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即飞
也谈主问题设计的深层“萃取”
——以 《荷塘月色》为例
□种即飞
当前部分语文教师,为了中考、高考能取得好成绩,总把一篇篇经典文本肢解成几个知识碎片去教学;与之对应的教学设计也是描点式、套路式、平庸式。学生不懂的不去教,学生懂的偏要教,“没有话找话说,而明明有话可说的地方,反而视而不见”。这种缺乏主问题设计深层“萃取”的课堂教学,势必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实,主问题设计的深层“萃取”就是为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状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到“聚焦众芳之所在”“在关键处升华”。一言以蔽之:主问题设计的深层“萃取”,就是要走进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站在文本的制高点上,去看文本边缘外的风景。
主问题设计;深层“萃取”;《荷塘月色》主旨还原
主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一节课的中心问题,这节课其他任何问题都是其派生出来的次问题。主问题设计的深层“萃取”要符合“瘦”“漏”“皱”“透”四个标准。“瘦”就是教学内容要集中,“漏”就是教学环节有空白,“皱”就是教学流程有波澜,“透”就是教学重点要透辟。用优秀的主问题设计去组织教学,课堂“建造的将是宫殿”,用平庸的主问题设计去组织教学,课堂“建造的将是民房”。而现实中一些语文老师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从文本的表面到表面,在字词句段篇上瞎折腾”。比如,《荷塘月色》的设计就是“初读文本,理思路;再读文本,谈感受;三读文本,谈写法;四读文本,谈主旨”等。这种设计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散乱、肤浅、套路的筋脉清晰可见,以此按图索骥,自然是对学生的折磨。
如何“萃取”文本深层的主问题?笔者不揣浅陋,以《荷塘月色》为例谈谈粗浅的看法:
【教学目标】①抓文眼、理思路,进而对作者借景抒怀的写作意图有所领会;②领会该抒情散文缘情写景、以情缀文的特点,提高阅读此类文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领会抒情散文缘情写景、以情缀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借景抒怀的写作意图。
下面笔者重点从五个方面解析教学过程。
一
主问题:有人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等是破解文本“主旨”的关键句,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认识。
先给一个推力——专家、学者对该文“主旨”的主张:
1.政治背景说
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说,朱自清被南方的“四一二”大屠杀弄得目瞪口呆,深感性格与时代的矛盾,既反感于国民党,又对共产党心存疑虑,产生了不知“哪里去”的“惶惶然”。作为五四启蒙知识分子,朱自清有一种负罪感。《荷塘月色》的宁静是作者“精神的避难所”。
2.家庭伦理说
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认为,作者在 《荷塘月色》中有两个自我:“平常的自己”和“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平常的自己”就是“爱热闹”“爱宁静”“爱群居”;“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就是“爱独处”。为何“爱独处”?作者心里乱,想离开家、妻子、孩子,去散散心。这种特殊、自由的心境,摆脱了白天的工作和家庭牵累的压力,精神得到刹那间的慰藉,这是伦理自由的使然,绝非政治自由的所为。
3.爱欲骚动说
北大教授高远东认为,文本呈现的是作者借助“自然美”和“文化美”来评析内心的爱欲骚动,寄寓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满足“刹那主义”的人生观。是故意躲开妻子而做的一次情欲骚动的桃色梦或“采莲梦”。
4.江南情结说
陕西师大教授程世和认为,文本表现的是“京华倦客”的“自叹劳生”,是对于多水的故国江南的“思乡之情”。
二
是呀,难怪鲁迅先生说:“一部 《红楼梦》,经学家看见 《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面对一篇 《荷塘月色》,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同学们支持哪一学说?还是都不支持?请紧盯关键句,再从文本的行文思路和材料的组织安排,还原出作者写作的意图。
1.能否依据文本还原出“作者心中颇不宁静”的原因?
明确解决途径:从文章内容中开掘,发现线索,找到可能的因素,如第3段的议论——社会、人际关系,开头和结尾提到的妻——家庭;从相关资料,如朱自清生平中去探索推断。
提示:从第3段的议论中可以看出:“热闹”“冷静”“群居”“独处”作者都能自得其乐,而当时朱自清先生的家庭是很惨淡的,生活拮据,父子失和,加上“四一二”政变不久,作者苦闷彷徨,可谓“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这是现实中的“非诗性”。
2.“月下荷塘”与“荷塘月色”是自然界中的真实美景吗?
引发讨论:题外话——黄河之水哪里来?真实的情景是——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来。而李白的回答是“从天上来”。我们的理解是“从李白的心里来,从盛唐诗人的笔尖来”。同样,《荷塘月色》是从朱自清的心里来,是从作者的眼中来;是作者“缘情写景”,是作者的“心中之景”;他以“诗性的建构”宣告了荷塘月色使人沉醉的虚幻性,表明这一美景的“超现实”性。
3.作者生活在1927年的北平,怎么会想起千年之前的《采莲赋》和 《西洲曲》,并眷恋起千里之外的江南呢?
提示:《采莲赋》再现历史文化的历史场面,文体的变换,制造出与现实的疏离效果,形成一种对历史文化现场“无福消受”的缺憾;《西洲曲》将人与莲花做一次历史与现实的嫁接,然而没有江南水乡“流水的影子”,又一次产生心理感受上的缺憾。这更是一种超现实的历史美景的“诗性建构”。
三
如何理解该抒情散文的“形”“神”关系?
明确 《荷塘月色》为“形聚神散”,因为作者的“游踪”实在太明确无误了,就是实写一晚的散步。时空上:出家门——沿小径——见荷塘——有所想——回家门;情感上: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出宁静。第7、8、9段的联想可以说是“散”,真是神游八方、思接千载,但这不是“形散”,而是“神散”。散到了观莲的宁静、采莲的热闹,从“无福消受”到“不见一些流水影子”的一次次缺陷,使文本的“神”散到了文本边缘,从而令人联想到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
四
文本的“主旨”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读资料:《一封信》和 《哪里走》。
犹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般,我们循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兜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得出文本主旨:
本文以“自然美景的建构”与“历史美景的建构”将“现实”与“超现实”结合起来,实现了“诗性”与“非诗性”的转化。
诗性的建构方式,平抑了心绪行为的失败,宣告了荷塘月色使人沉醉的虚幻性,瓦解了文本中心意义,把读者的注意力从“文本中心”引向文本边缘、引向社会政治。《一封信》和 《哪里走》成了深入探究文本主旨的抓手,而钱理群的政治背景说更加符合作者的境况。
五
布置作业:课下背诵这篇文章,并写一篇800字左右对该文主旨认识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主旨旧说:①政治背景说;②家庭伦理说;
③爱欲骚动说;④江南情结说。
主旨再探:诗性建构,平抑心绪失败,虚幻性,文本边缘,政治背景。
[1]林忠港.语文教师应当成为教学设计师[J].语文学习,2016(2): 21-23.
[2]詹丹.重读《荷塘月色》[J].语文学习,2016(2):57-61.
[3]陈友勤.关于散文教学的若干断想[J].语文建设,2016(2):9-12.
[4]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与建构[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编辑:张 婕)
G633.3
A
1671-0568(2016)30-0098-02
种即飞,安徽省怀远县双桥中学。