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中认为网络媒介是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弱化因素之一。2015年,王忠国的教育部课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建构的媒介传播策略研究》则是从媒介传播角度开始研究国家认同建构的问题。但是,对于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的群体传播机制鲜有研究。在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中,群体传播与群体中各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是何关系?群体传播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何关系?群体互动传播对于该群体国家认同的自主建构有什么样的影响?一系列问题将是今后研究取向所在。

二、研究的三个着眼点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新疆特培生的群体传播机制的研究是该群体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内容。因此,新疆特培生群体传播机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在统合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等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阐明当前探讨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的现状,并分析原因,进而探讨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的群体传播机制。故而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的群体传播要着眼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与群体传播之间内在逻辑关系

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要阐明二者之间关系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所涉及的国家认同等基本概念的辨析;另一个是阐明特培生国家认同与群体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宗教认同、文化认同、区域形象等概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认同作为一种国民意识,首先是对制度层面的归属。国民要认同国家民族政策、认同国家宗教政策,认同国家经济文化政策等。国家认同概念本身及实际建构过程与群体传播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群体传播过程中,群体成员既作为个体存在,又作为群体身份存在。群体之间的互动传播最终通过是群体成员之间的传播来呈现。良好的群体传播有助于构建共同的认知空间和情感空间,从而有助于增强群体成员的国家认同。较高的国家认同又有助于促进群体传播。

(二)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形成原因

新疆特培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该群体是由几个不同少数民族群体构成。如果将一个新疆特培生班级作为一个独立单位看待,那么这个班级就是一个相对大的群体组织,该班同一民族(汉语类特培生中还有汉族学生)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群体。新疆特培生群体是由不同民族的子群体构成。不同子群体由于某种需要有着共同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在这个特殊的共同空间里,必然存在群体内族际互动传播。每一个群体成员通过群体内族际互动传播不断发生“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互动实践关系。群体内族际互动过程就是“我看人看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自我”与“他者”实践互动的过程。新疆特培生群体不是一个封闭性群体,群体内每一个子群体又与群体外本民族群体之间存在互动传播。不管是群体内族际互动还是与群体外本民族群体内部互动,所有这些实践关系的发生都将在成员个体身上呈现。而对于成员所在民族群体而言,个体是以边缘人的身份存在。边缘人身份的存在增加了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的变量。而上述新疆特培生群体的特殊性,必将影响新疆特培生自我认同、国家认同。这就需要对汉语类和民语类特培生的国家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在调查基础上,结合民族学、宗教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探寻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三)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的群体传播研究

新疆特培生分为汉语类特培生和民语类特培生。汉语类特培生和民语类特培生在民族构成上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两个次群体国家认同的变量存在差异。由于特培生群体特殊性,群体内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以及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情况都将影响新疆特培生群体的国家认同。从群体传播的角度审视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过程,必须考量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中,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不断开创着新疆特培生群体传播的各种可能性。“社会化媒体所带来的还远非简单意义上的群体传播,它还带来了一种新的社群组织方式,即围绕认同所构成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形式不同于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它是虚拟的,流动的,但却能够时刻在网络上得到直观的展示。”[13]媒体尤其是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对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的建构具有独特作用。研究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的群体传播必须结合民族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

三、研究的意义

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关乎新疆高校稳定,关乎其今后所从教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国家认同教育;新疆特培生的群体传播对其国家认同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新疆民语类特培生和汉语类特培生具有不同的群体传播机制。因此,研究新疆特培生群体传播机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意义。

(一)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的群体传播机制研究是整个新疆社会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一环。新疆各方面发展日新月异,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日益增强的各族人民为建设和谐而稳定的新疆共同努力。实施特培生计划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增强各族人民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一项重要举措。新疆特培生是新疆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重要的师资力量。特培生的国家认同建构将影响到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国家认同。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的群体传播机制研究对整个新疆社会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的群体传播机制研究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与保障新疆意识形态安全。群体传播机制研究注重依据传播规律,以传播对象为中心,综合信息资源、传播渠道、媒介使用等因素,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运用理性认知,明辨是非,正确认识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增强国家认同感,从而进一步保障新疆意识形态的安全。

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的群体传播机制研究可以提升当前新疆高校舆论引导水平。当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家援疆计划的逐步开展,新疆高等教育已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相比新疆高校舆论引导过于生硬和粗放,这必将影响新疆高校稳定和新疆长治久安。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而群体传播则是这个建构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新疆特培生认知能力和水平及其使用媒介情况,探讨国家认同建构的群体传播机制,为新疆高校舆论引导提供支持。

(二)研究的学术意义

对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的群体传播机制研究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媒介传播与国家认同学科领域的新发展。通过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研究成果的梳理,研究往往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理论、法律、语言文字、教育等方面系统或者交叉分析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现状及深层次理论溯源,并提出有相应解决途径。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前后,部分研究者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媒介传播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内在逻辑。南长森在《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中率先提出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逻辑命题,从而拓新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学科领域。现有的研究主要从经济、文化、媒体技术等影响因素探讨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现状,而鲜有论及群体传播机制在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中的现状及作用。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新疆长治久安的考量,对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的群体传播机制的研究是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媒介传播与国家认同学科领域的延伸与发展。

对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的群体传播机制研究拓展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建构的新方法。自古以来,国家认同在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及56个民族融合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认同也在新疆稳定和新疆各民族团结方面有着历史积淀和现实根基。由于国内外分裂势力等因素,新疆部分不明真相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对国家认同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这势必影响到新疆的长治久安。费孝通认为,将少数民族分开研究,不易掌握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故而对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的群体传播机制研究需着眼特培生群体内各民族互动关系,根据挖掘的传播内容,探讨新疆特培生国家认同建构的群体传播机制,为今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提供新方法。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1.

[2]马衍阳.《想象的共同体》中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评析[J].世界民族,2005(03):70-76.

[3]乔瑞金,曹伟伟.霍布斯鲍姆的民族国家思想[J].哲学研究,2013(05):26-32.

[4]陈晓律.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J].世界历史,2014 (04):99-113+159-160.

[5]潘美娟.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J].学海,2004(01):193-194.

[6]刘玲,裴圣愚.王希恩.民族过程、族性理论与当代民族问题解析[J].民族论坛,2014(06):58-66.

[7]颜英,何爱国.霍布斯鲍姆“民族主义”史学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13(05):119-124.

[8]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4):3-21.

[9]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5-12.

[10]南长森.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179-180.

[11]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06-113.

[12]彭伟步.美国少数族群传媒关于族群和国家认同的研究[J].太平洋学报,2009(10):1-5.

[13]隋岩,常启云.社会化媒体传播中的主体性崛起与群体性认同[J].新闻记者,2016(02):48-53.

G206

A

1674-8883(2016)15-0033-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建构的媒介传播策略研究”(15YJCZH18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现代化历程中的认同危机与新疆居民身份构建问题研究”(15BZX107)

王忠国(1978—),男,新疆沙湾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学理论及应用。闫国疆(1970—),男,新疆哈密人,新疆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建构新疆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建构游戏玩不够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